1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立足永川服务重庆面向全国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总目标充分利用地缘和学科优势培养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能为区域社会经济、相关行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学生能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环境规划、环境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管理工作。
2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
2.1建立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应用型环境专业本科人才目标的要求精细设计、整合课程构建了“过程分段、方向分流的平台+模块”的“3+1”型人才培养模式整体设计了融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素质拓展为一体的课程体系确保实现培养应用型环境保护专门人才的目标。培养方案中第一、二学年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但在第一学期就引入课程《环境学导论》旨在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特点、目的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第三学年进行方向分流设置了“监测与评价”方向和“环境治理工程”方向。前两年主要是夯实学生的基础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学年按专业和专业方向分流注重因材施教和差异化培养主要学习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第四学年则进行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本方案中精简整合理论课程增加了实践课程课时学分“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35.5%、“环境治理工程”方向达34.4%;增大了选修课比例;设置了自主学习课程;建立了主辅修制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必修和选修学分的同时可以选修其他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考试获得规定学分可以颁发相应的辅修专业证书。首次将“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该科目《: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2.2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有效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制定实施专业分流的培养方案从实践教学环节入手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题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的、交叉的和独立的改革和重组将实践教学与生产第一线结合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形成了由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研究、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考核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安排实验课程、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践活动、毕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广泛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鼓励学生参各种层次的科技竞赛活动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应用的培养。
2.3强化通识性突出专业性、注重实践性
2.3.1强化通识性
在一级学科和跨一级学科范围内设计基础课程加大自然科学通识性课程的比例使学生获得厚实的知识基础和自我扩展知识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科学处理传统与现代经典与前沿的关系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环境科学专业设置了17门专业基础课。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专业课讲求高效高质量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改革增加信息量和课外阅读量使学生在具备广博知识面的同时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2突出专业性、实用性
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15门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和24门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反映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综合教学改革要求着眼于环境科学专业发展强化特色专业建设除继续加强环境学导论、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评价等课程外增开《室内环境质量监测与控制》、《室内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材料学》、《环境科学综合实验》、《环境工程综合实验》等课程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2.3.3注重实践性
根据专业性质和特点加大应用性课程比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教学比重在强化基础实验教学的同时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增强科技创新活动、专题研究与设计等环节的教学力度。加强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课程实习、技能培训和案例教学等环节。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题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的、交叉的和独立的改革和重组将实践教学与生产第一线结合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力争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3实施效果
我校从2003年开始实施新构建的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按照新模式培养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具有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很受社会欢迎。学生先后有15个班集体受到了市、校级表彰400余人次获校级奖励500余人次获各类奖学金培养出全国优秀学生干部、重庆市三好学生、重庆文理学院十佳青年等一批优秀学子。自2003年以来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获准学生校级科研课题立项6项涉及学生100余人次在《洁净煤技术》、《工业用水与废水》、《工业安全与环保》、《化学工程师》、《应用化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篇;有2人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比赛三等奖、2人获重庆市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比赛特等奖、2人重庆市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比赛二等奖、1人获重庆市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2人获重庆市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二等奖。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