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论文
+

高校创新人才培育中科学发展观的应用论文

2019-04-13    作者:    来源:

  加强人才建设,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只有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人才建设这个决定性因素,不断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充分拓展人才建设的思路和举措,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工作实践中,推动高校人才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依据,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基本指导

  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坚持在实践中发展了科学发展观,完善了科学教育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针。这些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是发展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创新教育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教育理论是一致的,它为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科学的教育思想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要以强化人才渗透研究为突破点。能力是知识的转化形态,着力培养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它强调将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学习掌握紧密结合,注重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进而更好地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研究是创新的基础途径,创新教育强调教育过程的研究性。高等教育分为教学型、研究型、教学型与研究型相结合三类,无论哪一类,都应在完善新型教育模式、建构新型教育结构的过程中,更多地渗透研究内容,使受教育者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需要在传统思想的转变过程中完成,需要在教育实践中深化,更需要成为广大高校师生自觉的实践活动。

  2.要以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为着眼点。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科学发展观是建校治校思想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出发,把促进和实现师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的根本职能和重要目标取向。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人才建设,就要与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同频共振。科学文化素质是师生报效国家、干好工作的基础,要引导师生在钻研科学文化的过程中坐得下来、静得下心、学得进去、学得深入、用得到位。业务素质是师生立足本职、干好本职、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高校的重要使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要引导师生围绕这些职能,立足本职专业,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钻一行,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充分的实践运用、扎实的基础研究,培养过硬的专业素质。

  二、以群体的密切协作为条件,为创新人才培养搭建成长舞台

  马克思主义认为,系统是由多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各种要素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以要辩证地处理各地各高校的拔尖人才与普通人才的关系。在培养人才时,既要考虑眼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考虑当前工作的基础,又要考虑发展的后劲。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克服拔苗助长、好高骛远的思想,克服片面追求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1.要提高人才的情商。在科学技术高度融合、社会广泛联系、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形成健康的心理品格,是不可忽视的个性基础。科学界提出的人才“情商”问题,是值得重视的。有专家研究表明,一种创新活动的成功,智商因素可能占到20%~30%,情商因素要占到70%~80%。可见,健康的心理品格对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是十分重要的。

  2.要提高人才群体的密切协作。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塑造协作、意志、自我三方面的心理品格尤为重要。协作是指在群体中,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合作精神和能力。这种协作精神是队伍建设的至上追求、实现高校人性化领导的实践标准,能促使高校组织内部的成员不断完善自我。这种精神主要体现为:校长对干部和教师的人性化领导,干部和教师具有的人性美,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启迪、培养和人格尊重。

  3.要缓解制约人才发展的矛盾。人才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往往集中反映了人才建设的一些规律,隐含大量的新情况。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认识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建设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抓好人才建设大有益处。

  4.要提升人才应对难题的能力。意志就是保持热忱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情感。创新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也是磨炼意志的过程。自我指对个人、他人和环境的认知、协调控制的能力,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调整平衡个人的情感和综合心理、使之处于最佳状态的能力。科学研究表明,创新活动和创新型人才大多能够达到自我实现。

  三、以各类资源的统筹为基础,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统筹兼顾是我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在人才建设中,要贯彻统筹兼顾的要求,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科学统筹各类资源和要素,建立有效的制度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展开、稳步推进并取得实效。

  1.科学统筹依托继续深造与挖掘高校自身潜力之间的关系,建立开放系统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正确处理依托继续深造与挖掘高校自身潜力的关系,对于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充分挖掘高校内部潜力、加速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人才的学历层次,加大继续教育比重,开展联合办学,搞好交叉培训,着力提高人才的复合素质。要把高校内部的智力和科技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加强依托培养工作,严格选拔人才、接收人才的标准和条件,提高信息专业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效益,广泛开展技术交流活动,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联合攻关;突出实践锻炼这一重要环节,有计划地安排年轻的优秀干部到技术密集、办学质量一流的国内高校代职,到国外高校进行交流培养,使他们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认真抓好各职各类干部的交流培养工作,落实干部校内交流制度。要努力形成基础教育与继续教育衔接、社会培养与高校培养互补、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结合的人才培养结构。

  2.科学统筹党管人才与注重群众公论的关系,建立客观公正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坚持党管人才是我党的重要组织原则,也是党的优良传统;注重群众公论,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管人才的基本要求。只有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更好地促进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党管人才队伍建设,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至关重要。校党委和人事部门要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统筹兼顾的原则,注重实绩和群众公论,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口碑好的优秀人才放到重要岗位上,真正使人才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要树立人才既要看学历、看经历,更要重事业、重业绩的正确观念,只要学有所长,为高校建设做出贡献,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使有真才实学的人受到尊重、得到重用。要坚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注重发现和使用人才,做到唯才是举、选贤任能,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3.要科学统筹满足精神需求和兼顾利益的关系,建立务实有效的人才保障激励机制。要注重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各类人才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品质和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要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维护人才的合法权益,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创造良好条件。

  四、以前瞻的教学内容为依托,为创新人才培养注入知识能量

  科学发展观强调又好又快地发展。教育内容决定教育结果,教育方法提速教育效果,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决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培养质量。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注重教育内容的完善与教育方式的更新。

  1.当前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使得高科技具有传统的科学技术无可比拟的直接性和密集性,并迅速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和社会管理等领域渗透。在其催化下,知识结构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迄今为止,人类科学知识在近百年内所取得的进步超过了以往所有时代的总和。人类知识总量中有3/4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创造的,而且人类知识的增量速度逐渐加快,19世纪是每隔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隔30年增加一倍,到了60年代则每隔10年增加一倍,而进入80年代则每隔3年就翻一番,现在几乎每年翻一番。这种几何级数增长所激发出来的高技术,凝聚了高度交叉渗透、分化综合的科技成果。这些人类智慧的高级知识,是高技术发展的理论源泉。高校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和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注重及时更新完善教育内容体系,建构人才科学的学科结构,打好知识基础,提高人才素质构成中新知识的含量。创新高校教育内容,必须注重教育内容的整体设计,使教育内容更加符合创新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客观规律。在教育内容设置上,要注重知识体系的超前性、预测性和主动性,真正把对接市场前沿性和综合化的知识凸显出来,形成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知识体系,在结构层次上形成科学的体系结构;要注重增加实践性教育内容,增加科学方法论和创造学方面的知识。注重引导师生跨学科、跨领域汲取多学科领域知识。

  2.及时开辟教育蹊径。高校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彻底摈弃灌输式教育方法,大力推行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专题研究式等方式,旨在充分调动教学双主体的能动性。教育者应组织各种类型的研讨和实验活动,充分激发、调动学习者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能动性,锻炼和培养其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善于创新的思维习惯。培养受教育者主动获取知识、自主发展、独辟蹊径、突破成规、标新立异的能力,使高等教育更加开放,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规模,逐步改变了高等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模式,极大地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在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大力运用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体的教育手段,既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特征和基本教育内容,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客观要求,是使高校人才获取大量知识、培养创造能力不可或缺的。

  五、以又好又快的发展为目标,为创新人才培养确立标准效益

  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强化人才质量意识,要向人才培养要效益。

  人才培养的效益,是人才培养的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有效成果之比。与传统发展观相比,科学发展观更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在人才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强化质量意识,用科学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实现发展的高质量、高效益。当前,高校人才队伍的基础素质与人才战略工程的目标要求差距较大;高校的人才投入能力与人才培养的成本需求高的矛盾比较突出。在具体工作中,有的高校还存在不计投入成本、忽视产出效益、追求升学规模、忽视培养质量和效益的情况。要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须不断强化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克服粗放式发展的思想和模式,正确处理投入和产出、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切实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关键、最需要的地方,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效益的最大化。

  2.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向人才的管理要效益。

  人才队伍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高校在加强干部队伍的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上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例如,有的工作中重人头、轻队伍,重眼前、轻长远,宏观调控意识不强;有的制订计划不严格、计划落实不到位。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人才建设的效益就会大打折扣。按科学发展观系统建设的思想,加强人才队伍的调控和管理,必须突出工作重点,当前就是按需求、时间节点来配齐、加强人才力量;必须健全和完善人才合理分布的相关制度,认真解决人才逆向流动、浪费的问题,发挥人才资源的最大效益;必须加大对人才的管控力度,认真解决人才流动快、人才浪费、留不住的问题,为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素质创造条件;必须坚持在范围内组织调余补缺,认真解决问题,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最大限度地把高校需要的人才调整好、使用好、保留好,提高人才建设的整体水平,发挥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建平.构建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

  [2]崔运生.大学军事教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71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