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观后感
+

《牺牲》经典观后感10篇

2019-02-0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牺牲》是一部由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执导,厄兰·约瑟夫森 / 苏珊·弗利特伍德 / 艾伦·埃德渥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牺牲》观后感(一):我们都牺牲吧

  献给我的儿子

  那个新生儿

  也可以是救世主

  和我一样

  我没有完成的任务

  他将要继续

  开始

  我与父亲种树

  等待生长

  结束

  我一个人等待成长

  中间

  过程

  混乱

  历练

  《牺牲》观后感(二):`

  呜呀 吾不是神经病 吾烧房是为了还愿呀……哎呀 这么大的愿不烧房行吗?……你怎么就听不懂呢?这么说吧 吾不烧房你是会倒大霉的……对不起 对不起 呃…吾不是神经病 吾要是神经病 就不会让吾儿种树了……种树有木材呀!以后等吾儿长大挣钱了不就又可以盖房了嘛……呜呼呀 汝焉何如此对待吾 房奴就不是人吗?

  《牺牲》观后感(三):云端

  塔可夫斯基,与常人不同的是,他宽广的目光和对广大人民悲悯的心。

  我们,看这个世界,都是站在平地上去看,眼前的再宽广也只是地球上那么狭小的一块儿。

  而塔可夫斯基就不是,他站得是那样高,高过了喜马拉雅山,直直的耸入云端。

  我们爬山爬得再高,也无法企及塔可夫斯基的高度。

  因为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几乎没人会那么做。

  但是塔可夫斯基就是那样的人。

  他站在云端。

  看清了这个世界。

  艺术是可以拯救生灵的。

  他坚信这一点。

  《牺牲》观后感(四):放了又放,终于还是看完了

  圣三位一体的宗教情结和人文关怀,果然缺少背景知识很难理解啊,只能看看经典的长镜头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总是以一种特别的,非常真实的感觉去触动,即使中间说的核灾难,也依然是如此真实,我们怎么才能充满希望和信心,去给一棵快要枯萎的树,坚持每天浇水,即使一天只能浇一桶水,从日出到日落,是否愿意以这样一种愚笨的方式,牺牲自己,拯救世界,拯救爱人,拯救你们,我爱的人。最后一幕烧毁的家,是说的救赎吗,看评论里面说,完成自己的许诺,我无法拯救自己。只有最一无所有的状态,才能迎接你。

  《牺牲》观后感(五):羽化与封神

  这是一部大于我现有理解的影片,至少是看过一两遍不能妄谈的。可以说,这部影片每个镜头,每段对话都值得翻回去再看,这是高度凝炼和高度浓缩,关于人生、信仰、救赎、爱与希望……

  影片的形式、技巧,甚至于美学角度的遣造都已经不重要了。当内容与精神高高凌驾于外在形态之上时,可说这就叫“羽化”了,西方叫“封神”。

  对于“仙”和“神”我们只需膜拜,因为这就是绝对高度。比其他更近数学定义的完美理型,虽然没人能看到绝对,但无限趋近。也正因为如此,没有10分。

  《牺牲》观后感(六):片子还是不错

  片子还是不错。只是可看性实在不高,整部片子看下来,把人累个办死。看到中间的时候,我都不断的在质疑自己,是否知道这些人在里面说的是什么,导演到底想说什么。实在是太累人了,从故事情节,到叙事的手法,都让人不堪重负,有近乎崩溃的感觉。看完之后,个人认为从主题而已,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内容太凝重了些。现代社会的错误,应该受到深刻的批判和重建,在绝望和无尽的窒息背后,只有毁灭后的重生才能带来新的生机。抛弃语言,断绝掉与过去的联系,在新的生命身上,我们才能够找到新生,希望和信心才是导演的期望。

  《牺牲》观后感(七):塔可夫斯基最后的命运仪式

  这是塔可夫斯基最后的生命仪式,一切的构图,场景,人物,语言和沉默都是塔可夫斯基精神图景中的一部分,是塔可夫斯基私人宏大精神世界里的一个环节。一座荒芜的岛,各自孤独的人,审判日式的恐惧,末世降临前各自生命的状态,简单的画面和长镜头,心理意象画面的剪辑和人物面向镜头与观看者诉说的独白,便营造出真正的人类末日来临前的命运仪式感。只是,造成这末世的,是人类自身。但无论如何,塔可夫斯基,在最后依然给出了他的答案,孩子,树苗,他依旧愿意相信生命,愿意在崩塌式的绝望中浇灌希望和人性的生命之树。

  《牺牲》观后感(八):献祭

  1.我不愿意把他理解成一个梦境,我更愿意相信那是虔诚的祈祷和忘我的牺牲。

  2.牺牲,原义舍弃。更可理解为祭品,与上帝的交换条件。

  3.诗意的长镜头和舞台感的对白,戏剧般的回归。

  4.巧合吗?《芬尼与亚历山大》(1982)《永恒的一日》(1998)《牺牲》(1986)在我最喜欢的电影中,男主角都叫Alexander。

  5.大一的时候在学校里认识一个摆摊卖碟的文青(那时候还真是文青),借我书碟,《雕刻时光》也在内。但我一页没翻,后来又原原本本地还给他了。想起来,老塔的电影若是在那个时候看,可能也无法理解。

  6.希望还在。

  《牺牲》观后感(九):葉問.食飯.世界末日:從《一代宗師》、《都靈之馬》到《犧牲》

  夜越暗,星越亮。悲觀盡頭,是希望還是絕望?

  王家衛、葉問、尼采、貝拉.塔爾和塔可夫斯基可以怎樣拉起來一塊兒講?那根串起來的線是人世之苦難。這篇文章就是有關電影藝術中,人面對苦難的不同面貌。

  這也一個悲觀但不想抑鬱的人的掙扎式思考 http://wp.me/p8iPwg-gFu

  《牺牲》观后感(十):空间魔术师

  他的电影不仅有空间,而且空间里有情绪有呼吸

  比如给空间一个被风聊起的帘子,空间就有了情绪

  什么样的风,什么样质地的帘子,带来的空间印象是不同的

  在自然环境中同理是风吹动树叶或者草地

  小男孩睡在床上,白窗帘被微风鼓动,透着仅有的微光,这空间就不再是现实中的空间,它变得奇妙。

  还有窗户,烟雾,水,玻璃瓶子,灯这些都增加了空间的奇妙感

  那些意向,按赫胥黎的话说,具有传送作用——把人传送到另一个世界

  画外音引导人

  人引导空间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方向入画出画,成为前景或者变换着景别

  摄影机的移动使得人物入画或出画,景别和前后景关系的魔术开拓着空间的可能性

  于是空间千变万化像是在呼吸

  画外音/音效,

  那种语调,回眸的特写——时间的墨水滴到空间里——梦境感

  万能调度大师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40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