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观后感
+

刘慈欣流浪地球影评评价5篇

2019-02-12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或许大家最近都被《流浪地球》给刷屏了,而且《流浪地球》的票房也是超过了20亿,这也是很不错的一个成就!有人说,这部电影就是靠着吴京来看的,也有人说这部科幻片是个烂片,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无疑是春节档最值得看的电影之一了。以下欣流浪地球影评评价5篇,可以供大家参一下。

刘慈欣流浪地球影评评价5篇

第一篇

大年初二,偷得浮生半日闲,看到流浪地球的影讯,细看导演编剧的名字,才知道是大刘的作品被搬上银幕,就立马去看了。

观影之前,没有看过流浪地球原著,看过三体。三体是在手机上看完的,看完之后还专门淘了一套精装版的放在书架上显摆。本来打算抽时间重新看一遍纸质的,然而我却很久都没有抽,似乎知道了结局之后,就很难起心动念重新看了。但是,如果有了电影一定会去看的。无他,把科幻的遐想变成既视感的诱惑力简直就是降维打击无力抵挡。

在流浪的地球上,人类再也没有民族和肤色的偏见,大概只有在灾难面前,人类才达到真正的平等。太阳的火海和地球的引力,对每一个人都是一视同仁的;当地球面临末日审判的时候,没有人是特殊的。在全人类的生死存亡之际,国界也已经被打破,护照应该成了一张废纸。

地球,终于成为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命运共同体。

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台词是准备点燃木星时不知是谁说的:“同归于尽总比坐以待毙好”。这是绝望中的最后一丝希望,是抗争到底不服输的怒吼。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就一定失败,就只能坐以待毙。

在让地球、让人类活下去的这个终极目标里,执行任务的人不成功便成仁,万一成功了,活下来的却不是自己,甚至也不是自己的亲人,而是别人。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人义无反顾地投身火海,还是会有人不放弃做最后的努力,还是会有人不放弃那微乎其微的希望。

在危机与生命、责任与亲情的碰撞中,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牺牲。

他们是俯仰无愧于天地的英雄,悲天悯人而豪气冲天的英雄,流芳百世的创世英雄!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当地球流浪到目的地之后,确实是换了日月新天的。

宇宙虽大到无法想象,但却只有一个地球。时间虽长到几乎永恒,一生一世不过百年。

生生不息,流浪不止;一息尚存,希望不灭。

一代又一代的活下去,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也是生命最大的胜利。

第二篇

电影已经结束了,然而那空灵的声音仍然在我的耳畔回响,我的心被她牵绊,久久不能回还。

“救援队的叔叔阿姨们,你们好。我叫韩朵朵,是一个初中学生,我们的救援队正在执行最后的救援任务,我现在很害怕,腿在止不住地发抖,我只能看着大家拼尽全力,我什么忙也帮不上!昨天老师还在问我们希望是什么……”韩朵朵的这一段深情的讲述听似若不经风,细弱的声音仿佛会在风中一吹就散,可正是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

还记得《肖申克的救赎》里主人公安迪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Remember,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ever dies!”安迪说——希望是美好的!安迪所说的希望是个体的人心中的希望,而我在《流浪地球》中看到的是一群人的希望。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在得知地球仅剩下七天的时间就会撞上木星而灭亡的时候,人们的态度各不相同。

地球在经过几次板块移动之后,地下城里,乱成一团,为生活提供便捷的设施早已一片狼藉,房屋上的石块坠落,桌椅倒塌。有的头上滴着血,有的手上带着伤……更严重的是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惊恐,这个处在地下五公里深处的小世界里充斥了混沌的空气。

有的人半躺在椅子上绝望地抽着烟,有些人趁着环境的混沌抢夺着钱财,即使到死也不放弃对金钱的追求,还有些人绝望地抱头痛哭,甚至举枪自杀,这所有的地下城里聚着地球上大半的人,但他们在这最后的时刻只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无限的悲哀。

另一边,在地球上的一万座地球推动器中的一座中,十几个人正在全力拼搏,力求为地球找到一线生机。意外不断发生,为着这唯一的希望,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是什么催促着他们前进——Hope!

调试电线,输入指令,装上火石,一切都一擦即燃,但因为人力不够,点燃发动机仅差一步,就在这个时候韩朵朵试着用自己的声音做最后的动员。这是否也是一个隐喻呢?韩朵朵的声音不正是点燃众人希望的火石吗!

韩朵朵的自我介绍,鼓舞人心的话语,打动了无数绝望中的人们,在他们的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返回去,帮助这个小姑娘,这是人类生存的希望!”

是小女孩的声音唤醒了他们的希望,是这样的希望的传递拯救了地球!有人说这声音太过稚嫩,是电影的败笔,我却不以为,难道只有荡气回肠的声音才足够用来诠释希望的意义吗?

推动器最终在众人的帮助下被点燃了,带着人们的希望直射木星,一点点靠近……

电影已经结束了,然而所有的观众都没有起身,大家静静地坐着,静静地沉思。在电影最后的字幕上我看到了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刘慈欣。

有人说这部电影之所以“大麦”是因为宏伟的画面,是因为震撼人心的场面,我却以为是刘慈欣科幻作品特有的细腻,即使是科幻作品,也不忘告诉人们即使在地球的末日也不要忘记了希望的美丽。

第三篇

影片整体是真心不错,尤其作为国产第一部科幻片。当然因为影片长度限制,很多情节没交代,导致有点需要“脑补”,但毕竟瑕不掩瑜。

网上一些反对的声音,是我写这篇观感的主要原因,所以与其说观感,不如说是驳文更妥贴些。

一,各种找bug说硬伤的。拜托,科幻是披着科学外衣的幻想,可不是科普。电影本来是一种艺术形式,连最严肃的记录片也少有一镜到底的,为了突出主题总有些剪辑和拼接。吹上天的《星际穿越》,隐晦的虫洞,安全穿过黑洞,利用引力向过去传递信息,哪点严谨?

《流浪地球》和《星际穿越》的区别在于,前者需要更多的常识和基础科学知识的储备,什么洛西极限啊,什么逃逸速度啊,地球流浪的几个步骤啊,在影片中都有实际的意义。而后者,几乎都只是涉及到被科普得普罗大众都一知半解的概念,即使有些什么相对论的内容,也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了,当然,也可以说是《星际穿越》的成功之处,即淡化科学,强调情感。毕竟,后者抄的可是给小朋友看的哆啦A梦啊,开个玩笑。应该说《流浪地球》是更偏硬些。

二,各种苛责片中角色的。好莱坞大片大都或明或暗的个人(小团体)英雄主义盛行,其“劣迹”从《泰坦尼克》始可查。而《流浪地球》呢,恰恰是在灾难背景下,“人人恐慌,人人自危”大背景下的普通人的众生像。人和人的差别,虽然没有星和星那么大,但在这么大压力面前,群体小人物为了亲情、为了小家和大家的牺牲,比起好莱坞主角或者超英的牺牲,更容易让人动容。顺便吐槽一下,现在一个反英雄式的主角,随随便便组起一个团队,完成其他人都完不成的任务,这也太便利了吧。

刘慈欣流浪地球影评评价5篇

第四篇

诚然预告片上并非是原作中的著名场景:蓝色泛光灯的地下城,飞船派与地球派的争论,令人心惊胆颤的日出等我曾设想过这部大刘的短篇小说改编所可能拥有的风貌,但前期的各类宣传以及“我三”制作者转载的预告还是让我狠狠期待了一把。

先说结果:我虽然看过原作,但对具体情节的印象已经模糊不堪了,所以基本是以电影党的身份进行观看的。整体观感相当不错,有良心的特效和分镜,虽然没有特别惊艳的感觉,但也没有所谓五毛特效的违和感。场面宏大,情节紧凑,在空间站和地球的切换流畅,在许多镜头的运用上有不少致敬。剧情上基本是剧组的原创剧情,有几处逻辑硬伤,关键情节渲染不到位的缺点。虽然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科幻电影,就场景而言称得上是中国硬科幻电影的里程碑,然而剧情和人物塑造并不足以撑起这个名头。事实上,大年初一这个贺岁档使得影片中加了不少关于新年的内容,且不说大年初一还要上学的韩朵朵,影片中所描述的社会形态并没有体现出2500年流浪的压迫感,抖音海草舞、条码支付、一片狼藉的地下城,以及在人物台词中频频出现的“中国新年”,在商业上迎合了市场话题,然而却带来设定上的违和感。全片中最令人汗颜的一段莫过于韩朵朵的那段全球广播,过于冗长的台词使得爆发力不足。

我对这部电影总体评分为7.5,期待它能带来更多中国科幻电影市场的开拓,为观众带来更加优质的科幻电影。顺带一提,讽刺的是Moss的遗言“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果然是奢望”出自原作联合政府对反叛军投降时最高执政官的演讲,反叛军认为太阳氦闪是联合国的骗局,他们处死最后联合政府的五千人后唱起了《我的太阳》。然而下一秒,太阳爆发了。

第五篇

昨日终于去电影院看了《流浪地球》,我的想法与大多观众的想法类似,制作恢弘,震撼,更是刷新了我对国产科幻片的认知。这更加坚定了我的观点,中国人一直都很聪明,在具备足够的经济条件后,我们的电影不会比西方电影差。

一直以来,热爱科幻片的人,看的都是西方的科幻电影,我们印象中的经典科幻片,可以说出来名字的,都是《星球大战》、《盗梦空间》、《星际穿越》、《饥饿游戏》、《头号玩家》、《创战记》......,没有一部是中国制作。

但今天,我们有了《流浪地球》,我们除了应该记住大刘,我们也同样应该记住另一个名字——郭帆。

看完这部电影,我翻出了《流浪地球》的原著,这只算得上是短篇科幻小说,电影对原著做了许多改编,最明显的就是,在电影里,预设了地球与木星相遇时产生偏航,即将要与木星相撞,人类倾其所能挽救地球。

在原著中,地球经过木星并没有太多风险,原著如是说:“但领航工程师们的计算是精确的,暗红色的迷乱的天空中缓缓移动着......我们的星球也在木星表面拉起了如山的液氢和液氨的巨浪。这时,木星巨大的引力正在把地球加速甩向外太空。”

所以,实际上,原著中对地球经过木星并没有太多的描述,它仅有一段文字,提及木星对地球的影响是木星的引力导致地球的大潮,产生百多米高的巨浪横扫整个大陆。

原著中更多描述的是地球发动机,地球发动机产生的加速度及运行航道改变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对人类生命产生的威胁,人类对太阳的恐惧,对地球能否在太阳氦闪之前逃离出太阳系的担忧。

电影的主线围绕了亲情而展开,围绕人类的团结挽救地球而展开,同时在抓住希望与放弃地球的矛盾中展开。

原著中,对亲情的描写非常少,每个“我”的亲人的死去都写的轻描淡写,因为在整个种族灭亡的灾难面前,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亲情、爱情都微不足道,个别人的死亡更是如同草芥,不值一提。

电影中引入了领航太空站和电脑moss,在原著中没有,更提不上放弃地球,保留人类基因和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基因。

在原著中,通过地球派与飞船派的斗争体现了作者的观点,人类造不出来跟地球一样大和精确的生态系统,人造的生态系统无法维持到人类寻找到新的行星之前。

“只有地球这样规模的生态系统,这样气势磅礴的生态循环,才能使生命万代不息!人类在宇宙间离开了地球,就像婴儿在沙漠里离开了母亲!”——这便是大刘写下流浪地球的最为根本的理论基础。

电影增加领航太空站,在我看来,并非对原著的改编,而是人类在整个地球流浪中增加的一份保险,给自己多一个选择。

原著中,还写到了人类对地球流浪行动的叛乱,太阳氦闪的描述,我想,郭帆应该有可能拍摄《流浪地球》的第二部。

写叛乱,在于写人性,电影中通过地球即将灭亡时不同人的表现来展现人类在绝望时所显露出的高贵、鄙陋、勇敢、怯懦,并通过moss来说出:让人类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

原著中,却是通过负责移民计划的最高执政官来表达“我们了解所有的人,因为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还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

电影里,moss被毁灭是为了挽救地球。原著中,叛乱者杀害五千多名负责地球流浪计划的人,这些负责流浪地球的人被处死之际发生了太阳氦闪,证实他们的决定一直就是正确的。

电影的改编充满了希望,原著对人性的描写,却是猜忌战胜了忠诚,邪恶战胜了高贵。

最后,再次强推大刘的集大成之作《三体》,它除了给我们展现一个人的思想如此天马行空,广袤无边,也通过浩渺的太空来描述人性,人性的高贵,人的劣根性,还写了宇宙规则的残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该文章所属专题:刘慈欣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264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