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春节使我的童年充满欢乐,春节使我们的亲人聚在一起,春节让我们大饱口福,春节使我慢慢长大。在一年又一年春节的鞭炮声中,我慢慢从幼稚走向成熟。《关于春节风俗的黑板报资料内容》是励志台Lztai.com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春节风俗的黑板报资料内容篇一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浩大的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着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现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千古绝唱的好诗总让我想起了家乡过年的习俗,我至今都刻骨铭心。
过年是一年中令我最开心的时刻,大人们开心,我们小孩子更加开心,因为我们小孩子可以尽情地玩耍。我一整天都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外面疯玩,还有一件事情让我们这些晚辈们最开心,那就是收压岁钱。长辈们给我们压岁钱是想让我们这一年都过得平平安安的,因为“岁”与“祟“同音,收到了压岁钱就可以镇压邪祟,这样一年都会过得开开心心、平平安安的。
元宵节来了,春节又到了一个热闹的时候。正月十五到处都挂满了灯笼,一片红红火火的景象,广场上还有美丽的表演呢,家家户户还要吃元宵,这代表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正月十五的确是一个好日子,过了正月十五之后,这个春节才算真正的过完了。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当我吟诵这首诗的时候,我又想起了美好的春节。春节中的一些习俗我会一直继承和发扬下去。
关于春节风俗的黑板报资料内容篇二
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关于春节风俗的黑板报资料内容篇三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俗称“过年”。
过年也可以说成是“年”,“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以来,树木枯竭,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满地。到了除夕,时针移过半夜十二点的时候,春节,便来临了。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会从除夕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春节有着许多的习俗。正月初一前有祭祖、扫除污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吃饺子、放烟花鞭炮、除夕“守岁”等仪式。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到亲友家贺年。亲友见面时要说些“新年快乐”等话互相祝贺。另外,各地除了互相登门拜年,节日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
春节还有扫尘的习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听我介绍完这么多,你是否也对春节略知一二了呢?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