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 > 人生哲理
+

30岁前你该明白的10个人生课题

2019-02-03    作者:    来源:

  30岁前你该明白的10个人生课题

  文/Windy Liu

  当你的年龄越大,你就会发现时间也过得越快。

  让我欣慰的是,随着年龄的渐长,我的智慧也有所长进。而我用了好几年才明白的这些道理和原则,希望你看了之后也有所启发,从而可以更从容地过好自己的人生。

  1、会赚钱,也要会存钱

  很多人非常会赚钱,但也非常会花钱,想买啥就买啥,这样的生活的确爽快,可当你月光之后捉襟见肘的时候,心里的不是滋味往往又是另外一番场景。

  说起「自由」,它包括「精神自由」和「财务自由」。

  精神上想要自由,首先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财务上要独立。

  所以,懂得理财非常重要,对于大部分人,我们可以参考如下建议

  (1)理性消费

  克制自己不必要的欲望。很多人喜欢提前消费,买一些自己当下买不起的东西,或者物质追求过多,爱慕虚荣,借债消费,这样的后果往往会让人陷入资产的负循环。

  (2)不要负债

  如果有,那就尽快地把债务还清。

  负债是人生负循环的开始,所以要立马跳出这个陷阱。

  (3)存钱这件事情,越早越好

  把你每个月收入的10% - 20%固定地存入你的银行账户,作为一个应急基金,你既不会因为少了这笔钱而造成生活品质大打折扣,反而会因此积累起自己的第一桶金。

  (4)给自己选择适合的保险

  人生是可以用概率计算的,所以,买保险就是为了防止不好的黑天鹅事件所造成的无法承受的损失。防范于未然,远比事后补救好得多。

  2、养成健身的好习惯

  回顾过去两年多的健身历程,我发现自己除了在身体上的变化,还有在生活中自我掌控力的变化。

  健身这个习惯,其实可以开启你的人生正循环。

  随着持续地健身,你的睡眠越来越好,你的坏情绪在运动中得到缓解,早睡早起也变得轻而易举,充沛的精力得到了保障,而做事情的效率和效能也可以直线提升。

  不要等到你的身体出现问题,才想要重拾酝酿很久的健身计划。身体不是一下子垮掉的,而是你日积月累对身体的忽视造成的。

  现在就开始健身,不要明天,就在今天!

  3、发展一项你的兴趣

  回想自己15年开始画画,16年开始写作,这两项兴趣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惊喜和变化。

  我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发展一项自己的兴趣,并借此得到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收获:

  (1)你会不断地收获成就感

  这些日积月累的成就感不仅会让你在兴趣领域更有自信,还能够锻炼你的感受力和表达力,而这些能力还可以迁移到工作生活中,实现能力圈的延伸和拓展。

  (2)兴趣可以培养你的专注力

  当你全神贯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你就很容易进入到心流的状态,主动地创造生活中的幸福感。

  (3)为我们终将而至的老年生活带来很多乐趣

  让自己更好地与时光相伴,不至于把退休生活变得无聊无趣。

  你可以考虑从现在开始发展一项兴趣,绘画,写作,书法,摄影,演讲,乐器,围棋等等等等。

  4、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而非平庸地做很多事情

  你必须接受一个事实:为了得到一些东西,我们得要放弃一些东西。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有很多梦想,这里瞧瞧,那里看看,这样的试错无可厚非。

  可是,你一定要明白,在生命有限的时间里,只有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把它做好。

  几年前,「斜杠青年」这个词大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好几个技能傍身,从而快速实现人生自由。可事实上,斜杠的前提,是至少有一项达到卓越水平的技能,然后才能以它为核心进行跨界。

  把你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那一两个你认为最重要的梦想和目标上,如此你才能有机会去真正地实现它。

  与其事事平庸,不如专注地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5、行动永远比空想值钱

  大多数人的懊悔,都来自于自己「原本可以」。

  知道刻苦学习有用,可惜你从没做到;知道生活节俭更理性,可惜你没法克制自己的欲望;知道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可惜你从来不曾行动起来。

  想到,看到,学到,说到,做到,这是一个很长的链条,其中的每一环都可能脱节。

  有想法很重要,可是如果只停留在脑子里,那也只会是空想。白日梦谁都会做,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的,是我们把想法付诸实践,行动起来,让执行力把无形的思想转换成具有价值的结果,这也是我们跨越平庸的必经之路。

  有人说,一个人的想法是0,执行力是1,那从0到1,就是最关键的一步。

  因为没有这一步,你永远是0,而一旦你走出这一步,你才可能从1到10,从10到100。

  最重要的不是你曾经想到过什么,而是你最后做到了什么。

  6、终身成长,改变自己的底层逻辑

  我们最宝贵的财产是我们的身体和思维。

  大部分人在大学毕业之后就不再去发展自身,他们秉持着一种僵固型思维,认为一个人的性格,能力和三观是恒定不变的,而这种思维的结果就是停止学习,停止成长,反而是鼓足了劲儿去证明自己,一旦碰壁或者失败,他们往往就会遭受重创,习惯性地选择逃避。

  而与之相对的是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他们从来不去关注自己是不是最厉害,从来不去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更不会想要去证明自己,他们唯一考虑的一件事就是——

  自己能不能从中学到东西,可不可以变得更强,能不能继续成长。

  在生物界的进化中,各个物种是通过不断试错不断调整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同样的道理,个人的能力也是在不断试错不断纠正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的。

  承认自己无知没有关系,证明自己也根本不重要,因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终身成长,如果你真的成长了,你证明自己的过程自动完成。

  7、让时间成为你的朋友

  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有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就像是每一天我们都会有一笔存款,可以自由地取用,但却既不能预支,也不能续存,而且这笔存款会在当天结束的时候准点清零。

  有的人把每天过得随意潇洒,把那些整点清零的时间挥霍在游戏,刷屏,看肥皂剧上,这时候,时间犹如一个悄无声息的小偷,让你在岁月的蹉跎中渐渐臃肿,生锈,最终把所有的美好都一一夺走。

  有的人把每天过得严丝密缝,早晨起床从6点到9点,晚上下班回家从7点到10点,在这些时间段里高效率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每天积累6小时的自我提升,这时候,时间犹如一个默默陪伴的朋友,让你在时光的流逝中渐生智慧,优秀到不容忽视。

  时间从来都是公平的,它可以很残酷,也可以很温情,而让时间成为你的朋友,那你走过的每一步,都会算数。

  8、做你自己,即使在家人面前

  不要去接受别人的安排,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很多时候,在外人在朋友在同事面前,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坚持做自己,可在家人面前,却往往会因为亲情的绑架而违背自己的初衷。

  有的人会因为父母伤心而中断自己多年的感情,有的人会因为原生家庭的问题而饱受困扰。

  对自己,要负100%的责任,而对家人,我们只能负有限的责任。

  事实上,「做自己」并不意味着自私,而是懂得人这一辈子,我们只能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父母有他们自己需要面对的人生难题,孩子也有他自己需要去承担的生活责任,而你真正能够做好的,就是勇敢真实地面对自己,积极地与他人进行沟通,确保自己的每一个选择,都不是为别人而活。

  你要知道,有太多的人,在临终的时候,因为没有好好地为自己而活后悔不已。

  9、多读书,多见人,多行走,多见识这个世界

  如果你只看过有限的几本书,反复见到的是同样的那批人,总是呆在同一个地方,那你永远也不会了解这个世界的全貌,你更不会知道,原来这个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活法。

  坐井观天的你,只会用你狭隘的眼光去理解这个世界,你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人可以把“炸天妇罗”当做终身志业,有人年近八十却敢于拿起画笔画出令人感动的作品,也有人即使四肢残缺却依然能够活成自己的精彩。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游戏,我们生来就是来体验其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地去丰富我们的体验,让我们去接触不同的人,触达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的文化,然后在通过更加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去探索自己,认识自己。

  当你见到过的活法多了,也就越清楚自己想要活成什么样子。

  10、臣服发生在你身上的所有事情

  生活的一个真相,就是大部分事情往往都不会按照你预想的发生。

  当我们越想要控制一件事情的时候,它反而越不会按照既定的轨道运转,这时候,更重要的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而真正的「臣服」,是能够平静地接受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不再耗费精力时间去纠结于无法改变的事实。

  当你不再执着于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尽己所能地做好自己,让自己能够配得上那个结果,那你反而可以做到心想事成。

  也就是说,当你不再需要吸引任何东西的时候,不再执着于任何结果的时候,你原来需要的人事物,反而倒过来需要你。

  就像那些有才华有能力的演员,他不再需要证明自己,不再需要跟人打交道拓展人脉积累资源,那些电影制片人和各种资金,剧本等创作资源反而会自然地都涌向他。

  如果你敢于臣服发生在你身上的所有事情,接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没有急切,没有压力,那你就能够聚焦于自己当下所做的事情。

  而当你不在意的时候,它便会靠近你。

  后记:

  为什么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呢?

  因为道理从来不是拿来听的,而是拿来用的。你必须去实践那些道理,才能让那些道理在你的人生中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75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