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管奔几了,一定要逼自己读懂古诗词?
网上曾经疯传一组答案:
置身落日余晖时,你可以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只会说“哇噻,好美!”
心烦意乱时,你可以排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不是“扎心了,老铁……”
与友人告别,你可以深情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而不是“拜拜,甜甜圈。”
遇到心上人,你可以这样
告白“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而不是只会说“我们在一起吧”的俗话......
诚如孔夫子所说,不读诗,真的无以言。
读诗,不仅让你言语有味,就连颜值和气韵也不经意间变得可爱起来。
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且看古往今来那些超凡脱俗、优雅至死的女子,芸娘、谢道韫、李清照、林徽因......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
然而,这并不是诗词最大的功用。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充满劳苦,但还是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是啊,人生劳苦。
不论你是谁,年轻时几乎都得经历理想与现实的较量、爱与追赶的苦楚。
而当
青春逝去,当姣好的面容不再,女人要接连面临生育的疼痛、养儿的辛劳、家长里短的纠缠;男人则要承受30而立的焦虑、金钱诱惑的不安、以及上有老下有小的绑架......
不得意之事,十有八九。
而诗词,却能让你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不论顺逆或悲喜,都能积极的笑纳,诗意且体面地活着。
曾记否?近几年着实火了一把的《中国诗词大会》上,涌现了一个又一个凭借诗词改变人生境遇的普通人。
先是40岁的河北农民,白茹云。
初中毕业的她,做过木材厂的苦工,也北漂当过保姆,还得照顾脑瘫的弟弟。被确诊为淋巴癌的那年,她才33岁。
这个苦命的女人,原以为往后余生,只属于病床。没想到与诗词结缘后一发不可收拾,夜夜读诗。那些纯美的文字,竟陪她熬了过去。
当她站在中国诗词大会的台前,自信地宣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即便身穿臃肿的棉服,你却无法拒绝她是擂台上最美的女人!
再是最
励志的外卖小哥,雷海为。
和千千万万个外卖小哥一样,他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争分夺秒掐着时间送餐。但唯一不同的是,送餐的间隙他总有诗词为伴,一单外卖送到了,一首诗也背会了。
2018年,他终于登上了《中国诗词大会》的擂台,一路过关斩将,一鸣惊人!
他也终于不再送外卖,成了原公司的文化大使,薪资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后来去了一家教育机构,成为用“诗词”影响下一代的老师。
诗词,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我想,在功利的时代,我们仍然坚持读诗,就是为了面对同样的
工作,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婚姻,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子女,有不一样的素养。
同样的劳苦,却有不一样的心情,和最低门槛的高贵。
这就是诗词最大的魅力所在。
从研究智能机器人的北大女博士
到风花雪月的‘诗词女神’”
她说:人人都可以读懂诗词之美
或许你还是会问:“诗词平平仄仄,动不动就引经据典,我没文化,实在看不懂啊!”
这是天大的误会......
其实,人人都可以读懂诗词,感受诗词之美。
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的擂台上,就有这么一个女子,她21岁才开始读诗,仅仅用了6年,就从岌岌无名的女学生,蜕变成众人眼中“会造机器人的诗词女神”,妈妈们心中的“国民女儿”。
她就是诗词大会的总冠军,北大才女:陈 更。
如果说喜欢一个人,是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那么陈更便是那个令你一眼就爱上的人。
麻花辫,青布袄。人淡如菊,吐气如兰,盈盈一笑,出口成诗。
出生在诗词的故乡陕西,陈更是地地道道的关中女孩儿。在乡下的普通人家长大,21岁就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攻读理工科博士,研究智能机器人。
据说,她在北大的生活是这样的:“每天早上7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早饭是一杯柠檬水,午饭常常就买个煎饼果子解决。”
学诗,是从吃饭时间里省下来的。
从研一到研四,从《
唐诗三百首》到诗人们的全集,她是“寒暑假读,吃饭读,坐地铁、坐火车读,睡前读,晨读”。
读诗,早已成了她的生活方式。
在北大未名湖畔,穿着汉服讲诗词
当被问及为何喜欢读诗时,陈更说:“因为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
千百年来,一切都在变,唯独不变的就是人心。
你此刻感受到的喜悦,你遇到的困惑,与一千多年前的诗人们遭遇到一模一样。
伟大的诗人们,总是能用三言两语,就击中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失恋时,万念俱灰,一句:“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给你最深的慰藉;
在外打工,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能让你潸然泪下;
与友人依依不舍时,一句“莫问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就是给朋友最美的
祝福。
且古人作诗,是融入各自的人生经历而写。于是,你总是可以在诗里:
找到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看到不一样的人生轨迹,寻到不一样为人处世的智慧。
她解读的诗词,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让人听1遍、2遍、8遍都不过瘾
还让监狱中的少年重燃希望?
因为爱诗词,更擅长解读诗词,著名主持人窦文涛曾大胆预言,她的前途“不可限量”。
蒙曼教授赞她:“陈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女孩子,她笔下的诗人和诗歌,不是知识堆积,而是她读诗看人的真实体会。”
郦波教授说:“读诗,是要用心的,是要带上灵魂的。陈更,让我们终于找到诗词的灵魂。”
和传统的诗词研究不同,陈更不喜欢故作高深,不拘泥于字面意思,不局限在时代背景等枯燥的考究中。
她总是能将古典诗词,照进现实生活。
诗人们纷纷从神坛上下来,成为你身边的朋友、同事、领导、父母、爱人......感受和你一样的快乐、迷茫、矛盾、犹豫......
总之一句话:不学术、接地气。
兼具感性与理性的她,尤其擅长以青年女子的敏感视角,看到不一样的层次。
世人皆道杜甫苦大仇深,但实际上杜甫是一个深情的暖男。
吃苦受难时,想的却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一个充满
正能量,能把苦难都担起来,又能给予他人爱与关怀的人。
谈及王昌龄,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边塞诗人。殊不知王昌龄写过最多的,是送别诗。
他是最贴心最重感情的朋友,每一次分开,都要认真写诗、郑重告别。
一个人究竟可以活得多精彩?世人皆喜欢效仿李白。但如果说最契合现代人生活态度的诗人,当属张九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业。
一位刚从监狱中走出的年轻人,曾因为她重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那位少年,在监狱里渡过了一生最难挨的日子,出狱后面对陌生的环境、周遭异样的眼光,难免怯懦,不自信。
就在那个当口,陈更推了他一把。
他说:“在监狱里,我每天下午5点守在电视机前看节目,成了习惯,也成了精神支柱,更被诗词的魅力所折服。
你的出现,就像黑暗中的一盏灯。我不会再悲天悯人,我要回到最初那个坚毅向上的自己。”
读诗,真的可以改变人生。
“这让我更加坚定,读诗、分享诗词的感动这件事,要做一辈子。”
读诗,是最低门槛的高贵
女人不管奔几了,一定要逼自己饱读诗书
诗词这么好,可惜真正了解的人太少太少。
不是困在某个字词、典故的释义上,就是停留在思想情感、时代背景的分析上,远远脱离诗词的真味,难怪越读越没劲儿。
市面上的诗词课,也多是粗浅地就诗论诗。听完课,顶多就只读懂了这一首诗。可诗词的世界,浩如烟海啊。这样读,要读到什么时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世间的一切,总有最佳的门道。
想要真正读懂诗词,感受诗词之美,最佳的门道就是效仿古人,从诗词的24种风格切入。
陈更,21岁才开始读诗,在最短的时间内走上《中国诗词大会》,成为众人心中的“诗词女神”,靠的就是这个门道。
诗酒趁年华。
历经400多天的切磋琢磨,推翻又重建的争执与坚持,诗词君和陈更一起打造的《人人都能读懂的诗词课》,今天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如果,你厌倦了朝九晚五的浮躁;
如果,你正陷于柴米油盐的沉闷;
如果,你想让诗词,成为孩子一生的精神底色;
如果,你想遇见自己更高贵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