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 > 励志演讲
+

开讲啦王巍演讲稿:中华文明五千年,并非只是个传说

2019-01-31    作者:    来源:

  开讲啦王巍演讲稿:中华文明五千年,并非只是个传说

  我自己是做中国考古的,做考古我算了算,应该也是三十多年了,亲手挖掘出过不到一百件但也差不多的青铜器、玉器等等,应该说还是很幸福的。从2000年开始,我的研究方向转型了,我转向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为什么呢?我们中国号称五千年文明,问一问我们在座的中国的留学生朋友们,根据是什么?你们知不知道呢?我记得有一次是在国外,在交流当中,我说我们中国是历史悠久文明,然后就有学者质疑,说你们中国的文明不就是从甲骨文算起那三千多年吗?然后我们一个搞历史的同行就说不是,我们从夏本纪开始,夏王朝开始四千年。那怎么算也算不了五千年,你们为什么经常是说五千年文明?这个当时给我很大的震动,但是我很不甘心。必须要用考古来去发现、去验证到底是多少时间,因为这个对我们文明古国太重要了。

  所以2002年,国家开始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我荣幸地成为首席科学家,来带领一个团队。我们这个探源工程,2004年开始做了十二年,到去年年底就算结项了。通过我们的考古发现,可以公开地说、有信心地说,中华文明五千年并非虚言,我就用这个图片,跟大家一起分享分享我们一些重大的考古发现。

  首先,万年奠基——就是农业的出现。

  这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水稻——栽培稻,是在浙江上山遗址,在浙江的北部。一万年,一万年是刚刚开始栽培。等八千年的时候,我们发现农业已经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

  这是当时的工具——开荒的石铲,然后收割的镰刀。

  这个时候农业有了初步的发展之后,人们的精神世界丰富了,墓葬当中经常发现这个乌龟壳,在不少量的乌龟壳的底部,有刻画的符号。

  比如这个,这是跟商代的甲骨文的眼睛的“目”字,是一样的。你看这个象形字,有点像子曰的“曰”。有若干的符号刻画在龟甲上,这个引起了我们高度的注意,所以我们考古就是说这个有可能是商代甲骨文的前身,有待我们今后的工作

  这个还有更绝的,墓葬当中出土了若干件骨笛。

  简单来说,你看,有七孔的、有六孔的。我二月份去云南,有一个老艺术家就说,这是他们祖先的,因为这是一样的。开始以为是仙鹤的跖骨,后来这个实验考古发现,彝族仙鹤的跖骨非常粗,应该是翅根。那个鸡翅根大家知道,这个就是那个翅根做的,你看做得非常非常精致。另外这个音非常准,音乐学家吹过《小白菜》河北民歌,非常准。所以这个让我们非常震惊,这个八千年前的古笛,是世界上最早的吹奏的乐器。表明我们中华文明的先民确实是非常聪明。

  更神奇的,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制作非常精致的玉耳环。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喜欢玉,这个时候,八千年前已经可以制作了,而且制作得相当的精致。有大有小,基本上一对耳环,配一个吊坠。

  所以我们说八千年的时候,人有很多发明创造,为什么呢?有少部分人可以不用去从事农业生产,专门地从事这些手工业了,它就有很大的飞跃和进步,包括原始的宗教信仰,包括艺术。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直接进入到五千年文明了。在中国的东北辽河地区,我们发现了进入到早期文明的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这个时候,以玉为贵了。因为八千年前,就是装饰,但是这个时候,只有权贵的人才能够随葬玉器,而且随葬的玉器种类很丰富。

  有动物型的,这个是玉圭,还有玉璧在脑子上。往下看,还有一个,随葬的一个玉人,和一个玉鸟,你看在头上。

  最重要的部分,还有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了玉龙,我们叫C型龙,制作得相当的精致,而且只在大墓里出现。

  所以可见当时应该说是等级身份的一个象征。

  到了五千年左右的时候,在浙江北部,江浙沪交界区,出现了一个很强大的文明,这就是良渚文明。发现了巨型的城址,巨型到什么程度呢?

  长1800米、 宽1500米的城址,然后城墙宽40米到60米,建在沼泽之上,开始先从外面运大量的石块奠基,然后上面从外面运了黄土,光修建这样一个城,据计算一万个人得四年的时间。最近的发现,发现它的外围又有一个城圈,达到八平方公里,这个就是(www.lztai.com)三平方公里。能够组织这么巨大的人力,就让我们非常地震惊,我们说如果不是文明的话,是很难想象的。你能够组织这应该是数万人、得干十数年、十几年才能够干的起来的工程,所以应该说是五千年文明非常重要的证据。

  所以中华文明五千年,绝非虚言,我们通过考古发现印证了。而且重要的是我们得到了国际的认可,我们通过世界考古论坛,请世界顶级的一些人来,他们意识到中国的这种文明是需要重新认识的。三千三百年前的以甲骨文算起,肯定是已经成为历史了。我相信随着我们工作的深入,会有更多的考古发现问世,让我们的民众、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谢谢!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301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