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奉献书写忠诚》。在座的各位一定还记得20xx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个令人震惊的时刻。一场发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顷刻间把全国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省地质勘查局党委积极响应党中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号召,在积极组织善款募集的同时,根据上级统一安排部署,决定派遣由局副总工程师郭振中、三勘院总工程师赵小平、水工地质高级工程师梁树雄、张国文,测量工程师高玉昌及司机崔超组成的抗震救灾小分队,在第一时间赶赴对口援建地茂县,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排查和调查评估工作。
7月25号,小分队踏上了赴川抗震救灾的光荣之旅。7月27号中午11点,经过3天13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小分队抵达了援建地茂县。为尽早圆满完成任务,队员们顾不上长途跋涉的劳顿,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当大家进入工作区后才发现,工作环境的恶劣程度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山体崩塌,滑坡频发,灾害形成的堰塞湖致使河道堵塞,水位上升,时刻威胁着下游灾民安置点,威胁着队员们的生命安全。这且不说,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中工作,就连起码的吃住行都成了问题。由于同胞的寨子大部分位于半山腰上,道路呈之字形,最小相对高差也有500米,最大相对高差则达1300米,车辆根本无法通行,因此,每次外出都是一次艰难跋涉。路被山石挡住了,桥被震断了,队员们就攀岩登山而上,硬是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有的队员脚趾严重充血,疼痛钻心,但却从没有叫苦喊累;饿了,就啃块饼干,渴了,就喝一口矿泉水。凭着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我们的队员硬是创下了徒步一天往返10公里、累计高差1500米、顺利完成两个村寨调查任务的记录。苦点累点倒还不算什么,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工作,危险是可想而知的。一天中午,队员们新发现了一处滑坡体,为尽快查清原因,大家立刻追踪滑坡的行踪,思索着需要采取的避险措施……忙完了这些工作,已经是下午4点多。午饭都没顾上吃。为赶在起风之前回到驻地,大家决定冒险走小路。山路一侧是悬崖峭壁,另一侧是万丈深渊,突出的危石高高悬在头顶上方,似乎像张开血口的怪兽,令人毛骨悚然……可让人想不到的是,刚走了没多久,余震就发生了,大地颤抖起来,危石纷纷落下,第一次感受到地震威力的队员们,心里不由得掠过一丝惊慌。见多识广的赵总工要求大家不要乱跑,按照正确方法避震。队长的从容和镇定,稳定了大家的情绪,队员们忐忑不安的心慢慢平静下来。一公里的险路好一阵子才慢慢熬过去。
除了工作的极端危险外,队员们还必须面对个人意志的严峻考验。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和无法满足的卫生条件,第五、六天的时候,有的队员就出现了发烧、腹泻的症状。在重重困难面前,大家不约而同选择了迎难而上,白天进行野外调查,晚上加班加点整理资料,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身体的不适加上严重的体力透支和超负荷的工作,每个同志的体重都不同程度有所下降。
就在队员们为了灾区早日恢复重建忘我工作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们却无时不刻不在牵挂着他们的安全。由于灾区信号中断,电话很难打通,看电视成了他们每天的必修课,而这项功课对于年轻测量工程师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煎熬。每次看到电视画面中残垣断壁、楼塌地陷的情景,他都要哭着喊着向妈妈要爸爸:“妈妈,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你帮我把爸爸找回来吧,求求你了!那里的树都倒了,房子都塌了,我们想办法别让他去了好不好呀?我不要好吃吃了,我也不要新玩具了,我要爸爸,我想他……”看着孩子懵懂无知的小脸,年轻的妻子能说什么呢?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孩子紧紧搂在怀中,心里默默地为远方的丈夫虔诚的祈祷……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0多天艰苦卓绝的工作,原计划8月底结束的任务于8月15号就提前圆满完成。这次工作对茂县6个乡30个村83个组107个寨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调查评估工作,为灾区重建的适宜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离开四川时,面对灾区群众那一双双期盼和信任的眼睛,面对茂县对口办的高度好评和一再感谢,队员们只是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希望灾区人民能早日重建家园!这简单的话语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地质队员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对社会高度负责的高尚品质。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经历了大地震而巍然屹立的巴山作证,融进了无数悲怆和感动泪水的蜀雨作证,那千千万万个地震灾区的普通百姓作证,我们可以当之无愧地说:小分队的每一位队员都是经过艰险和困苦考验而奋勇向前、敢于胜利的英雄!
地震,让我们走进四川!
四川,让我们感动中国!
中国,让我们为抗震救灾的英雄讴歌!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