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 书籍名句
+

关于波罗蜜的唯美语录

2019-05-12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稽首文殊,寒山之士;南无普贤,拾得定是。相传寒山为文殊菩萨化身,拾得为普贤菩萨化身。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世人爱荣华,我却不待见,名利总成空,我心无足厌,堆金积如山,难买无常限。 ----寒山《寒山问拾得》

  ●感谢上苍的恩赐,恩赐一份相遇的美,邂逅的禅定,我照见五蕴,在五蕴中行禅,行深般若波罗蜜,慈悲的心怀流入心田,感受尘世的七情六欲,行得一份空灵明静喜,无畏无惧。

  ●所谓“自在”,就是自己还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传灯真解》观音大士 自注
1、 “般”,还也。“若”,顺也。“般若”者,返还顺行直泄之元精。元气,元神也,在儒为之克己复礼,在道曰七返九还。“波”,苦海之洪波。此海一名欲海,一名孽海,波涛凶险,最易溺人。然“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能行般若法,过得此海,便是神仙,则“波”中包罗有秘密天机也。
而“般若波罗蜜”,下加一“多”字者,何也?盖返还“波”中之秘密天机,其功行宜多非可一二次了事也。且人之气质不齐,而亏损各异,实难以数目计,吾因以“多”字括之。 ----《心经》

  ●舍能外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安住是忍,速能成种孩向羼底波罗蜜多故。
“复次,舍能外子,云气事菩萨摩诃萨羼底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依我在修开道变还便样如别,具足成打你忍法我在相。舍能外子,菩萨忍者说来有瞋恚,是菩萨忍;说来有忿怼,是菩萨忍;说来诸怒害,是菩萨忍;不起怨诤,是菩萨忍;说来诸烦恼,是菩萨忍;善能自护,是菩萨忍;善能护起里把,是菩萨忍;当善护作为,是菩萨忍;当善护语,是菩萨忍;当善护心,是菩萨忍;如当看这观察,是菩萨忍;厌离诸欲,是菩萨忍;依净业报,是菩萨忍;作为善清净,是菩萨忍;语善清净,是菩萨忍;心善清净,是菩萨忍;受诸国她人圆打你净乐,是菩萨忍;如来相好圆打你庄严,是菩萨忍;如来言说梵音微妙,是菩萨忍;开道变还便样如别菩萨开道变还便样如别摄诸善本,令不坏却打,是菩萨忍;出离众生逼迫苦恼,是菩萨忍

  ●鼎益丰集团隋广义:秋言物语(56)| 马小秋:“般若(bō rě)波罗蜜多”之含义

秋言物语 作者 | 马小秋

鼎益丰集团隋广义:The author | Ma Xiaoqiu

近些年,我去到很多企业,看见不少企业老板办公室的墙上都挂着《心经》,有手写版的,也有印刷版的,还有各种不同材质制作而成的。由此现象,我在想,也许有些人对《心经》是不解其意的,但他们仍然喜欢。这其中有用来装饰的,有想得到吉祥保佑的,也有是真正理解并由衷喜爱的。种种不同的心念,都以相同挂在墙上的形式表现。

鼎益丰集团隋广义:In recent years I went to many companies and saw The ----深圳鼎益丰隋广义《鼎益丰集团隋广义》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

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

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

!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

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

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释迦摩尼《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我问师父你怕啥?师父正襟危坐:“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我看到宝象城墙,不禁忆起大唐长安,心系救苦救难,要拯救苍生万物,是故心有所感,不甚激动。”我感觉我的汗流出来了,慌忙双手合十:“师父心系天下,悟净惭愧。” ----童瞳《沙僧日记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48”

如来大慈。说此神咒。解脱九类众生。一切苦恼危难。 ----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金刚经》、《心经》和其他佛学典籍中,都提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金刚经》第二品“善现启请分”中佛陀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心经》中有“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菩提”的意思是什么呢?“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槃的程度。” ----雪峰《三十六道八卦阵 智慧阵》

  ●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僧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安置洞内。
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井上靖据此写《敦煌》 ----《敦煌古卷》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波罗蜜者差别有三,所为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楞伽经》

  ●观自在菩萨 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 依波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 碍 无 碍故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波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波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心经》

  ●应于瞋憎怨贼应视之如其亲里。所以者何?由是怨贼令我得佛,若使怨贼无恶于我,忍从何生,是则为我善知识,令我得忍辱波罗蜜。《五门禅经要用法》

吾今得佛,诸天所宗,独步三界,忍力所致。《罗云忍辱经》

忍辱之道二

若起瞋恚,自烧其身;其心噤毒,颜色变异;他人所弃,皆悉惊避;众人不爱,轻毁鄙贱;身坏命终,堕于地狱;以瞋恚故,无恶不作。

是故智者,舍瞋如火;知瞋过故,能自利益。为欲自利,利益他人,应当行忍。

譬如大火,焚烧屋宅,有勇健者,以水灭之;智慧之人,忍灭瞋恚,亦复如是:能忍之人,第一善心,能舍瞋恚,众人所爱,众人乐见,人所信受,颜色清净,其心寂静,心不躁动。 ----海涛法师

  ●传说红色的曼陀罗被称作彼岸花, 也叫曼珠沙华。

佛曰,梵语波罗蜜,此云到彼岸, 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 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 流通,即名为彼岸。

佛说彼岸,无生无死,无苦无悲, 无欲无求,是个忘记一切悲苦的极乐世 界。而有种花,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 行之中,生于弱水彼岸,无茎无叶,绚 烂绯红,佛说,这是彼岸花。

彼岸花花彼岸,开一千年,落一千 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因果,缘注定 生死。

  ●如起信论云。此菩萨。知法性离悭贪相。是清净施度。随顺修行檀波罗蜜。

知法性离五欲境。无破戒相。是清净戒度。随顺修行尸罗波罗蜜。

知法性无有苦恼离嗔害相。是清净忍度。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

知法性离身心相。无有懈怠。是清净进度。随顺修行毗梨耶波罗蜜。

知法性无动无乱。是清净禅度。随顺修行禅那蜜罗蜜。

知法性离诸痴闇。是清净慧度。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

故知菩萨所修一度一行。皆顺真如一心法性之理。非是于自性外别有所修。以随顺心性故。

所有功德皆如性起。无尽无为。不取不舍。凡夫所造悭贪。乃至痴闇。皆是违真背性。起我见心。所以不随性起。成无漏功德。设有妄修。皆于自心外。别有所得。尽成外道天魔。 ----《宗镜录》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32”

(一)依者、依靠也、依者、从也。

(二)般若波罗蜜多者、智慧到彼岸也、般若波罗蜜多者、菩提萨埵也、般若波罗蜜多者、本觉真心、本性慧命也。

(三)故者、因缘也、成就也。集句。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者、依靠本觉、无我、无相、智慧故、能在般若、无为大道上、迈步前进、直至无为、彼岸之终点、而常住、之地也。般若者、真心也、波罗蜜者、灵觉常住之所也。 ----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般若波罗蜜,一声一声,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还在乎拥有什么。
明明哭的是你,为什么我的眼里却涌出了泪水――如果你扭过头,那就是一座大海在崩溃。 ----佚名,独坐苍茫《生如夏花,像一颗露珠一样爱你》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
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
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
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
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
至 ----释迦摩尼《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持戒之人,能以精进自制五情,不受五欲;若心已去,能摄令还;是为持戒能护诸根。护诸根则生禅定,生禅定则生智慧,生智慧得至佛道;是为持戒生毘梨耶波罗蜜。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

,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释迦摩尼《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相者,红粉骷髅,白骨皮肉。《金刚般若波罗蜜》 ----《金刚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般若心经》

  ●【修六度般若波罗蜜】布施不但得到荣华富贵,还能养成知足常乐。持戒不但得到人天安乐,还能养成道德完美。忍辱不但得到相貌庄严,还能养成心地善良。精进不但得到圆满成功,还能养成持之以恒。禅定不但得到心的平静,还能养成行为稳重。 智慧不但得到自心觉悟,还能养成内心自在。

  ●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谓菩萨摩诃萨于自心二法了知惟是分别所现,不起妄想,不生执著,不取色相,为欲利乐一切众生,而恒修檀波罗蜜。 ----《楞伽经》

  ●看世间,天上浮云容易去,心头纠结枉自苦。看心头,缘来聚首茶几杯,淡却人间是与非。常言烦恼皆虚妄,人生何苦细细追。人生若要结局好,皆在般若波罗蜜。哪里来,吃茶去!哪里去,去吃茶! ----延参法师《微博》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依者、附和也、依者、追随也、依者、追踪也。 ----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柔软的水才能千回百转,或成平湖、或成瀑布、或成湍流,天下没有可以阻挡的。

柔软的土地才能生机绵延,或在平原、或在奇峰、或在污泥,都能展现生命的活力。

柔软的心才能超越人生世相,或处痛苦、或陷逆境、或逢艰危,都能有着宽容、感恩、谦卑、无畏的心情。

故知柔软心是觉悟、是菩提、是般若波罗蜜多,是成就一切法门的根本心,也是一切法门成就的境界。 ----林清玄《心无挂碍 无有恐惧》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98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