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 书籍名句
+

关于夫斯基的语句

2019-05-08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因此,任何人就是处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上都可以凭他个人的意志和精神,来决定他要成为什么样子。即使是置身于集中营,他仍可以保有他的人性尊严。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过:”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痛苦。“这句话,在我结识营中那些烈士以后,时时萦绕在我心头。他们的痛苦和死亡,在在都证明了一个事实:人最后的内在自由,绝不可以失丧。可以说,他们配得上他们所受的苦;他们承受痛苦的方式,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正是这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使得生命充满意义并由其目的。 ----维克多·弗兰克《活出意义来》

  ●“这很难解释。你知道的,杜思妥也夫斯基不是写过有关赌博的书吗?就和那个一样嘛!也就是说,当周遭充斥着可能性时,你很难就这么视若无睹地让它过去。懂吗?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初恋即使推迟到三十岁,也永远是单纯幼稚的爱情
—车尔尼夫斯基 ----烽火戏诸侯《极品公子》

  ●宏大的进行曲生生停止,至悲至凉的乐音从八音盒弯曲的铜管中溢出,像是柴可夫斯基的《悲怆》,又掺杂着巴赫富于宗教感的弥撒音乐,女高音的咏叹调凄美高亢,以人世间没有的语言咏叹时光翻转如同秋叶,相聚往往短暂而告别常常是永恒,人们所不能承受的哀伤确是世界永恒的法则。 ----江南《龙族》

  ●古希腊几何学家阿波洛尼乌斯总结了圆锥曲线理论,一千八百年后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将其应用于行星轨道理论。
数学家伽罗华公元1831年创立群论,一百余年后获得物理应用。
公元1860年创立的矩阵理论在六十年后应用量子力学。
数学J.H莱姆伯脱,高斯,黎曼,罗马切夫斯基等人提出并发展了非欧几何。高斯一生都在探索非欧几何的实际应用,但他抱憾而终。非欧几何诞生一百七十年后,这种在当时毫无用处的理论以及由之发展而来的张量分析理论成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核心基础。
何夕提出并于公元1999年完成的微连续理论,一百五十年后这一成果最终导致了大统一场理论方程式的诞生。 ----何夕《伤心者》

  ●如果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人间的丑恶描摹到了极致,那么川端康成便是使世间的美好得到无限延伸。

  ●我偏爱狄更斯胜过杜斯妥也夫斯基。
我偏爱我对人群的喜欢
胜过我对人类的爱。
我偏爱在手边摆放针线,以备不时之需。
我偏爱绿色。
我偏爱不抱持把一切
都归咎于理性的想法。
我偏爱例外。
我偏爱及早离去。
我偏爱和医生聊些别的话题。
我偏爱线条细致的老式插画。
我偏爱写诗的荒谬
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我偏爱,就爱情而言,可以天天庆祝的
不特定纪念日。
我偏爱不向我做任何
承诺的道德家。
我偏爱狡猾的仁慈胜过过度可信的那种。
我偏爱穿便服的地球。
我偏爱被征服的国家胜过征服者。
我偏爱有些保留。
我偏爱混乱的地狱胜过秩序井然的地狱。
我偏爱格林 ----辛波斯卡《种种可能》

  ●听古典乐老司机说,巴赫抗躁动,海顿抗抑郁,莫扎特抗失眠,贝多芬抗萎靡,马勒抗瞌睡,拉赫抗寂寞,布鲁克纳抗吃醋后的不良反应,柴可夫斯基抗饥饿,抄袭结束……最后,很是心疼老柴。 ----《网易云评论区》

  ●人生是多方面的,在人生的任何场合都站在第一站线的队伍里。-- 奥斯特洛夫斯基

  ●他穿上厚厚的军大衣走在冰冷的大街上。在涅夫斯基大街,一个行乞的孩子吸引了他的注意,那是个八九岁的小女孩,缩在墙角躲避极地刮来的寒风。她身上有种东西让他不安,他皱着眉头走了过去。过了一会儿才明白,让他不舒服的是她投来的目光,那分明是性的邀请。他震惊得停下了脚步。她这么小的年纪怎么能出卖身体?他转身想去问问,但她已经不在那儿了。
他继续往前走,心里很乱。他知道有人专门喜欢找小孩子——很多年前,当小列夫去牧师那儿求助的时候,他便了解了这一点。但是,这个九岁女孩模仿的勾引人的凄婉笑容让他痛苦不已,想为他的国家哀哭。我们正在把自己的孩子变成妓女,他想,难道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吗? ----肯·福莱特《巨人的陨落》

  ●若观点带来好的结果,则论证者会诉诸听者的希望,而该希望有可能只是痴心妄想。相反,若观点带来坏的后果,则论证者会利用听者的恐惧。例如,借用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中的话:“上帝若不存在,人们便能为所欲为。”撇开有关客观道德的讨论,即使一个纯物质的世界的确会带来显而易见的可怕后果,这也不能用来说明上帝的存在。
但我们应该记住,只有当这种论证方式被用来衡量命题的真假时,它才是错误的。若用于处理决策或政策,则并非如此。例如,由于担心对选民生活产生不利影响,政治家可能会反对加税,而这是合乎逻辑的。本书将提到论证中的多种“无关转移”(Red Herring),本项谬误便是其中之一,因为它巧妙地使论证偏离了最初的命题—这一次,是偏离到“命题的结果”。 ----《神逻辑》

  ●祝遥果然一字一句的说出了自己的名字:“我叫……爱因斯但丁克服斯里兰卡尔恩密丝特别林卓越不凡夫俗子孙万代江山自有人才出云战记 名字吊吊分不清 有种你给我记住啊 呵呵 念得出来我就叫你祖宗什么的 你个串戏败类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为毛要用西幻设定 搞毛线的名字绑定 又不是人民币绑在身边有个屁用 好了再说下去读者要以为我在凑字数了 所以后面就用省略号代替点点点点点 以下省略五千字 斟句酌酒足饭饱暖思尔摩托乐夫斯基。”

不就是要个名字嘛,我给你!只要你记得住。

男子:“……”

芝麻:“……”

众兽:“……”

“需要我再重复一遍吗?”祝遥特真诚特善良的建议。 ----尤前《我的徒弟又挂了》

  ●衣冠楚楚的人、褴褛者、商贩、学生、艺术家、朋克青年、哥特打扮的女孩儿、无所事事者……
萧邦、莫扎特、柴可夫斯基、无名者。
《雨滴》、《小步舞曲》、《如歌的行板》、无论什么。
完整的、片段的、倒错的。
安静、复杂。
一支一支,连着青春,连着辽阔的忧愁,许多天马行空的日子。
许多,专横的记忆,像烈日下的镜子。 ----昂放《博客》

  ●青春是一首永不言败的诗,青春是一篇朴素自然的词,多少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抒写出一个个华彩绚丽的中国梦,有多少人用自己的梦想为中华之崛起搭台,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的青春!

  ●理性是否能引入真正的发现还是只不过阐述我们已有的知识。这个问题比我们的文明还要古老;实际上,它是传递我们文明的主要载体之一。它是大多数文学作品的载体,特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昆德拉不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不是因为他对想象力的需要,也不是因为他对抽象思维的厌恶。关于他的一个可悲的事实是(还包括他的东欧同行们),这位出色的作家不知不觉间已经沦为了他命运中的地域政治必然性的受害者一种东-西分裂的概念。

  ●每个人都有作诗的年龄,大约在15岁到25岁之间吧那些来自心灵的吟唱,记录着我们的诗样年华。然而,惟有过了30岁、50岁还在写好诗的人,才是诗人。郭小川、郭路生、泰戈尔、波特莱尔、惠特曼、洛尔加、马雅可夫斯基,都是这样的诗人。连马雅可夫斯基自杀前的林中遗嘱都浸透着诗意,没治了。 ----北岛《七十年代》

  ●人生能有几回搏?睡足了觉,抢出时间来听了完整的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然后洗出了衣服,顺便接待了朋友,看了文艺复兴的视频。今天的盐,是马不停蹄的前进。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物,“偶合家庭”是现代资本主义都市家庭模式,呈现为一种虚伪的无根状态;它没有家庭公共价值为依托,更没有古老信仰为依据。…………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忧虑的是古老宗法家庭的解体,贵族道德意识消亡,个人私欲将挤占信仰的位置,家族共同体的纽带将失去约束力;换言之,他忧虑的是现代虚无主义泛滥……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 ----J·M·库切《耶稣的童年》

  ●种种可能
我偏爱电影。
我偏爱猫。
我偏爱华尔塔河沿岸的橡树。
我偏爱狄更斯胜过杜斯妥也夫斯基。
我偏爱我对人群的喜欢
胜过我对人类的爱。
我偏爱在手边摆放针线,以备不时之需。
我偏爱绿色。
我偏爱不抱持把一切
都归咎于理性的想法。
我偏爱例外。
我偏爱及早离去。
我偏爱和医生聊些别的话题。
我偏爱线条细致的老式插画。
我偏爱写诗的荒谬
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我偏爱,就爱情而言,可以天天庆祝的
不特定纪念日。
我偏爱不向我做任何
承诺的道德家。
我偏爱狡猾的仁慈胜过过度可信的那种。
我偏爱穿便服的地球。 ----辛波斯卡《我曾那样寂寞地生活》

  ●追求基准的人总是多于追求极端的人。获得上述数目,以及获得上述数目的一半或十分之一,所涉及的人类心灵挣扎,远远多于任何致富计划或任何形式的苦行主义。事实上,所涉及的数目愈小,人们为获得它而投入的情绪就愈大。这么说来,其拿手好戏是处理人类心理种种错综复杂关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六千卢布视为一笔巨款,其理由就在明显不过了。对他来说,这意味着一大笔人类投资,一大笔细微差别,一大笔文学。简言之,这与其说是货真价实的钱不如说是形而上学的钱。 ----约瑟夫·布罗茨基《小于一》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其实也是一部侦探小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呢?那也是一部侦探戏。中心情节是:一个秘密逐渐被揭开。但是,还有比真理更大的秘密吗?文学创作向来都只是对真理的一次探索。 ----卡夫卡

  ●陌生化。他们认为文学的要义就在此。‘习惯吞没物体,衣服,家具,你的妻子和对战争的恐惧……艺术的存在就是为了帮助我们重获对生活的感觉能力。'这是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的话。 ----戴维·洛奇《小世界》

  ●当你被逼的走投无路的时候,你背后还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犯罪,记住,那并不可耻!——马雅可夫斯基。 我敬法,但我更爱家

  ●在欧洲,一座城,甚至一国,顶顶荣耀,永远荣耀的,是某位艺术家,莫扎特、毕加索、达?芬奇、雨果、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苏联集权时代,到处树立旧俄文学家的雕像。可是日常对艺术家,就当他是个艺术家。中国相反,国家层面,今古艺术家不过是名列尾端的小摆设,活着的艺术家,倘若知名,则是摇钱树,活招牌,而这些艺术家瞧见当官的,脸就笑,腿就弯,肉麻的话,可以编词典啊。 ----陈丹青《谈话的泥沼》

  ●维利科夫斯基能够将自己描述成一名受迫害的殉道者这一事实,使他的所有努力都被投射上了一缕伽利略的光芒,并且消灭了天文学家想要清晰而又不带偏见地证明维氏观点中错误之处的任何企图。所有在这个方向上的企图都可能会(而且曾经就是这样)被当作迫害而被撤销。
这也将英雄的光芒赐予了维利科夫斯基的追随者们。他们能够攻击一个正统理论,通常这也被视为一种英雄的举止,然而,他们能够完全安全地这样做,因为在实际情况中(与维利科夫斯基之流的幻想相反),正统理论没有给予反击,而且也不可能给予反击。 ----阿西莫夫《不羁的思绪》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这个世界里大凡读过一些洋书的女子,谁没几个关于爱情的梦,关于艺术的梦,关于英雄的梦,关于欧美化都市或田园的梦?……穷国的梦想也许更炽热,闷骚小资们一代又一代前仆后继,在高高云端中顽强梦游,差不多是下决心对现实视而不见的。“米”不是大米的米,首先是米开朗基罗的米;“柴”不是柴禾的柴,首先是柴可夫斯基的柴;至于雨,万万不可扯上灌溉或涝渍,不可扯上水桶和沟渠,只能是雪莱或海涅的茫茫诗境,是浪漫男女们聆听的沙沙声响和触抚的霏霏水珠--她就是这样一路梦游而来。问题是,哪一个男人能伴飞这永无终点的梦游?
生活中首先有米,首先有柴,首先有掏得出来的钢镚……在这一点上,比起小安子这样的超级梦女来说,在英雄的男人也会显得庸俗不堪。 ----韩少功《日夜书》

  ●当考虑到是什么造成了对紧张相关健康问题脆弱和不那么脆弱的两种人的差别时,安东诺夫斯基认为强烈的连贯性好似关键因素。根据他的观点,连贯性(coherence)是一种个人行为倾向,它让个人用信任的观点看待世界,相信事件都是可以预见的,具有任何问题都能得到合理地解决的信念。人们能够从迎接挑战、参与形成结果以及对付不同程度的刺激等生活经历中获得这种连贯性。 ----威廉·科克汉姆《医学社会学》

  ●和尼采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深深地浸透在所谓“后塞壬时代”的悲哀之中,只不过他选择的道路与尼采完全相反。尼采选择了非理性的“超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则选择了非理性的谦卑。托尔斯泰所发现的自我拯救的道路是“激情”。他和海德格尔曾经不约而同地宣称,没有激情,生活其实毫无意义。 ----格非《博尔赫斯的面孔》

  ●初听古典的小伙伴,老司机给你们带带路:巴赫抗躁动、海顿抗抑郁、莫扎特抗失眠、贝多芬抗萎靡、柴科夫斯基抗饥饿、马勒抗瞌睡、拉赫玛尼诺夫抗寂寞...最后还必须得指出一个最管用的:布鲁克纳,抗吃醋后的不良情绪反应 ----《网易云评论区》

  ●当我们抛弃自我,成为一个紧密团体的一部分时,我们不仅抛开了个人利益,同时也抛开了个人责任。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恐惧、犹豫、怀疑和是非感,他会变得有多残暴和冷酷,令人不敢想象。当我们在群众运动中丧失了自我独立性,我们就得到一种新自由——一种无愧无疚地去恨、去恫吓、去撒谎、去凌虐、去背叛的自由。这毫无疑问是群众运动的部分吸引力之所寄。在群众运动中,我们获得了“干下流勾当的权利”,而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分析,这种权利具有人所无法抗拒的魅力。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19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