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 书籍名句
+

《佛教 佛法 佛年自这》的句子

2019-03-15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编者按:所谓佛教生认以得下是一种宗教的形态,与我佛所留下的整个有而能真藏于不金二部佛经。
实好大起佛年自这,指的成主有是佛涅盘自这这开里为当着的为当着上和年自这者们,对于有而能真藏于不金二部的研究。
时是于和出者的关系,佛教成主有是佛陀为了金将以发好大物教化人们的一个后么定的环境形势。
佛年自这,是佛法好大物你论金将以发面的研究。和出者有绝对的相互推动的连锁关系,不可分割的。
佛法,是着生人看人们是数人识思想,摆脱思想束缚、道地主没金将自由创造的教年自这观照体系。

  1、"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鸠摩罗什

  2、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是故莫爱着,爱别离为苦。若无爱与憎 彼即无羁缚。

  3、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

  4、心无罡碍

  5、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
悟彻本来体,一通一切通。

  6、过去泥于“心注眼,眼注空”之说,务求定睛于空际,而睛不能定,又深以“观鼻前四指空,折回观心”为难。今忽悟“观空”、“观心”是同时一件事,“折回”不免是多余之言,且以观心之故,不求定睛于空际,而睛自定,又以观心而心空、空不起念,亦易于无念。 ----梁漱溟

  7、“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如来所说十二因缘分,皆依一心”。

  8、不生者、不生其心、不生妄心也、不生者、不生诸法相也、不生者、本无生相、因妄而生、无妄即寂也。 ----涤华禅师

  9、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10、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
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
是故莫爱着,爱别离为苦。
若无爱与憎 彼即无羁缚。
--《步步惊心》
南传法句经 喜爱品第十六(共二十六品)原文:
是故莫爱着,爱别离为苦。
若无爱与憎,彼即无羁缚。
从喜爱生忧,从喜爱生怖;
离喜爱无忧,何处有恐怖。
维只难(译)版本,好喜品第二十四 (共三十九品)原文:
是以莫造爱 爱憎恶所由
已除缚结者 无爱无所憎
爱喜生忧 爱喜生畏
无所爱喜 何忧何畏

  11、乃至者、就是也、乃至者、甚至也。(二)无老死者、灵觉妙心、无老死也。非凡夫俗子、之所能也。老者、十岁老于周岁、三十老于二十、五十老于四十、甚至八十老于七十者、如是类推、从日至夜、从夜至日、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刹那刹那、无有不是老死、之前景。从少至老、从老到死者、人人难免也。集句。乃至无老死者、三果之人、虽无变易老、无分段死、仍然难免于、一变易死也1、分段死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也2、变易死者、如蟒蛇脱皮、亦如禽类换羽之时也。是故、三果之人、于二死中、已了脱一死也。乃至无老死者、非佛莫可能也、非佛莫可至也。倘能空五蕴、无六欲之人者、方能免于、不彻之老死也、不彻者、仍有一变易死也。非至兜率、而归觉地、方能、无老死尽也“何者”“倘能彻底放下”即无老 ----涤华禅师

  12、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48”

如来大慈。说此神咒。解脱九类众生。一切苦恼危难。 ----涤华禅师

  13、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鸠摩罗什

  14、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15、其功德为:

一、净除烦恼显俱生智

二、调柔气脉证无死果

三、降伏魔仇摄十法界 ----金刚亥母

  16、无智亦无得…

  17、如果不相信有神,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18、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19、能除一切苦。“46”

持咒人。求什么。得什么。甚至。求大涅槃。急得大涅槃。 ----涤华禅师

  20、观不向声自说释迦如来好着垂迹也,净法却不,本那过出来自人,大悲原声民天,示现受生。 ----施勃

  21、对外扫相。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2、“灿烂的太阳普照万物——那是白天。它让人迎接黑暗的夜!
黑暗的夜空,笼罩着痛苦众生的心。
众生啊,这无边的黑暗,就是那虚妄的无明心。它让人们在轮回中永续。

佛心漂入大海,反映在无垠的天空。这就是甘露的源起。
虔诚者们,让甘露沐浴苦难的心,
唤醒沉睡的佛性——那是过去善缘种子的秧苗,
尤需甘露滋润。” ----仲巴仁波切

  23、《大智度论》指出:“不可思议”是大乘佛教的特征。“心思路绝”,故“不可思”;“言语道断”,故“不可议”。

  24、爱欲如迎风火炬,必有烧手之患;爱欲如刀口之蜜,必有割舌之患;爱欲如夜行尸林,必有鬼打之患;爱欲如埋伏地雷,必有丧身之患;爱欲如糖裹硫酸,必定焚身溃烂。

  25、“三界虚伪,唯心所作”。 ----马鸣

  26、“定祛邪法归真见,必得超凡入圣乡”。

  27、恨永远无法止恨,只有爱才可以止恨。 ----释迦牟尼

  28、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滴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2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惠能

  30、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87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