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

最能代表毛泽东人生的四首诗词,至情至性,大气磅礴!

2019-05-26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毛泽东除了作为一名战略家、革命家而广为人知,他的诗词也是一绝。其诗词具有雄伟的气势和多变的风格。

著名的诗人贺敬之称赞毛泽东的诗词是:“中国悠久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


 01 
充满了年轻朝气的咏志诗

毛泽东所作的诗句大概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参与战争之前所作的诗词。此时的毛泽东尚处于年轻的学生时期,他写的大部分诗都是赠别诗和咏志诗,充满了年轻的朝气。


《七古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此诗作于1910年,此时的毛泽东正在湘乡县立东山小学学习

此诗显露出他血气方刚的赤子之心,还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通过对青蛙的描写,表现了毛泽东挽救国家的迫切渴望。

 02 
见证中国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革命诗词

第二个阶段是毛泽东加入革命和战争时所作的诗词。

此诗的诗词非常写实,这些诗有着振奋人心的力量,见证着中国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此诗作于1936年,此时的红军正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

红军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这首《沁园春·雪》就是写于休整期间的一场大雪。

全篇用词非常的雄健和大气,包括“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设喻用典,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难比今朝。

这首傲视古今的诗句,振奋人心,道出了毛泽东的壮志。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此诗写于1949年,全面内战已经进入尾声,国民党军队全面溃败。

4月23日,占领南京,毛泽东作下此诗。诗的首联和颔联写实,描绘了百万雄师渡江解放南京的雄伟场面,和解放南京后的胜利喜悦。

随后的两联抒情言志,坚定了将革命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

全诗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的信心和决心,以此诗当作是纪念南京解放的纪念碑在合适不过了。

 03 
富有生活气息的诗词

第三个阶段是毛泽东战后的诗词。

此时的毛泽东,写作诗词更加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题材也从战争革命变成了身边的生活。大事小情只要诗兴到了,都会作诗一首。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此诗作于1956年6月,此时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毛主席在武汉期间,三次畅游长江,抒发豪情,写下《水调歌头·游泳》一诗。

诗的开头,非常朴实,交代了作者从长沙来到了武昌。随后大气的词句将我们带到了长江边,体会到毛泽东“闲庭信步”的宽馀之乐。随后借用一句:“逝者如斯夫”将这一份宽馀带上了历史的纵深感。

下阕一起,主要就是展现国家的宏图伟志,阵阵急进,风帆在江面吹动,龟蛇二山在静观,而升起的宠图就在目前。

大桥已飞越长江,南北天堑也变为一片坦途。祖国江山把玩于掌股之间,改天换地轻而易举。

就算是帮助大禹治水的神女还健在,也会为此时世界的改变而惊叹不已。


毛主席,伟大的毛主席!
他是革命家,是战士,是诗人,是领袖。
他带领中华儿女,推翻三座大山,当家做主!
他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不曾忘,他讲得最震撼的一句话: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不曾忘,他讲得最朴实的一句话:为人民服务!
不曾忘,他讲得最感恩一句话:人民万岁!


毛主席的诗词,大气磅礴,至情至性,让人读罢热血翻腾,心潮澎湃!你最喜欢毛主席的哪首诗词呢?

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还是: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是: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还是: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还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07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