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 散文
+

望母塔散文

2019-11-02    作者:    来源:

  庙堂咸阳/孝善文化的丰碑――望母塔

  当我们以崇敬的心情阅读二十四孝故事时,怎么也想不到,《文帝尝汤》的典故会与咸阳礼泉的一个荒野小村有着直接的关系。想那汉文帝应该是住在繁华的都城,富丽的宫殿,怎就跑到一个远离京城的村落为母亲试尝汤药呢?这里面隐含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

  怀着一连串的好奇与疑问,我踏上了探寻之路,去拜谒想象中的香积古刹和被称为“孝善之塔”的望母塔。渴望在那里发掘出有关《文帝尝汤》的故事根源。

  这座静处于在马路边、小村口的香积寺比起长安城南那座香积寺可逊色不少,只是寺内的那座其貌不扬的砖塔却辐射着无限的魅力,这魅力来自绵延几千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华孝文化。顺着塔内的旋梯屈身挪步攀爬而上,直到高层,凭窗远眺,视线覆盖远近村落,寻觅薄太后当年居住的院子、文帝当年尝汤药的屋舍。同游者劝我别瞎想象了,还是去问问这里的老人、查查相关的资料为好。我说我来之前已经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知道我们所身处的这座望母塔乃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唯一为思念母亲而修建的塔,又名“薄太后塔”。依着窗栏仰视上方如金冠在顶,通明透亮,充满空灵之气,颇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之神圣气氛。转身向外,看见路若玉带落地,树如大海浪涛,田园碧波涌动,就心生感怀,想那薄太后是如何落到这里来的呢?听寺内一老者讲:薄太后本名薄姬,秦诸候王魏豹的妃子,他们当年反秦随汉后就在这一带屯过兵,有一次碰到算命先生许负,就请许负给薄姬算命,许负端详簿姬良久,只给了薄姬四个字:“当生天子”。此预言一出,诱惑得魏豹因之“叛汉”自立,结果被刘邦削平,美妾薄姬也成了刘邦之妃。吕后妒忌薄姬受宠,为避吕后的暴虐,刘邦为薄姬在咸阳以北五十里地外的徐章村建了一座行宫,安排她住下。薄太后笃信佛教,这座行宫也取有佛教意义的名称,曰“红觉院”。

  薄姬定居徐章村后,白天在田间教村民务棉,夜晚教村妇、姑娘纺织、刺绣。不久汉文帝刘恒降生于此。吕后也曾亲自来徐章村“探望”过,见薄姬在池塘旁精心的教村妇染印,认为薄姬“真是个织女而已”即离去,薄姬、刘恒母子从此无危矣。薄姬不但教村民务棉、纺织,而且教刘恒读书做人,薄姬教子有方,堪比孟母三迁之举,远近闻名。一日薄姬得病,村民们争先恐后在田野里采药送来,并帮着煎熬药汤,感动了六、七岁的刘恒,他感激涕零的从他们手里接过药汤,亲自试尝药汤的热冷,回回如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帝尝汤”故事。

  汉孝文帝,

  母病在床。

  三载侍疾,

  汤药亲尝。

  刘邦驾崩不久,刘姓宗室集团和功臣集团结成联盟,共同诛灭诸吕后,鉴于薄姬谨良闻名,刘恒仁孝闻于天下,合力拥立刘恒为君,始称汉文帝。文帝即位后,封薄姬为“皇太后”,改徐章村为薄太后村,许负当年的预言至此应验。

  薄太后因终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坎坷,对宫中争斗深感厌烦,加之居此乡野日久,耳濡目染当地民风淳朴,百姓忠诚,便不以皇亲贵族身份自居,乐善好施,承饥救危,认薄太后村周围的村民为“娘家”亲戚。百姓也呼太后为“姑婆”。文帝多次迎请母后回宫无果。无奈,只好在薄太后村建一高大木塔。如思念母后,即登皇都高处,极目北望,见塔如见亲娘。因此,该塔名为“望母塔”。我今天所看到的望母塔已非汉时的木塔,乃是唐时重建的砖塔。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刘恒却在母后卧病在床的三年里,每天都要前来看望母亲,常常衣不解带不眠不休地陪伴在旁边,凡是御医送来的汤药,刘恒都要亲口尝过,确认无误之后,才放心给母亲喂下。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一直都对母亲尽为子之道。

  汉文帝刘恒将对亲人的孝、爱、敬继而延伸到对黎民百姓的“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自己成为一个榜样,这榜样缘于薄太后优良的基因和十余年来的的言传与身教。榜样的力量也潜移默化的教育了百官与百姓。时至今天,在西咸两地,若遇大人生病,就特意让孩子煎药,效仿“文帝尝汤”的孝敬父母之风,夫妻一方有病,就让对方煎药,助养相敬如宾之习。

  围观望母塔,见塔身刻有一文,细读之:“香积古寺,望母神塔,孝善通天,天赐福华。”

  望母塔因刘恒的孝行而成为了“孝善”的象征,“孝善”约定俗成的成为当地人生存、生活、言行诸多方面的理念与准则;成为孝文化精神的实物资料,为汉文帝不赖的履历又增添了重重的一笔。千百年来引人“崇孝向善”,洋溢着亲情的温馨。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31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