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 散文
+

读唐求诗《山居偶作》散文

2019-06-20    作者:    来源:

  趋名逐利身,终日走风尘。还到水边宅,却为山下人。

  僧教开竹户,客许戴纱巾。且喜琴书在!苏生未厌贫!

  昨晚灯下读完此诗,合卷不能入睡,一夜浮想联翩,临晨被晓风唤起,草草就餐,驱车重到街子唐求故里找寻《山居偶作》的诗意。

  唐求广场是5、12强震后设计从建的,援建者们别具匠心,按唐求诗的韵味:“还到水边宅,却为山下人。”之意,不惜重金从银杏广场搬迁、新建在凤栖山下,江弯龙谭岸上的古楠林中。

  此地山水交合与古镇相偎,一字排开的参天楠林下,还有一座三百多年前就飞跨味江东西的《御龙桥》,古桥勾通了山乡的文化物资交流,也曾给山乡带来消贫致富的大好时光,是茶马古路上的重要通道。约六米多高的唐求石像塑立中央!他那栩栩如生的雄伟身材,兼着省时度势的一双慧眼,使我顿吃一惊,唐公来也!他腮边一蔟蔟钢针似的胡扎,表现出他刚直不阿的神态和不媚权贵的仪容,仰望着层峰滴翠的凤栖山,以及脉脉荡漾的味江碧水,他仿佛刚刚喝了几口皮筒(酒名),欲醉未醉的眼神中,纷呈出喜清爱贫的清廉与豪爽神情!我转动瞻仰诗人的眼睛,刹时毛塞顿开:这是唐求回答那些,为(王建)充当说客的“趋名逐利”者而写的五律。

  原来《山居偶作》是诗人唐求谢王建的重金之聘而弃鲜冕辞官,隐居于凤栖山下的翠竹林中!常与贫民唇齿相依促膝桑麻,骨肉之情日益加深,对独裁的官僚、残害人民的匪霸更加憎恨,对那动乱的晚唐!似如大山压在心上愤而无力,只好深埋心底哑口无言。这时王建(在成都称帝)指派特使携重金邀聘出山,官封参政,并许以高官厚禄,一身不媚权贵的诗人,嗤之以鼻,事后回想起来,偶然笑而一吐也!了解了诗人的题意,心里坦白了许多。

  “趋名逐利身,终日走风尘。”作者是以律诗平起下笔,开句就满腔愤怒地指责那些趋名逐利的罪恶之身,为了讨好上师求得升迁,而不惜父母恩赐之身,违背道德准则娱媚以献犬马之劳,终日奔波在风尘之中。(风尘)封建社会里是比喻混乱污浊的社会生活。(这里指王建称帝的勾当)这样不顾人民生死而充当说客的人,日日奔波在污浊的生活中,实在可耻可恨,势不与之为伍。既然跨青牛离开官厅,“还(是回)到水边(的故)宅,却(这里是指与人民盛情难却的意思)为山下人(永不做官,终身为民)。”

  这是他平生的理想!这两句是诗人发至肺腑的金石之言。从句式的表面上看:是静的青山与动的绿水相对,妙用青绿二色构画出如丹青一样美的华丽诗章,这一动一静、声色俱茂的句式,使含蓄的诗意顿时活跃起来,增添了无限的生命力,更幽美的韵味,既形象又功稳且藏而不露,真是神来之笔。强力地表现出诗人不为重金动容,不惧武力相逼的昂然气概,以山水之不融,比拟自己与邪恶划清界线的坚强理念。诗人终身以民为友的心情,深深地感染着我,尤瞻仰而产生敬爱、怀念,不替潜然泪下!“水边宅”更亲戚于民,日常来访者何只数十人,大多是衣不蔽体,满手茧疤的山人,当然也有捧佛捻珠的僧人,时有高车四马的官

  宦!这些来访者各有其说。“僧教开竹户,客许戴纱巾(纱、乌纱却官帽也)”这联荷盘突出访者诸多言论,不同的话激起不同的感情。僧人教他在竹林深处开门入住,高风亮节的翠竹唐求本来就喜欢,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清悠邻贫的环境使他盛感爽心欢喜,是突出一个(喜)字!然而有说客来奉劝出山,并许以纱台厚禄。一提起富贵荣华,唐求满腔恼恨,一统江山四分五裂,天下百姓流漓失所,难道不是这些争名夺利的官儿们所为吗?这样的人且能与我唐求同日而语,滚滚滚!快给我滚!这句诗,突出一个怒字!以怒对喜,加深了感染力,大凡正仪之人读到此,无不怒发冲冠拍案而起,滚!决不与你同去为害庶民!如此泾渭分明的寥寥十字,使读者从字里行间,看到刚直不阿的唐求跃然而起,难免肃然起敬地想到:如果诗人与我同世,终日生活在政通人和的幸福生活中,他心中又是何等的高兴阿!他会把山峰当作毛笔,味江且作墨砚,蓝天作宣纸,挥毫蘸尽味江水,能写完胸中的感激之情吗?“不能呀!”仿佛诗人在答复。我感叹地读到最后一联“且喜琴书在,苏生未厌贫!”是啊!琴剑书箱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标志,琴书还在情理常存!琴是发泄心中真实感情之物,书是教人克己服理的经传,因此这‘琴书’二字是诗人借物喻似情理还在,我没有尚失做人的道德准则,我怎么不高兴呢!苏生即苏武,典用西汉苏武牧羊的故事标明自己的心态。(当时苏武年仅二十五岁,因称生),为了国家的安危,没有屈服于匈奴,饥餐冰雪,寒伴羊眠,十八年的牧羊生活,

  多少次高官厚禄的诱惑,多少次钢刀逼劲的威胁,他面对生死与富贵的决择,全无一声感叹,毫无半点惧色!十八年中(苏生)一如既往,从没有一点羞贫的表现,我比起他来相差太远!但他是我学习的典范。

  读完《山居偶作》诗人的精神面貌,永不磨灭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他的诗失传太多,可惜存有十分之一否?但这三十五首半诗,顺水飘流千里,传诵千载而使学者爱不释手,诗人感天动地而泣鬼神的悲愤生涯,用诗的兴比手法和传神的诗韵,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几句小识,是个人的学习心得,发表于此,谬以引玉。

  读完唐求的山居偶作,内心感情难以言表,特吟小诗一首以祭之,其诗曰;

  偶作山居诗,世人尽说痴!

  爱民心一遍,惟有水牛知!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83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