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清明,今又清明。“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不管是传承文明、对先祖的祭奠、恪守孝道,还是期待一次隔世的对话,清明就这样悄悄地走来了。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都说,“清明到,儿尽孝”。因此,清明节,是一个寄托哀思、流露真情的日子。它让我们回到自然、回到祖先安息的地方,重温先人的智慧,聆听传统的声音。我们为祖先酹一壶清酒,向先人们献一束小花,在心中留一份感恩…… 如此,对逝者的眷恋与追思,对生命的热爱与欣赏,在清明构成了一种奇妙的融合。 一直以来,我们遵从在清明节前后几天上坟祭祖的习俗。这个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着的中华民族传统与美德的习俗,即使在明媚的春光抑或阴霾的日子里,心底那份感恩的情怀,依旧那样静静地在我们的生活里回放,烙印般烙在我们的心坎上,也盛开在那座有着先人们跨进的永恒土地上……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风,在耳边回荡,流淌着两个不同的时空,呜咽着,诉说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凄凉。行走在乡间小野,看那些祭祀的人流,仿佛都有道不完的思念,说不完的寂寞,吹不散的忧郁,每个人的表情都是沉重的,不知道里面蕴含了多少忧伤和凝结了多少思念和回忆,萦绕心间的是流年的憔悴,是天涯的相隔,浅浅的品着那伤悲,眸中惹出点点泪滴。而岁月无声,这个季节,颤抖的手无法挽留那瓣瓣花落,可留下的只是一生的想念。细雨低泣,风过无声,年年一样的清明,年年不一样的拜祭。不知那些亡灵们,是否知道我们的祭拜?而祭拜先祖,也算是清明的一种别样情节,让一种幽幽的释怀得到满足。
那暖暖的阳光,浅浅淡淡的铺洒在我们身上,有些漫不经心,又有些专心致志,无论怎样,黄土堆里安眠了多少年的亲人们,或许为这暖暖的春光,等待了漫长的冬日。
先人的墓地,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默默无语的田野里,望着先人的栖息地,感到时光在凝固,思想在凝固,记忆在凝固。去祭祖,是因为思念,也是因为感恩。然而,感恩与思念并不局限在清明节,只是清明节,把所有感恩和思念的情怀推向了极至!
依稀记得第一次上坟,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和爸爸一起去给奶奶上坟。一路上,我在前,他在后,没有说话。路边的小草都已经发芽,长出翠绿的嫩叶;田间是开的正旺的黄橙橙的油菜花,一眼望去,有些刺眼,花丛中的几只小蜜蜂正嗡嗡的追赶着两只白色的蝴蝶;远方,偶尔传来几声炮竹声……当我们来到奶奶的坟前时,看见了坟的周围残留着上一年余下的枯草,刚刚出土的细草像冬季里的麦苗,覆盖在坟头,坟头上还斜歪插着光秃秃的细杆,爸爸说那是去年上坟时留下的痕迹。于是爸爸就用手顺势地给奶奶的坟除起杂草来,杂草除完后,爸爸走到坟前,拿出一串白色的冥纸挂在坟头的细杆上,又拿出一沓冥币,几注香,一瓶只装了一半的白酒,把冥币烧起,点上香,插在一边,又往冥币上倒了一些酒,用手拨了拨,头也不抬的对我说:这纸一定要烧完,不然你奶奶收不到,她辛辛苦苦一辈子,在的时候没享过福,走了该给她多烧点纸,她就多点钱花……
今天,“ 清明清风意憔悴,丝丝轻叹思念泪。举目红尘心微伤,久久哀伤纸纷飞。” 绿柳飘摇,划过每个人飘零的记忆,感情都拥挤到了这个天涯的渡口,一样的清明,不一样的风俗里,怀念和感恩是那么的相似,跟以往没什么两样,看那旷野之上,忧伤满地,遍是搁浅的伤心,那虔诚的祈祷,那衷心的祝福,那无边无际的记念,和着清风四处飘散,腾空,走向远方,走向另外一个世界。我们几人,也是像当年爸爸带我给奶奶上坟时一样,给坟清除杂草、点香、摆祭品、焚烧纸钱、磕几个响头。叩首、磕头的礼仪中写满了虔诚,面对土堆里深爱过我们的人或是我们深爱过的长辈们,我们今生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怀念。
一阵风吹来,焚烧的纸钱,像灰色的蝴蝶徐徐飞旋,凭空里的一串鞭炮声,在田野回响。轻轻拭去墓碑上的轻尘,献上一束淡雅的小花,陪在逝去的亲人身边,默默祈福、追思往事、倾吐心声。追思、感恩,永远是清明时节生者不变的深情。 阴阳两界的人,唯一都能听得到的声音,该是那鞭炮声吧!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纸花低眉,清烟袅袅,梨花带泪,春桃消瘦。让我们在这烟雨纷纷的季节里,用一纸素笺,书写思念,捎给长眠已久的亲人。让我们趁着这节日的到来,忆念着先人的影子,用无尽的思念,缅怀已故的亲人,为他们送上诚恳的拜祭!同时,我在想,清明节也是一个生者与逝者、现在与过去、人与人之间进行多重沟通交流的节日。清明节可以与“孝”联系在一起,可以与珍惜生命联系在一起,可以与善待生命联系在一起。它也让人们反思,与其“要清明到,儿才尽孝”,与其感慨“树欲动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与其逝世以后哀思,不如在父母及长辈们活着的时候好好的尽孝,在父母及长辈们活着的时候好好的赡养!
最后还是愿:逝者安息,生者安康!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