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导语】一百年前,深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党的伟大成就杨凤城观后感日记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中国大地沧桑巨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最恢宏的史诗。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从红船启航到今天我们国家繁荣富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党始终如一的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将永葆党的初心使命,扎根基层,为进新村的发展再接再厉。
2.党的伟大成就杨凤城观后感日记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今天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我们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做好本职
工作,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3.党的伟大成就杨凤城观后感日记
作为一名基层法院工作者,我要不断鞭策自己,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从自身的工作出发,兢兢业业,挥好“螺丝钉”的作用,以更加务实的行动参与到法院工作各项建设。
4.党的伟大成就杨凤城观后感日记
一个个平凡的故事,一名名普通的党员,一帧帧辉煌的记忆,带领我们回顾了党的百年。我们党经受苦难磨砺,走过千山万水,尝尽艰难困苦,从硝烟弥漫到岁月静好。从一穷二白到欣欣向荣,从一叶红船到巍峨巨轮,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千秋的人间奇迹,擦亮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底色。作为一名检察干警,我将把握时代赋予的宝贵机遇,沉下心,沉下气,沉下身,沉出淡泊心境,燃烧年华岁月,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到实处,履职尽责,为人民群众贡献检察力量。
5.党的伟大成就杨凤城观后感日记写作素材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七一讲话”)中庄严宣告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全面回顾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创新性地提出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主题、“四个伟大创造”和伟大建党精神,系统地总结了九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向全体党员、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发出了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号召。以民族复兴为主题主线,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与成就进行梳理和总结,对新时代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主题
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在中国共产党历是第一次。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诞辰重大纪念场合,领导人发表的讲话,一定程度上均与党史主题相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大会上,胡耀邦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六十年,是为中国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六十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经过反复实践而愈益结合的六十年,是党内正确纠正错误、光明面战胜黑暗面的六十年,因而,也是经过无数艰难和曲折走向一系列胜利的六十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用“三件大事”来概括中国共产党七十年的历史,“第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第二,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指出:“七十年的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强盛,民族才能振兴,人民才能富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进一步概括:“中国共产党的八十年,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而开拓创新的八十年,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断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八十年,是为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不断经受考验、发展壮大的八十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发表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这些论述可以看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始终构成总结和透 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核心词汇,有时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精神等内容纳入其中。
事实上,依据现有资料,党史“主题”的命题在2010年便出现了。是年7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要牢固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揭示和宣传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从整个行文和当年的社会氛围看,“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两组语汇密切关联,重在突出理直气壮地反对颇有愈演愈烈之势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应对和斗争是当年该命题提出的重要原因。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没有提党史主题主线,而是总结了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三个方面“伟大历史贡献”,简言之,即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改革开放,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整个讲话充满自信与自豪,与2010年7月提出“主题主线”讲话时的语境大不相同。2021年2月,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就树立正确党史观问题,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将党史庸俗化、娱乐化等不良倾向,再次提出“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实事求是看待党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这里讲“主题主线”的问题意识与2010年7月的讲话有相通之处,但更强调科学、全面、辩证的方法 论。在此期间,党史学界、理论界在论及党史主题主线命题时,较普遍地将之界定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也有文章将习近平经常讲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视为党史主题。
“七一讲话”站在新时代高度,运用大历史观,回顾中华5000多年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回顾近代180多年的民族复兴梦想,回顾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百年奋斗历程,展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前景,创新地提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结论既高度凝练,又把历史、现实和未来有机地统一起来,可谓高屋建瓴、要言不烦、立意深远。这一主题的提炼,为进一步深化对党的历史与成就、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提供了新的指导和遵循。
二、以实现民族复兴为主题总结和评价党的历史
“七一讲话”以民族复兴为主题,每个历史阶段均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字句起首,并以对民族复兴的独特历史性贡献为核心评价,按照四个时期回顾和总结党的百年历史和成就,创新了党史阶段划分和成就总结。进一步言之,第一个时期,“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集中体现为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二个时期,“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集中体现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向世界庄严宣告“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三个时期,“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集中体现为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向世界庄严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第四个时期,“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集中体现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以往讲党史一般是分为三个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或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时期,第三个时期的时间一直在延续。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理论界开始尝试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时期看待,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之际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这一倾向更为明显,同时有理论工作者开始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描绘百年党史。“七一讲话”无疑为党的历史阶段的新划分提供了最权威依据。不仅如此,“四个伟大创造”和“四个向世界庄严宣告”,对于我们过去习惯用“三件大事”或者“三方面伟大历史贡献”来总括党的历史成就,也更为全面、深刻且富有时代特点,是历史常说常新、认识不断深化的重要体现和遵循。
实际上,“七一讲话”对于“九个必须”的历史经验总结,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样是民族复兴。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爱国统一战线,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等经验总结里,直接在文字上关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统计表明,整个讲话使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语共22次,足以说明其构成整个讲话的主线。
以民族复兴为主题主线回顾和总结党的历史,把百年奋斗放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放在近代中国180多年的历史探索中进行审视和评价,这体现着大历史观的视角。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提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在本文看来,所谓大历史观,就是强调从历史长程,几十年、上百年、几百年甚至更长的历史长时段看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广覆盖而非单一视角看问题,从国际的宽视野即人类文明进步与制度竞争的高站位看问题。正是站在大历史观角度,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主题,“七一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结论新概括。
例如,“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地看,中国现代化是在内忧外患之际筚路蓝缕、艰难起航,这与西方国家在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背景下开启现代化迥然有别。西方国家以领跑者的身份实现现代化,中国是以追赶者的身份不断尝试现代化,这一方面有前车之鉴,可以站在巨人肩膀上,有机会弯道超车,另一方面则面临发达经济体的垄断、围堵、霸凌主义打压等风险,面临依附性发展、中等收入陷阱等挑战,此其一。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且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共同富裕。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工业化、“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始终是和社会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是和人民“一起富裕”“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追求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曾经尝试在单一公有制基础上,通过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平等且平均的分配制度,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后为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小康”,邓小平提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大战略;进入新世纪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同富裕成为党和人民越来越关注并加大落实力度的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果从“小康”一词出现在中国典籍《礼记》和《诗经》里算起,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期盼实现了。从国际看,中国提前十年实现了联合国反贫困计划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民族复兴历史、社会主义发展的里程碑。“七一讲话”宣告: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伴随贫富两极分化截然不同,而且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多为人口不足1亿的经济体,迄今从未有一个人口规模超过10亿的经济体实现现代化。而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6亿人口到今天拥有14亿人口,始终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如此巨大的人口体量进入现代化,世界上前所未有。
其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新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无不伴着侵略他国、势力扩张和殖民掠夺。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决不可能走侵略扩张助力现代化的道路;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也没有侵略他人的霸权基因,相反,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国在做好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努力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毛泽东曾经期盼,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不止一次地申明,中国即使发展起来了也永不搞霸权,中国始终会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习近平经常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事实上,今日的中国正在打破“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模式,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涵十分丰富,还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避免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一度出现的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精神空虚等弊端,摒弃为了发展牺牲环境、为了人类牺牲自然的老路,走精神境界、道德水平与物质现代化同步,经济发展与生态美丽共生的新路。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实际,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进行的探索,中国创造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对于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成功案例。
事实上,“七一讲话”中提出的其他重要论断和结论,同样可以从民族复兴的大历史观出发加以理解和阐释,廓清其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最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七一讲话”首次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32个字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讲的是信仰;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讲的是立足实际、躬身实践;不怕牺牲、英勇奋斗,讲的是精神品格;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讲的是情怀与品德。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历史最持久最深沉的影响力在于价值追求、精神品格、道德理念。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动力,它不仅体现于建党之初,而且贯穿百年,不仅激励着全体党员,而且影响着全国人民,民主革命时期的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改革开放时期的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乃至整个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呈现、丰富发展。
三、中华民族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七一讲话”庄严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一宣告引起广泛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宣告是对历史成就的高度浓缩,也展示了高度的历史自信。对这一结论,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解读和研讨,就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而言,以下方面至关重要。
首先,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磨砺,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经验、治国理政经验,具有高度自信、战略定力和战略远见,拥有95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立足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正是风华正茂。在一个14亿人口规模的大国实现民族复兴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是不可能的,而正是这样的国情决定了对执政党的超高要求、严苛标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也有错误和曲折带来的沉痛教训。正因为有挫折有教训,才有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才有了改革开放后的凯歌行进。在挫折与奋起、失误与进步中不断磨砺的中国共产党有着其他政党很难具备的经历、经验、定力、智慧、威信,这其中就包括处理国际问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经验与能力。
中华民族复兴既需要自身努力,也离不开外部环境;复兴既有本民族历史的纵向坐标,也有国际的横向比较。实际上,中华民族复兴梦就是在资本主义打破各民族相互隔绝的状态、使历史成为真正的“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在国际比较、国际竞争包括战争中诞生的,经过近代以来180多年的求索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如今国际环境在某种意义上重新成为中华民族复兴面临的挑战和变数。然而时代不同了,“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中华民族抵御风险和挑战的能力已非昔比,仅就应对国际环境的主观经验和能力而言,经历过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经历过苏联东欧剧变冲击、经历过经济全球化狂飙突进、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等一系列考验的中国共产党,有足够的能力、定力和经验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总之,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从国内还是国际看,“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实事求是地讲,能够打败中国共产党的只有自己。毛泽东讲过,党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内部。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长期执政带来的考验是腐化变质、脱离人民。然而,具有自我革命精神的中国共产党能够克服这一点。“七一讲话”掷地有声地宣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新的征程上,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守人民至上理念,“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国人民通过历史、通过亲身体验得出“听党话,跟党走”的朴素认知。有了中国共产党领航、掌舵,有了全国人民的信任拥戴,中华民族驶向复兴的航船便不可停航偏航。
其次,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历经百年奋斗终于找到了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这是被人类社会历史及中国共产党历史所证明的真理。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阶级分析与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创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赢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借鉴苏联的做法和经验,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避免了依附性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一方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一方面从中国实际出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核心要义是锁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历史昭示中华民族,道路已经开辟,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复兴的前景越来越清晰,目标越来越接近。
再次,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已经建立日趋稳定、定型并不断健全、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治理能力不断现代化。制度具有根本性、长远性,民族复兴离不开制度支撑和保障。新中国成立后,生产资料公有制、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确立。改革开放后,通过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全面改革,逐步形成日趋科学而高效的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在内的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尤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制度方面最重要的创新创造,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复兴大步推进的经济基础。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定型与健全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到二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事实,应对金融危机、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疫情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表现均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优越的制度是民族复兴最可靠的保证。
最后,经过新中国70多年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还在健康稳定地发展。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00万亿,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正在稳步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民族复兴最坚实的基础当然是生产力和经济实力,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启动之际,经济总量仅为美国的6.5%,如今已经达到其总量的70%以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当年仅为380余元人民币,如今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2000元人民币;当年中国落后于发达国家30年某些领域是50年,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方面。如今中国已经大踏步赶上时代,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已经并跑或领跑世界,正在向着创新型国家前列奋进。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竞争在于科技竞争,谁率先掌握了高科技谁就会赢得主动。在贫穷落后的境况下,复兴之路漫长而充满变数,抵御国内外风云变幻的能力有限。而在国家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的当代中国,其抗风险能力尤其是应对国际风云变幻的实力已今非昔比,在比历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能力和信心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复兴的进程依然会遭遇各种风险和挑战,但不可能被逆转。
总之,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国内还是国际而言,中华民族复兴的脚步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复兴不会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到来,但是经过奋斗、斗争,一定会到来。
作者杨凤城,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