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猫耳朵是山西晋中、晋北等地区的一种传统风味面食,俗称“碾疙瘩”、“碾”等。猫耳朵历史悠久,与北魏《齐民要术》中讲到的“A”形似,其制形如猫耳,小巧玲珑,筋滑利口,是久传不衰的大众面食佳品。下面是励志台Lztai.com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描写猫耳朵的小学生日记篇一
恰好到了午饭时间,妈妈和了些面,我便请求妈妈教我做“猫耳朵”。
按照妈妈说的,我用刀先把面饼切成一条一条,为了保证面条不会粘到手上和案板上,便撒了些许面粉。然后,我轻轻将它揉搓成均匀的柱状长条,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做,有些地方难免粗细不均匀……接着,我用刀将这些长条切成大概1。5厘米左右的样子,撒了些面粉后,我把大拇指放在这些面块的将近一半的位置上,再轻轻向下按压的同时,向右揉,可要是力道控制不好,就会使面粘到手上。要修复的话,也得费点时间,我就是这样。不过熟能生巧,做多了就好了。
光有面可不行,还得准备菜――
我将鸡蛋向碗沿上轻轻一磕,把蛋黄蛋清倒入碗中,又加了一勺尖的食盐,用筷子搅拌均匀。我再把小瓜、洋葱、西红柿切成小块,分成三堆,放在案板上。
接下来,便开始炒制――
我往锅里滴加了适量的油,等油烧好,就立马把鸡蛋倒入,翻炒,然后捞出。然后,轮到菜了,因为刚才炒鸡蛋时吸光了锅里的油,所以,还要再次往锅里加油,等油烧好,再依次把菜,“猫耳朵”和鸡蛋放入翻炒,加入适量的酱油和盐,用不了多久,香气扑鼻的“猫耳朵”就做好了。
也许因为是自己做的,所以味道自然很棒,不仅如此,还有那卖相,光想想就让人止不住地流口水。
当然,美食千千万,光学这个怎么行,我还要学着做更多,以便随时可以一饱口福!
描写猫耳朵的小学生日记篇二
姥姥说今天中午下猫耳朵吃,我很好奇,就嚷着要一起做,表弟当然也不甘落后。
我跟着姥姥进了厨房,见她拿出一个盘,舀了一大碗面,边加水边用手使劲地揉,一会儿,松散的面粉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变成了光滑结实的面团。“那我做什么呢?”我向姥姥要求任务。“别着急,一会儿你和你弟弟负责做猫耳朵。”“我不会。”“很简单的,一会儿我教你们。”
姥姥将活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按平,又撒些面粉,拿起擀面杖一下一下擀了起来,当擀成厚约3毫米的面饼时,就拿起刀先横着切成5毫米宽的竖条,再竖着切成长也是5毫米的小立方体,我数了数,有260多个小立方体呢,“这么多,我们得做到猴年马月了。”我惊叫着。
按照姥姥的要求,我拿出包饺子时用的锅排,把小面块放上去,姥姥开始给我们演示:只见她用大拇指按住一个小面块,然后使劲往下一搓一拉,小面块就变成了耳朵形状,两头尖尖,中间宽宽,背面凸凹不平,一棱一棱的,还挺好看。谁发明的这方法,利用生活中家家皆有的用具,就做成了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真聪明,真会想办法。
我觉得这太简单了,拿起一个就按,但做起来才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力气大了,把面团搓破了;力气小了,面团搓不开,厚厚的没有耳朵的形状。二十多分钟才搓了50多个,连一个完美无缺的都没有,大拇指倒是累得酸痛酸痛的。唉,做饭也不容易啊。我和弟弟你一个,我一个,不歇气地按啊搓拉啊,整整用了一个半小时,终于大功告成,这时姥姥说水开了,你们做好没?
“好了,来了。”我开心的边回答边端着锅排走进厨房。我将锅排靠近不锈钢锅,放低,小心翼翼的用手把一个个猫耳朵推进沸腾的水中。“扑扑通通”的声音接连响起,溅起无数个小水花,它们高兴得在水中翩翩起舞,像无数朵盛开的浪花。接着,姥姥又把一个个“绿衣勇士”(切成小段的豆角)放入锅中,边放边用锅铲搅动,不让它们粘在一起。
滚了几滚,猫耳朵熟了,姥姥盛出一碗,浇上番茄鸡蛋卤和蒜泥,撒上黄瓜丝。啊,真香啊,碧绿的豆角和黄瓜丝,雪白的猫耳朵,鲜红的番茄汁,金黄的鸡蛋,简直是一个艺术品,美得让我都舍不得吃下它们了。
“今天做得什么饭?怎么这么香?”妈妈推门回家就问,真是个馋猫。“是我们做的猫耳朵呀。”我自豪的大声说道,“你可要多吃几碗啊。”“没问题,吃饭可是我的特长。”妈妈话音一落,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做猫耳朵,尽管很累,但很有趣很有意义。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