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陶虹“疯”了,打女儿扇巴掌,徐峥快来管管你老婆!

2019-06-22    作者:卡妞    来源:网络

  什么是演技,大概是仅几个露面几句台词,就能让人带入角色吧。

  《小欢喜》的预告片花里,陶虹一分多钟的出镜,就把一个唯女儿至上且控制欲强的狠妈形象完全立住。

  和大多数母亲一样,陶虹扮演的妈妈对女儿照顾备至,为了让女儿专心学习用功备战高考,时刻保持警惕斩断一切干扰素,甚至不准吊儿郎当的前夫来看女儿。

  在她看来,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女儿能够战出好成绩,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从而顺顺利利地过上好日子。

  一句“我是要你高兴”,即是作为母亲最由衷的期望,也是作为女儿最难以负荷的沉重。

  两母女都希望对方高兴的心意,并没有相通。全心全意地只要女儿好的陶虹,几近撕心裂肺不留情面地怒吼出“我不用”,将女儿想传递的温情拒之门外。

  在她看来,女儿除了学习,其他的沟通都是无用功。

  而没有沟通,两人互不理解的矛盾日益激化,母亲单方面固执为女儿好的言行付出,逼得女儿压力大得无法喘气,终于喊出挤压在心底已久的不解:

  “你别逼我!”

  不被理解的陶虹,也终于释放自己屡屡被挑战被拒绝的委屈:

  “我逼你什么啦?

  争吵的最后,以大部分人熟悉的场景收尾——陶虹情绪崩溃了,扇了女儿一巴掌。

  这几个场面,总时长不过一分钟,囊括的信息量已经很大,母女,教育,沟通,无一不真实激烈。

  熟悉的场景,不陌生的台词,一幕幕就像电影快闪倒退重现大部分人的年少过往。

  爸妈们也曾像陶虹这样,恨不得一天24小时监控我们学习,再一遍遍重复那句耳朵都听得起茧的老话,“我是为了你好!

  我们也曾像陶虹女儿那样,有贼心要离家出走摆脱控制却没贼胆跑得太远,就一次次地反抗,拽得二五八七和他们顶嘴,“我现在就很好!”

  双方吵得面红耳赤各自摔门回房是家常便饭,闹得再厉害点,爸妈们就会气得情绪管理失控,像陶虹这样出手揍一顿孩子。

  只是吵得多了,闹得多了,误解堆积更深了,本该是最亲近的双方最后却成了最疏远的关系

  当时间过去大半,也忘了是谁先心软低头,我们才懂得互相理解。

   01 

  “我是为了你好。”

  年少时,最常听的是这句话,最常说的是爸妈。

  出于对我们的担心,他们会提出很多规定,任何细节末梢都不放过。上至学习交友,下到吃饭穿衣,无一例外都被插手约束。

  不准做的大多是这些:零食不准碰,不健康;外卖不准吃,不卫生;游戏不准玩,伤眼伤神又无益;不准看电视看漫画,内容没营养。

  需要多做的无外乎是这些:多喝牛奶,多吃水果,多看看书,多学习学习隔壁屋孩子的认真劲,多上心上心怎么提高成绩。

  自以为是地规定好一切,再理直气壮地念叨上一句“我是为你好”,成功堵上我们就要脱口而出的反驳。

  如果说小事还能磨一磨,那么一旦涉及到学习的任何事情则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

  自作主张地替人取消课外活动。

  不留情面地贬低人的兴趣爱好。

  专横独裁地一刀切,说断网就断网。

  爸妈类似这样的插手干涉,几乎横跨我们小升初、初升高、选文理乃至考大学整个学习生涯,在这期间一切影响学习的可能都会被他们不留余地地快准狠地掐灭。

  除了无孔不入的学习干涉,还有最恐怖的成绩质问

  一旦成绩不理想,轻则被甩脸色责问,重则被鸡毛掸子伺候。

  爸妈甚至会气得,撕掉他们早就看不顺眼的漫画书或者小说。

  他们习惯了这样直接简单的处理方式,与其耐心地和我们分析其中的利弊,不如用自身的威严和权利粗暴地按头让人接受。

  哪怕是讲道理,也是令人无法好好消化的“唯结果论”,就好比持之以恒地灌输“不学习就没有出路”理论,却不解释出路为什么只有学习这一条。

  又或者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洗脑“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就没法考上好大学,没有考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好工作,这一辈子就完了”的思想。

  灌输完这些大道理,还不准人问为什么,摆出一副“你听着就好了,反正我是为你了好”的理直气壮模样,以此来增加说服的气势。

  年纪还小时,爸妈这一套还能用,年纪稍大了,我们的自我意识和想法更强烈了,就开始反抗爸妈这般单方面的施压。

  叛逆期一来,哪怕再明白爸妈初衷是好的,也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从来不听听自己的意见

  争执一起,情绪同样需要宣泄的我们,终于爆发了。

  02 

  “可我现在就挺好!”

  一旦学会情绪表达,在面对爸妈近乎不讲情理的要求时,我们会用沉默或眼泪抗争,也会突然情绪爆发大吵反驳顶嘴。

  最初,只是简单地反驳几句,“我不,我就不!”

  渐渐地发现,这样的反抗得到的效果太弱,自我意识和想法并没有被爸妈看重或接受

  而自己就算示弱做出了解释,爸妈却依旧不留尊严地揭穿事实,厉色不变地责问。

  被干涉多了,被骂久了,叛逆心理也就上来了。

  当我们知道言语具有杀伤力的时候,开始选择加重语气,加大言辞伤害力度,严重的时候甚至会把爸妈气哭,即使心里后悔又愧疚,也强撑着面子甩门回房。

  类似这样的赌气行为,随着年纪增长愈演愈烈,和爸妈之间的矛盾裂痕也越来越大。

  因为爸妈的不理解,所以我们也选择了拒绝理解他们,甚至认定爸妈所谓的“为我好”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

  因为,爸妈们似乎从未认真问过我们想要的好是什么。

  那么他们自以为是地“为你好”就成了最惹人厌恶的绑架语,再也起不到激励的正向作用,让人一听到就会起逆反心理。

  小时候相互陪伴说笑的最是亲近的一家人,不知不觉中站在了对立面,鸡皮蒜末的小事都能吵起来。

  拒绝理解和绝沟通,成了横亘在双方好好相处的障碍。

  明明心里都挂念对方,但一张嘴就是不饶人的气势和口吻,空间里充斥着剑拔弩张的意味。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和爸妈就是这样“相爱相杀”互相陪伴着。

  03 

  爸妈总爱说,“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可我们的确是长大了,明白了却也后悔了

  后悔浪费在争吵的时间太多,后悔惹爸妈生气落泪,更后悔没有再努力用功一点好好学习。

  爸妈曾不厌其烦念叨“好好学习”是对的,只是被蛮横干涉却得不到解释,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说教的时候,任谁都无法好好消化听话吧。

  后悔的也不只是我们,还有逐渐老去的爸妈。

  忘了是谁说过,“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

  初为人母的爸妈,处理问题总是简单直接粗暴,初衷都是为了孩子好,却因为太小瞧孩子的自我意识,无意之间给最爱的人造成伤害。

  当他们终于意识到伤害是真的形成时,才卸下威严的伪装,手足无措慌得失神。

  大多时候,两方的矛盾,只用一句“对不起”或“谢谢”就能换来消停。

  而那些说不出口的解释或者心声,也有了借口可以更好地表达。

  时至今日,这样的道理也仍旧适合我们和爸妈的相处,前半生因为互不理解而错过的和谐陪伴已经太多啦。

  前天热搜挂的话题“还能和父母在一起多久”,用所剩不多的方格证明,父母和子女互相陪伴的时间用手指头都能掰算过来。

  所以,别再浪费时间互不理解闹别扭,该说的道歉和感谢都不应该成为未能说出口的遗憾。

  闹过吵过之后,该回的家还是要回,爸妈备好饭菜等着呢。

  温情过后,凑个热闹

  被爸妈揍过的,点“在看”呗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12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