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31岁二胎妈妈摔死幼女:妈妈并非神,只是个普通人

2019-06-15    作者:小智妈    来源:网络

  最近看到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

  6月12日上午,31岁的伊藤法子是一名公务员,二胎后情绪崩溃,独自在家将自己的女儿活生生地摔死了。

  事发当天,刚出生的女儿一直哭闹不休,伊藤法子崩溃到失控,将刚出生仅3个月的女儿反复摔地,导致孩子头部重创致死。

  上午11点,婆婆上门照看时,看见孙女在躺在客厅上一动不动,头部有血迹。

  孙子被紧急送往医院后证实死亡,尸检报告显示死因脑挫伤。

  据了解,伊藤法子在二胎产女后时常感到身心疲乏、焦虑烦躁,每晚需要起床喂奶更导致失眠。

  也曾向医护人员求助过,但最终拒绝接受任何心理治疗。

  后经调查,女婴身上没有旧的伤痕,说明女子之前并没有对孩子实施过伤害。

  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经历十月怀胎的苦楚,挺过鬼命关的风险,将孩子带到这个世间。怎么会舍得对孩子下手呢?

  如若不是太痛苦,又怎么会亲手摔死自己的孩子,很明显这位妈妈患上了产后抑郁。

  这时候估计有人就会说,不就是产后抑郁吗,孩子还是亲生的,如此歹毒居然将自己的孩子活生生的摔死。

  是的,将自己的孩子摔死是不能原谅的,但你真的了解产后抑郁吗?

  你知道生孩子有多么恐惧吗?比死还难受的是生不如死!

  你知道喂奶有多么痛苦吗?宝宝每一次的吸吮刺激宫缩就像刀子在割,3到4小时高频率喂奶,睡个好觉那是基本不存在的。

  身心的折磨并非一日,而是一日复一日,看不到尽头的麻木。家人的无视丈夫的不作为,让她对生活没有了期待!

  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妈妈带着孩子去死,看似是一个家庭的毁灭,其实也是大多数家庭的缩影。

  甩手当掌柜的丈夫,两眼旁观的婆婆,忙里忙出的妻子。这样的家庭分配怎么可能让妻子感受到幸福,除了心累剩下便是麻木。

  世界卫生组织和多家专业机构的研究表明,60%~80%的围产期妇女在孕期和产后会有不同程度的抑郁。

  而中国每年有1500万以上新生儿,也就预示着每年大概有1000多万妈妈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抑郁困扰。

  去年同一时间,也是6月12日在四川绵阳,一位20多岁的年轻妈妈陈某,带着刚出生的10天的孩子离家出走的寻人启事出现在朋友圈内。

  下午3时,绵阳三江河面打捞起一具母子身体,后经警方调查,死者是陈某以及孩子。

  记者后从死者家属处了解到,陈某患有产后抑郁,离家之前还留有一封遗书,声称自己没有奶水,孩子不好带,对不起老公……

  看到这则新闻,当妈的无一不心痛,什么时候开始?带娃只是妈妈一个人的事了。

  有人说,因为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

  妈妈是孩子的神,却无法救得了自己。这对自己来说又是多大的讽刺。

  当深夜喂奶,丈夫在一旁呼呼大睡不管不问;当没胃口吃饭,婆婆大凶不吃饭怎么可以,不可以让她的孙子没有奶水;当她说她有点难受,却被说成小题大做。

  你看,好像生孩子带孩子就是妈妈一个人的事,在别人眼中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

  唯独忘了妈妈是个平凡人,需要关爱需要照顾,其实她内心深处也在恐惧,无法独自安全无恙的带大小孩。

  孩子受伤了,只怪妈妈没有照顾好,没有安慰的话语只有话如刀割的指责。

  有人说,为母则刚,现在想想为母则刚是最大的谎言,也是最大的道德绑架!

  知乎上有个扎心的问题。

  自从当了妈,身心有什么变化?

  有人答:我学会了不要脸。

  孩子饿了需要随时哺乳,有时在公众场合也只能厚着脸皮哺乳,换来有心之人的指指点点。

  我们不是不要脸,但为了孩子考虑,只能选择如此。

  所以说妈妈,是这个世上最伟大又神圣的职业,为了孩子甘之如饴。

  迎接新生命,舍弃自己的身材,惹来丈夫日益的嫌弃。为了更好的平衡家庭和照顾孩子,放弃自己的工作和梦想,当起了全职妈妈。

  我们倾尽所有付出,却换不来身边人的包容和理解。

  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的妈妈,又怎会有幸福可言。大多数妈妈患有抑郁症,其实不全是老公的不作为,但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开导,任由病情发展,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那便是这个家庭的失职,枕边人丈夫的缺席,如果平日里对妻子多一点关心,我想这样的悲剧会很少很少。

  不要把妈妈的形象想得过于宏伟,她们也很脆弱需要关心和疼爱。

  还有最后我想对千千万万个家庭说一句:

  妈妈并非神,只是个普通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END -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64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