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大小S四姐妹出新综艺 | 女性之间的友谊真的更“脆弱”吗?

2019-05-21    作者:KY    来源:网络

  KY作者 / 咯咯

  编辑 / KY主创们

  最近,一部综艺《我们是真正的朋友》热度颇高。豆瓣评分曾一度飙升到9分。

  节目展现了4个姐妹花(徐熙媛,徐熙娣,阿雅,范晓萱)在旅行过程中的磕磕碰碰和互相陪伴。不少观众对她们羡慕不已,感慨四姐妹年过40依然活力四射,更感慨她们20多年依然稳固的可贵友情。

  整个旅途过程中互相逗乐耍宝——

  回到酒店立马卸下偶像包袱,开启disco摇摆,尽情撒欢。

  偶尔“口无遮拦”——

  小s面对阿雅的调侃会直接“炮轰”“你确定你上周打的肉毒素,这次旅游脸不会看起来太僵吧”。

  买东西时“戏很多”——

  范晓萱看到喜欢的裙子就爽快买下,大小s却偏要演一出“不卖我就走了”的砍价戏码,小范在一脸茫然中买到了更低价的衣服。性格习惯明明各不相同,却依然是最好的朋友。

  也有“火药味”突然变浓的时刻——

  谈到制定行程的问题,四个人为要不要去划船、逛集市起了争执,阿雅的一句“为什么把箭头指向我”更是瞬间把矛盾升级,就连一向冷静的范晓萱都被拉进来“站队”最终以大S拍桌结束争吵(然而只是一场愚人节戏码,差点被骗了……)

  还有流露深情的时刻——

  小s吐槽了阿雅这么多年,但看到阿雅坚持制作人的梦想并且获得了业界认可,她抱着阿雅说出“我为你自豪”,两人相拥而泣。

  在这场旅行中,我们看到了四姐妹相处的温馨日常,但娱乐圈向来盛产“塑料姐妹花”,往日“好闺蜜”反目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作为普通女生,闺蜜之间的明争暗斗也从未停歇,小到今天一起出门谁的妆容更美,朋友圈发照片只给自己美颜拿”闺蜜“作陪衬。“塑料姐妹花”似乎才是对当下女生情谊的恰当称呼。

  那么,女孩子们的感情果真这样虚伪脆弱么?如果并非如此,为什么日常生活中大家又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呢?我们还有没有可能去营造一段真正健康的女生情谊呢?今天,想来和大家认真聊聊女性之间的友情。

  从部分研究结果上来看,说女性的同性友谊(same-sexfr)更加脆弱也算是事出有因(Benenson & Chr 2003)——至于“脆弱”是否是放在此处最恰当的词,我们稍后会再讨论。

  研究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之间的友谊的确更加不稳定(Kon&Losenkov 1978)。Apter和Josselson(1998)的一项研究结果指出,相比起男生,女生身边那个“最要好的同性好友”更换得更加频繁。

  女性友谊中这种相对的“不稳定”其实与男女同性友情不同的属性,或者说形式上的差异密不可分。在关于男女性友谊的研究中,有一个共通的发现是,“功能性”是判断男性间的友情的重要标准,而女性之间的友谊中的“情感性”则更加突出。

  换句话说,男性更喜欢以“一起玩(do act)”来增进、维持友情;而女性之间关系的亲密则更多表现在交流与分担情绪和感受——“男性分享活动,女性分享情感”(Nardi 1992; Vigil 2007)。而这种形式上的差异,对男性和女性与同性好友之间的关系也造成了一些的影响:

  正因为交流在女性友情中的重要性,女性好友间在情感上会达到一种更加亲密的状态——成为朋友后,她们更愿意去留意、也更了解对方的感受、情绪和想法。这种亲密让女性友谊比起男性友谊,具有更强大的支持性(Riggio 2014)。

  不过,这种情感上的亲密是一把双刃剑。女性友谊中大量的自我暴露,可能会成为她们相互攻击的武器。借将对方的秘密告诉别人来伤害对方,就是一种最容易想到的方式(Crick 1995; Crick & Grotpeter 1995)。

  但其实,这样的事更多地发生在女性之中,并非因为她们的友情脆弱,也不是因为男性不会这样做,而是因为男性无法这样做。上面提到,分享情感和深度的自我暴露在男性友情中既非必要,也不那么重要。

  这种差异使得女性大都对密友的烦恼、感情、心事了如指掌,而男性就算不知道最好的朋友情感上的烦恼,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因此,女性之间的友谊并不是“脆弱”两个字就能简单概括的。即使与男性的友情相比,女孩子们的感情或许更不稳定,我们却不能因此忽略了这两种友谊更本质上的不同。这种不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利与弊,“不稳定”不过是其中的一面。

  女生之间的友情最不稳定、变化最大的两个阶段,分别是青春期和结婚后(Benenson& Chr 2003;Kon & Losenkov 1978)。

  青春期的时候,好朋友就像谈恋爱

  常有人说,女生比男生更早成熟。这种说法其实是有据可查的。纽卡斯尔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指出,女性的大脑发育,包括脑中神经元连接大量地增加和丰富,都比男性开始得要更早。研究者们认为,这或许能够解释在童年和青春期阶段,女性在认知和情感方面比起同龄男性表现得更早熟。

  女性的“早熟”和高情商,导致她们会更早地产生、体会和觉察到一些较为激烈的情绪和情感需求。有时我们尝试追溯一个女生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我们会发现它能够追溯到真正意义的“初恋”开始更早之前。很多(包括大部分异性恋的)女孩子最早都是在同性好友的身上体会到那些激烈的情感:付出、牺牲、承诺、占有欲、嫉妒、欺骗、竞争、攻击、甚至也有性。

  这与我们社会对“早恋”的批判和禁止也有关系。在先于男生产生和察觉到了自己这些情感需求的年纪,女生们很难把这种感情叫作“爱情”,同时所处的环境也不允许她们自由地与异性交流和探索。因此,那个年纪的女生之间可能会存在一种非常复杂而激烈的情感,那也是一个我们最容易动辄就与最亲密的人“绝交”的年纪。

  大小S四姐妹的友谊就始于青春年少时。

  那种复杂的情感,虽然与爱情无关,却也似乎无法用“友情”两个字简单概括。

  “结婚生子后,我从我自己变成了‘某某的妈妈’,我的朋友从此只在妈妈群里”

  有数据显示,在婚姻和为人父母的早期,女性的友谊比男性显著收缩。不难想象,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几乎不可避免地使得她们会更多被家务、育儿等事情捆绑在家中。而这些变化还被社会当作一件女性为人妻、为人母之后“理所当然”的事情。于是,她们去维系那些真正亲密的友谊的时间越来越少,接触的圈子也会变得更小。

  在这个时期所剩不多的女性社交圈中,“妈妈群”算是一个典型的代表。类似于妈妈群这样的,本就是非自愿选择的社交圈中,她们很难再去建立真实的、深厚的情感联结,大都只是停留在浮于表面的人际交往。而这样的社交圈中往往也存在着大量的社会比较的部分,稀少的真心交流和过多的互相攀比,也就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塑料姐妹花”。

  四姐妹早已连续成家生育孩子,渐渐的,情感的依恋对象也从朋友转向了家庭、孩子。四人很难有聚齐的时候,所以这次“聚会”是大S首先发起,希望大家不忘多年姐妹之情。好在她们不是在成家立业之后才相识,而是在青春年少时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场聚会依然亲密无间。

  当我们在谈论“好朋友”时,可能说的并不是一回事。对于友情的定义本就是因人而异的。

  在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人们通常把友谊分为一般朋友、好朋友、亲密朋友三种,还有很多人将那些还算不上朋友的人统称为“熟人”。但,每个人对这几类人的划分方式却不尽相同。有的人会把熟人、同学都叫作朋友,也有人给好朋友这个称呼设立了极高的门槛。

  另一方面,成年人友情的种类和功能也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复杂和多样。从事性别研究的Susan Shapiro Barash在她的书中还列举了一些其他的朋友类型,比如:

  “门垫型”朋友:Ta在朋友中的定位就像我们常说的“老好人”。Ta几乎从不会拒绝你,也极少提出自己的需求,更不会让你为难。当你遇到任何困难、烦心事时总会想到这个人,因为你知道Ta不会说“不”。

  “利用型”朋友:Ta与你结识、和你交往抱着明确的目的,通常是看中你拥有的某种资源。Ta可能会先隐藏起自己的目的,也可能将其暴露得很明显。甚至,你们或许在一开始成为朋友时就达成了资源置换的共识。

  “奖杯型”朋友:Ta是那个最常被你提起的朋友之一,但并不是因为你们有多么亲密,而是因为与Ta是朋友是一种好的谈资,让你很有面子。似乎与这样的人交朋友,能显得自己也更加光彩。

  “友敌”(frenemy):你们彼此讨厌但又互相欣赏,Ta和你之间像是一种亦敌亦友、爱恨交加的竞争关系。我们曾在点击查看彼此讨厌又互相欣赏,这样的友情是什么?中和大家分享过这种矛盾的、有悖常识却真实存在的友情。

  在上面列举的几种朋友类型中可以看到,有一些朋友可能看起来就是很“假”,很“塑料”。但我们鲜少意识到,在复杂的成人世界里,对于特定类型的朋友,我们本来就不会去预期Ta的真诚。

  这些功能各异的朋友当然不止存在于女性之中。只是,性别的刻板印象让“塑料姐妹花”这样的女性友情在影视作品中更多的被夸张地呈现,从而又加深了这种负面的刻板印象。

  美国心理学家开瑞·米勒博士的一次调研结果显示,样本中87%的已婚女性和95%的单身女性都认为,对她们而言最好的、最舒适的解压方式,既不是运动,也不是旅行,而是与关系亲密的同性好友的倾心交谈。

  她们说,与同性好友之间的情谊是生命中最快乐、最满足的部分,这种情感关系也是最深刻的。那些了解自己、能够以相互依赖的好朋友为她们带来一种无形的支持,就像氧气一般令人安心。

  因此我想,就算是已经长大了的我们,也仍然需要和最亲密的女性朋友在一起,分享生活和思考。否则,生活大概是会孤单很多的——这种孤单是男朋友甚至老公都无法解决的。

  看今天的文章让你想到了谁?把文章转给她吧,告诉她:你想她了。

  以上,晚安啦。

  References:

  Apter T. & Josselson R. (1998). Best friends.

  arrett L. F. Lane R. D. Sechrest L. & Schwartz G. E. (2000).Sex in emotional awareness. Personality an PsychologyBulletin 26(9) 1027-1035.

  enenson J. F. & Chr A. (2003). The Greater Fragility ofFemales' Versus Males' Closest Same‐Sex Fr. Ch 74(4) 1123-1129.

  enenson J. F. N C. Waite A. Roy R. & S A.(2001). The of group size on ch's competitive behavior. Ch 72(3) 921-928.

  ergland C. (2013). Sc why Girls Often Mature FasterThan Boys. Psychology Today.

  Crick N. R. & Grotpeter J. K. (1995). Relational aggressiongender an‐psychological a. Ch 66(3) 710-722.

  Farrelly D. & Austin E. (2007). Ability EI as an ?assoc of the MSCEIT with performance on emotion processing an and with cognitive ability. Cognition an 21 1043-1063.

  Gol I. Matheson K. & Mantler J. (2010). The assessmentof emotional : A comparison of performance-based and self-reportmetho.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86(1) 33-45.

  Kon I. S. & Losenkov V. A. (1978). Fr in a:Values a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ardi P. M. (Ed.). (1992). Men's fr (Vol. 1). SagePubl.

  Riggio R.E. (2014). How Are Men’s Fr From Women’s?Psychology Today.

  Vigil J. M. (2007). Asymmetries in the fr preferences an styles of men an. Human Nature 18(2) 143-161.

  Apter T. & Josselson R. (1998). Best friends.

  arrett L. F. Lane R. D. Sechrest L. & Schwartz G. E. (2000).Sex in emotional awareness. Personality an PsychologyBulletin 26(9) 1027-1035.

  enenson J. F. & Chr A. (2003). The Greater Fragility ofFemales' Versus Males' Closest Same‐Sex Fr. Chil74(4) 1123-1129.

  enenson J. F. N C. Waite A. Roy R. & S A.(2001). The of group size on ch's competitive behavior. Ch 72(3) 921-928.

  ergland C. (2013). Sc why Girls Often Mature FasterThan Boys. Psychology Today.

  Crick N. R. & Grotpeter J. K. (1995). Relational aggressiongender an‐psychological a. Ch 66(3) 710-722.

  Farrelly D. & Austin E. (2007). Ability EI as an ?assoc of the MSCEIT with performance on emotion processing an and with cognitive ability. Cognition an 21 1043-1063.

  Gol I. Matheson K. & Mantler J. (2010). The assessmentof emotional : A comparison of performance-based and self-reportmetho.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86(1) 33-45.

  Kon I. S. & Losenkov V. A. (1978). Fr in a:Values a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ardi P. M. (Ed.). (1992). Men's fr (Vol. 1). SagePubl.

  Riggio R.E. (2014). How Are Men’s Fr From Women’s?Psychology Today.

  Vigil J. M. (2007). Asymmetries in the fr preferences an styles of men an. Human Nature 18(2) 143-161.

  搜索文章/心理测试/招聘/转载/请戳菜单栏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95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