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把性格看成绝对的内外向,是对自己最大的惩罚

2019-05-13    作者:时差大叔    来源:网络

  01 

  最近,大叔收到了一些类似的留言。

  这些留言都在表达对自己的觉察与困惑:

  “有的时候,一个人安静坐着,看着别人打打闹闹;而有的时候,自己也超活跃的,与人一起蹦蹦跳跳。”

  “那个安静呆坐的是我,那个疯疯癫癫亦是我。”

  “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我觉得自己是个外向的人,但有时却很内向;我觉得自己是个内向的人呢,而有时又很外向…… ”

  “我该如何表达自己?”

  “哪个才是最真实的自我呢?”

  ……

  看着看着,大叔突然觉得,这不就是我吗?!

  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有时大家一起聚餐,内向得一句话也不想说,只想安静吃饭;

  有时大家一起讨论,却外向得说个不停,想着要发表看法。

  曾经,每当朋友对我说:“你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呀?怎么这么沉默呢?” 我就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因为我并不总是这样,我有的时候也很外向呀……

  虽然当时表面上没什么,但心里还是会特别困惑,不知道自己的性格究竟是什么,不知道哪个样子才是真实的自己。

  直到后来,学习了一些人格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大叔发现:

  原来,我们的人格并不仅仅是绝对的内向或外向,甚至还可以是中向!

  注:本文对 “人格” 与 “性格” 两个词汇不做区分,均用来指我们身上独特且稳定的特质,会影响日常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表现。

  02 

  内向或外向?

  你可能对性格有些误解

  你心里可能有这样的困惑:

  “我们的性格不就是内向或外向吗?怎么还不是绝对的呢?中向性格又是什么鬼?”

  心理学大师卡尔·荣格曾在《心理类型》这本书中,最先将人分为内向和外向两个类型。[5]

  他认为,内向与外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充电方式” 不同。

  外向的人就像太阳能电板,需要室外的阳光来充电,所以他们会进行大量的社交、接触高强度刺激,唤醒身体的能量;

  而内向的人就像热水壶,需要室内的电流来充电,所以他们获得能量的做法是在安静的环境里,好好休息一下。

  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的大脑皮层唤醒水平(cortical arousal level)不同。[3]

  一般来说,外界的刺激越强烈,大脑皮层就会越活跃,唤醒水平就越高,比如 K 歌时的兴奋、路遇一只恶犬时的害怕,这种高度唤醒可能会让我们感到疲惫、压力;

  而刺激越弱,则唤醒水平就越低,比如一个人无所事事,这种低度唤醒则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无聊。

  重要的是,内向的人对刺激比较敏感,唤醒程度一般较高,而外向的人对刺激比较 “迟钝”,唤醒程度则比较低。

  因此,面对同样强度的刺激,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感受大不相同。

  就像是同样看了 3 个小时的《复联 4》,由于对刺激很敏感、唤醒程度高,内向的人可能看到一半时就已经身体透支了,他们现在想要的只是回到家,躺在床上独自一个人刷一会知乎,好好休息,恢复刚刚失去的能量。

  然而,3 个小时的《复联 4》或许根本不会让外向的人感觉疲惫,甚至是有些厌倦,他们还需要再去灯光超闪、声音超大的迪厅,蹦迪两个小时,才会感到精力充沛。

  所以,内向的人倾向于寻求一些安静的环境、做一些不太耗费能量的事,来降低自己大脑的唤醒程度,实现 “充电”;

  相反,外向的人则追求更强烈的刺激,因为一般的刺激对他们来说唤醒程度太低了,实在是无聊,只有高强度的刺激才能给自己 “充电”。

  虽然,荣格把人分为了内向与外向两种类型,但他却主张:

  没有人是完全的内向或完全的外向。

  也就是说:一个人可能很外向,但这并不代表他一点内向的成分都没有;而一个很内向的人,也会有外向的一面。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有一个主要的性格,但会因为情景、心情等因素的影响,自然而然表现出次要的性格。

  就像大叔我在面对一群人讨论我不了解的量子物理学,即使平时我特别活跃、见缝插针那种,此时也会安安静静听别人说。

  那么,如果内向与外向这两种性格,在我们身上的程度不相上下,没有主次之分,又会是怎样的状态呢?

  大叔发现,这就是心理学家提出的中向性格(ambivert)。

  我们知道,在完成一份测试人格的问卷后,会在各个维度上得出一个分数,这个分数代表的是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具有这种人格。

  假设外向性这一维度的总分是 100 分。

  分数越高,表示越外向;

  分数越低,表示越内向。

  如果你外向性的得分是 90-100 分,那么就会被认为是个比较外向的人;

  反之,如果你在外向性的得分是 1-10 分,那么就会被认为是个比较内向的人。

  那么,如果你的得分是处在 50 分这个中间位置,又该如何定义自己呢?

  实际上,这样的你,可能就是中向性格。

  中向性格,并没有主要的性格,而是内向与外向的程度相差无几。

  拥有这样性格的人,无论是面对安安静静一个人的低强度刺激,还是面对吵吵闹闹一群人的高强度刺激,他们的唤醒水平都比较适中。

  所以,既可以做个安静的美男子,又可以是个热情奔放的糙汉子。社交与独处,两不耽误。

  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心理学家 Adam Grant 估计,世界上大约有 1/2 - 2/3 的人都属于这种中向性格。但也有学者认为,这样的人大概有 38%。

  因为抽样调查的方法不同,最后得出的比例也不同。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向性格”在人群中,绝对不是少数 —— 也许你也是其中一员。

  无论用外向还是内向来描述,都是对的。这就是,中向性格。

  03 

  中向,

  可以让你自由切换性格

  现任教于剑桥大学的著名人格心理学家 Rrian Little 认为:

  中向性格的人既可以独自一人静下心来享受当下,又可以与朋友一起举杯狂欢。

  他们有更大的自由,来切换自己的性格。这样的自由,给他们带来了很大优势。

  例如,在一项针对销售员性格与业绩的调查中,Adam Grant 教授发现:

  与以往认为的外向性格有利于卖出更多商品不同,相比于外向或内向的人(准确的说,外向性格主导的人、内向性格主导的人),中向性格的人业绩最好。[4]

  横坐标代表外向性,数字越大越外向;

  纵坐标代表的是业绩(美元)

  业绩最好的中向性格,人格测试得分在 3.75-5.5 之间

  为什么会这样呢?

  Adam Grant 教授认为:中向性格的人具备两种不相上下的性格,内向与外向没有主次之分,这让他们很灵活。

  例如,在面对顾客时,一方面,他们可以做个内向的人,仔细倾听顾客的要求、兴趣,不容易过于激动;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做个外向的人,表现出足够的自信和热情,说服顾客购买商品。

  就这样,两种性格来回切换、双管齐下,中向性格的人最后所取得的业绩最好。

  刚刚还在为 “时而内向、时而外向” 犯愁的你,看到这里,是不是突然感觉人生瞬间明亮了呢?

  不过,你可能也会有新的担忧:

  “如果我不是中向性格,需要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世界吗?”

  “如果我过于内向或外向,怎么做才能变得更好?”

  04 

  讨厌自己过于内向或外向的性格?

  放心,你也可以自由切换

  大叔知道,你们当中一些人可能仅仅是外向或内向,会担心自己的性格不像中向性格的人那样,可以很自由地切换。

  甚至,你曾经可能因为讨厌自己的性格,一度想改变它,但却发现并不容易,进而会陷入矛盾的状态,否定自己。

  大叔想说:虽然内向或外向的分类可以帮你认识自己,但它也在限制你。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

  一个人,如果给自己贴上内向的标签,那么 Ta 就会很难察觉或记得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些很外向的行为,进而会更加认同自己是个内向的人,会主动避免一些社交场合,或者认为自己根本无法做一些外向的人才能做的事情,例如辩论、演讲。[2]

  正如大叔在前文介绍的那样,我们的性格不是绝对的,即使很内向的人,也有外向的一面,只不过可能不是非常明显而已。

  这个时候,虽然很难像中向性格的人那样,根据外界环境自由转换自己的内向或外向,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

  例如,《奇葩说》中被高晓松、蔡康永赞誉为 “为辩论而生的辩手” 颜如晶,在日常生活中,她是一位不善交际和沟通的内向的人。然而,在辩论中她却可以毫不怯场、舌战群儒。[1]

  Rrian Little 教授认为:

  这是我们的自由个性(free trait)即除了我们的固有性格,在面对一些特殊场景,我们可以突破限制,主动展现出其它潜在的性格。[6]

  “自由个性” 不是自然而然出现的,而是常常和具体的目标挂钩。

  例如上面提到的,颜如晶为了打赢辩论赛,可以突破自己内向的固有性格,表现出自信而雄辩的一面。

  所以,大叔觉得,当我们不喜欢自己的性格时,或许不需要千方百计地想着去改变它,而是可以试着接纳它,认识到性格并不绝对,自己也有潜在的另外一面。

  然后,在面对一些具体的、特别有意义的目标时,例如上台演讲,仅仅从固有的内向切换到外向,就可以了。

  这就是自由个性的魅力,即使你是内向或外向主导的性格,也可以自己选择,转换到另外一种性格。

  不过要切记,转换久了,身体也会感到疲劳。

  例如,内向的人需要一些时间来 “充电”,恢复自己的精力,如果一直转换到外向的性格,那么便会出现 “内 向 者 宿 醉( Hangover)” 的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身体承受不了这样的高强度刺激,就像喝醉了一样,昏昏沉沉的,很难受。

  因此,或许可以把这种转换的机会留给那些对自己来说特别有意义、特别重要的目标。

  写在最后 

  我们的性格并不 “单纯”

  而是内向与外向的混合体

  有时内向得一句话不想说

  有时却在一大群人面前侃侃而谈

  你曾经可能因为这种混合体而感到混乱

  不知道自己个人怎样的人

  不知道什么才是最真实的自我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让你意识到

  内向与外向不是绝对的有或无

  既安静又热情的中向性格

  反而会允许你灵活地在两者间进行切换

  适应不同的外界环境

  当然了

  你也可能强烈讨厌过于内向的自己

  每次都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很差

  事后 48 小时都在回顾自己的错误

  你也可能因为自己过于外向

  没办法静下心来,没办法安静一会儿

  而感到自己一事无成

  但是,不要被内向或外向的标签

  束缚你的自由

  你也可以在特别需要的时刻

  突破固有的性格

  展示出不一样的自己

  - The End -

  References / 大叔参考的文献资料:

  [1] 测测你的个性里,隐藏着什么潜能?丨自由个性潜能评估

  [2] Atkins P. W. & Styles R. G. (2016). Measuring self an in what people say: exploring whether self- predicts long-term wellbeing. Journal of Contextual Behavioral Science 5(2) 71-79.

  [3] Eysenck H. J. (1991). of personality: The b approach to personality.

  [4] Grant A. M. (2013). Reth the extraverte ideal: The ambivert a.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6) 1024-1030.

  [5] Jung C. (2016). Psychological types. Routledge.

  [6] Little B. R. (1996). Free traits personal projects and idio-tapes: Three tiers for personality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7(4) 340-344.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51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