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从前人们都是这样春游的!

2019-04-08    作者:2017-04-03 长沙7喜    来源:网络

  从前人们都是这样春游的!

  2017-04-03 长沙7喜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姑苏夜半,山寺钟鸣……说起唐代诗人张继,你大概立即就会想起的他那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枫桥夜泊》吧。而这首写于清明时节的《阊门即事》,也是与苏州有关,情怀却大有不同。

  首句中“耕夫”即耕田的农夫,本来应该在在耕田种地,如今却被征募召集而去,去做什么呢?这个“逐”字,应为“角逐”之意,即在楼船之上进行战斗。

  据悉,秦代已有楼船,而汉代楼船规模、形制均较秦时大得多,是主要战船,具有多层建筑。船上能起高楼,所以叫楼船。此外,楼船是水军的代称,也是对战船的通称,如把水兵称为楼船卒、楼船士。

  就这样,陆地上农夫因战争而被招募去做了水军船卒,那万顷良田呢?良田沃土中本应该是稻麦碧绿,却因无人耕种、管理而荒芜,变成了野草青青……清明时节,应有农事,而劳力缺乏,田中却空无一人。

  诗人只是客观叙述,仿佛不带丝毫情感,却对统治者有一种无言讽刺与批判,对人民则另有一种同情。

  ▲ 苏州风物

  诗歌题目《阊门即事》中的阊门即指苏州西城门,也叫破楚门。

  苏州古城八门,分别为破楚门、姑胥门、蟠门、蛇门、缪门、干将门、巫门、望齐门。《吴越春秋》记载:“城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闾阖风也。阖闾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闾门以通天气,因复名破楚门”。

  因其坐落西北,以为通阊阖天风,故得名。今尚存。诗中第三句“吴门”,狭义而言指阊门,广义而言也可指苏州或苏州一带。

  苏州古城是江南地区文化中心,汉代司马迁称之为“江东一都会”,陆游称“苏常(州)熟,天下足”,宋人赞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风物雄丽为东南冠”;明清时期又成为“衣被天下”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堪称“红尘中第一等富贵风流之地”(《红楼梦》)。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是全国河道最长、桥梁最多的水乡城市,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威尼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

  苏州有阊门、山塘、平江、拙政园、怡园五个历史街区,观前街、十全街、枫桥三个历史风貌地区,三十余个旧街巷历史地段,七十座古桥梁,二十二处古驳岸,六百三十九口古井,二十二座古牌坊。

  明代才子唐伯虎也有《阊门即事》一首,夸赞故乡: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 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 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 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杭州•宣城•荆门

  ▲ 西湖景观

  江南清明

  [唐] 郑准

  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

  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

  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

  作者郑准的资料稀少,生卒年不确,故乡何处更无从知晓。从其诗作及友人酬唱诗作来看,应于浙江杭州、安徽宣城、湖北荆门一带做过从事一类的小官。

  解读此诗,首先需要了解一个地方。

  首联开头所说的吴山,位于今浙江杭州市西湖东南,山势绵亘,左带钱塘江,右瞰西湖,堪为名胜。因春秋时为吴国西界,故有此名。

  传说因为此山有伍子胥的祠庙的缘故,应为“伍山”,却误为“吴山”,又称胥山,聊备一说。山上有城隍庙,因此也叫城隍山。由紫阳、云居、金地、清平、宝莲、七宝、石佛、宝月、骆驼、峨眉等十几个山头形成西南—东北走向的弧形丘冈,总称吴山。

  吴山是西湖南山延伸进入杭州城区的尾部。吴山东、北、西北多俯临街市巷陌,南面可远眺钱塘江及两岸平畴,上吴山仍有凌空超越之感,且可尽揽杭州江、山、湖、城之胜,“吴山天风”即由此而得名,成为新西湖十景之一,位于西湖东南面,高94米,景秀、石奇、泉清、洞美。

  山上有城隍阁,秀出云表,巍然壮观。山巅“江湖汇观亭”前楹联沿用明人徐文长题辞,点明了“吴山天风”的意境,那楹联是: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

  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吴山自古有五多:古树清泉多,奇岩怪石多,祠庙寺观多,乡风民俗奇情多,名人遗迹故事多,更增添吴山万般风韵。

  ▲ 西湖畔垂钓图

  楚驿,即楚地的驿站,诗人多用此词代指荆楚之地。由唐朝诗人尚颜所作《赠荆门郑准》(又名《峡中赠荆南郑准》)等诗歌来看,郑准应在如今的湖北荆门一带任职。

  另外,从《全唐诗》留存下郑准六首诗歌来看,也能得出一些信息。如其所作《题宛陵北楼》,此地位于今安徽宣城,古亦属楚,可见其所言“楚驿”不虚。

  从本诗的首联来看,诗人于江南任职四年之久,每年清明时节,总为之“改容”。如此不禁惹人疑问?何为改容?又为何改容呢?改容,有更容改貌之意,也就是容貌改变,可以理解为时光流逝,他乡为官,数年光景,颜容已改。

  另外,改容还可以理解为动容,即改变神色、表情。可能是时光流逝的缘故,也可能是清明节的缘故,触动了诗人的内心,而神情黯然吧。

  至于原因是什么,大概可以从颔联窥探一二。“旅恨共风连夜起”,旅恨,也就是旅途中的恨憾。古诗词有以“羁旅行役”为题材内容者,因诗人或为谋生,或为做官,四方奔走,长期漂泊、滞留他乡,其痛苦、恨憾之情、思乡、念友之意油然而生,江南春夜,风起于青萍之末,此种恨憾也随风而起,这也就是诗人为之改容的原因之一吧。

  此处“旅恨”也正与上联“吴山楚驿四年中”紧密相扣。所谓“韶光”本意当指美丽的春光,清明时节,风光无限,令人心醉,正是“路上行人欲断魂”之时。另外,韶光也可喻指美好的年华。四年光阴,弹指一挥,岂不也是容颜已改么?

  清明节有饮酒习俗,据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阳杂俎》记载:在唐朝时,于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饮酒习俗可能与寒食有关。因寒食节禁火,但不禁酒,吃冷食后可饮酒暖身。

  唐代诗人赵嘏有诗“相劝一杯寒食酒”,杜牧《清明》一诗则更著名,其中写道:“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春光正美,更有美酒助兴,自然是酒浓、情浓、春意浓,正可谓是“韶光随酒著人浓”了。这或许也是诗人改容原因之一吧。

  另外,江南美景,清明时节,更引发诗人思亲念友之回忆。颈联大意,当年长安城中延兴门外攀花折柳相别,而后又于采石江边雨中与你重逢。此联理解成诗人与亲友告别与重逢固然不错。

  ▲ 安徽宣城图景,当涂隶属宣府

  采石江位于今之安徽当涂,相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醉酒投江捉月而仙逝之地,是以后人有诗曰:“白玉楼成招太白,青山相对忆青莲。寥寥采石江头月,曾照仙人宫锦船。”

  当然,若换种思路来看此联也未尝不可。当年离开长安正是清明,如今于采石江边又逢此节日,正照应首联“一见清明一改容”,似乎也合乎情理吧。

  后代宋人周邦彦有词曰:“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大概与诗人郑准的思乡之情相同吧,而地理位置却正好相反。

  从此诗及诗人他几首作品来看,郑准应是北地之人,或洛阳,或长安,却身在吴楚淹留,清明思归,无限乡心,却不知做何打算。

  绍兴•兰亭

  ▲ 绍兴古地图

  清明日锦堤行乐

  [元] 王恽

  浪说兰亭褉事修,年年春好锦堤游。

  花翻舞袖惊歌板,柳隔高城暗酒楼。

  绿树恐应春事老,金鞭重为使君留。

  竹西路晚归时醉,何处珠帘半上钩。

  这首诗劈头一句,破空而来,如当头棒,如狮子吼,警醒世俗。

  “浪说”,即漫说、别说、休说之意。首联意即,别再说兰亭雅集什么的事情啦!年年春光大好时,也不应仅仅限于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这天才能举行这些活动,随时都可以登上这如锦似绣的江堤,尽情游览。其实,后来的清明节其实还包含了寒食节与上巳节。

  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本诗描写的正是这一风俗。但不少人常常并不满足于仅仅于清明上巳踏青游乐,因而唐代大诗人王维有诗曰:“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诗意正与本诗“年年春好锦堤游”大致相同。

  所谓祓禊,即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论语•先进第十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记载曾子言志时所言: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在沂水河中沐浴,即有此意。

  晋代陆机有诗写到:

  “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

  也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宋代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记载了颍州西湖(位于今安徽省阜阳市)上巳踏青时繁华景象。

  然而,“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最著名的这一文化活动当属东晋名士荟萃的兰亭雅集了吧。

  ▲ 兰亭雅集

  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上已日(夏历三月初三),王羲之、谢安、孙绰等贵族高官、亲朋子侄四十余人在会稽郡山阴县(即今绍兴越城区)兰亭聚会宴咏,行修禊之礼。

  那一日,天清气明,春风和煦,周围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溪水清澈,而且长者、少者、贤者皆至,王羲之等人列坐于兰渚上环曲的小溪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随波流漂浮,酒觞停留面前,则赋诗一首,否则罚酒。结果共有26人作诗共37首,汇集成册。

  据载,王羲之乘着酒兴,以鼠须笔书于蚕茧纸上,一气呵成,此文即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之《兰亭集序》,同时也成就王羲之一代书圣美名。

  后世多在此地举行雅集、宴会,后人也多以“兰亭宴、兰亭会、会稽风流、山阴豪逸、山阴游、兰亭修禊”等称之。

  本诗作者王恽在其他作品中也频频提及兰亭,如《越调•平湖乐•乙亥三月七日宴湖上赋》:“山阴修禊说兰亭,似觉平湖胜……”

  唐太宗是《兰亭集序》的狂热爱好者,他不但让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当时著名书法家临摹,据说还最终通过巧取豪夺手段,从王羲之后人手中骗取此作品,驾崩后也随之永埋泉下。

  清朝乾隆也是兰亭集会的超级仰慕者,紫禁城永宁宫就建有禊赏亭,并有模仿流觞曲水之流杯渠,这正是他怀想兰亭、仰慕魏晋名士风流的表现。他通过努力搜求,将世间《兰亭集序》珍本纳入宫中,特制一柜贮藏,柜盖雕刻正是兰亭雅集图。此外,乾隆还写作了《兰亭即事》等诗,咏赞兰亭。

  然而,兰亭虽好,俱是过往云烟。如今清明景象,正是踏青、游乐好时机。不如檀板轻敲,舞袖蹁跹,共饮美酒,正是杨柳青青时,仿佛隔着高高城墙仍能遮蔽酒楼一般。

  杨柳绿树,春光将暮,似乎要为君留下这精美的马鞭。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临行上马却忘了带马鞭,送者遂折柳枝以代之。且“柳”与“留”谐音,颇有挽留之情。此句既写绿树,又写金鞭,似乎正用此意。

  此外,清明节习俗,男女头上戴柳、车马轿上也应插柳,踏青迎春,象征吉利,因此有俗谚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尾联“竹西路晚归时醉,何处珠帘半上钩”,诗人乘着酒兴,大醉晚归,珠帘半卷,大有他所说“对酒当歌须适意”的闲适与潇洒。

  王恽在其他作品中也有相似诗句,如《越调•平湖乐》:“醉归扶路,竹西歌吹,人道似扬州。”其实都巧妙化用杜牧诗句,一是《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写出莺歌燕舞,扬州繁华。

  ▲ 画中的扬州繁华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古人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语,又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诗句,唐代诗人杜牧更是写下众多有关扬州的著名诗句,如上所引。

  宋代词人姜夔称其为“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此外,京杭运河流经此地,所以有“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古时尚有“扬一益二”、“淮南第一州”等夸赞之词。

  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更是争相传颂。其名胜古迹众多,有个园、何园、京杭大运河、瘦西湖、二十四桥、白塔、扬州八怪纪念馆等,大可一游。

  笔者曾于某年一冬日入住瘦西湖边扬州画舫酒店,深夜时分,露台独坐,一盏香茗,冷月无声,塔影倒映,水天清净,心内澄明。

  南京•秦淮

  ▲ 画中的秦淮河

  踏莎行 秦淮清明

  [清]王士禛

  烟雨清明,烟花上巳。

  楼台四百南朝寺。

  水边多少丽人行,秦淮帘幕长干市。

  蓦地愁来,干卿何事。

  梁陈故迹销魂死。

  禁烟时节落花朝,东风芳草含情思。

  这首清新的小词,初读之下即能感到其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化用了前人诗句、诗意、诗境。比如,一开始点明了节令、物候,清明上巳,细雨飘飞,如烟似雾,繁花盛开,春景绮丽,更有无数楼台、寺庙,似乎也迷醉其中,万物静默,整个江南清明景象,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这就巧妙化用了为人所熟知的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诗意。

  既然是上巳节,当有踏青、修禊习俗,平时难得外出的佳丽,也纷纷出行,来到水边洗濯、祓禊。

  唐代杜甫《丽人行》有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与此意同,但地点却异,本词所写却是有“六朝金粉”美誉的金陵城,秦淮河、长干里。而此句同样化用前人诗句,如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李白有《长干行》一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面对烟雨、春花、丽人、十里秦淮,诗人却有忧愁袭上心头,情不自禁自问“干卿何事”?

  此处用典。五代时期,南唐皇帝李璟(后主李煜之父)喜好赋诗填词,见宰相冯延巳《谒金门》有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于是就取笑、刁难地问他:“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冯延巳非常机智地回答说,比不上君王的词句“小楼吹彻玉笙寒”。传为佳话。此处诗人设问,自己为何忽然忧愁。清明时节,烟雨霏霏,春草青青,本来就“路上行人欲断魂”,再有“梁陈故迹”,历代王朝兴亡,令人感慨,足以令人销魂。”

  清代赵吉士《四园竹秦淮河泛舟》也有此感受:“乌衣巷口,桃叶渡头,千古魂消。”

  更何况,清明时节,禁止烟火,一片冷落,又值暮春落花时节的早上,足以令人感伤,似乎春风、芳草也与我情意相同。

  此处“落花朝”,化用了唐代白居易《一七令》:“明月夜,落花朝,能付欢笑,亦伤别离。”

  ▲ 老照片中的秦淮河

  秦淮河,历史上极负盛名,堪称金陵城文化孕育者。由东而西横贯南京城南的“内秦淮”,便是著名的“十里秦淮”,后来它更是成为金陵神韵、江南风雅的代名词。

  朱雀桥边,乌衣巷中,桃叶渡头,凤凰台上,杏花村里、秦淮河畔……处处均有文人墨客魂牵梦绕,低徊流连,浅斟低唱,催弄管弦。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周亮工《秦淮》:“一生明月秦淮好,过眼烟云涕几回。”

  他们如同杜鹃一般啼鸣,似乎要尽心血去讴歌、赞美这人世间最为繁华、绮丽,最为沧桑、凄美,令人骄傲、爱慕又令人无限感伤的都城。

  某年冬月,夜宿秦淮河畔。闲来于夫子庙前,乌衣巷口,桥头远瞻,岸上人家,青砖碧瓦,商铺店肆,人如潮涌,俯视河中,灯影摇红,波光粼粼;复闻桨橹咿呀,众声喧哗。泛舟中流兮,忽而不知今夕何夕,恍若隔世,直堕入六朝烟霞。

  长干里,现今中华门内秦淮河以南至雨花台以北地区,古称“长干里”。人烟稠密,乃南京历代最繁荣区域。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无数文人墨客诗词佳句脍炙人口。如如崔颢《长干曲》:“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86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