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低龄相处:亲密关系的「欲拒还迎」

2019-04-04    作者:这么远那么近    来源:网络

  开篇先说:今晚文字较长,但非常值得阅读。深度好文(捂脸)。

  1

  低龄相处

  亲密关系的失控

  不知道你是否是这样的人,但我发现我身边很多这样的人:

  他们和同事、朋友或陌生人都能友好相处,善良,开朗,宽容,人缘很好,懂得体谅人,容易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

  但一到了亲密关系里,比如和父母、爱人相处,就呈现出另外一种状态,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极度没有安全感,渴求被关爱。

  想被关爱的表现方式也比较极端,再不那个知书达理的人,亲密关系会唤醒他们的占有欲、控制欲、疑心病,也会勾出狭隘、自私、敏感,很容易无理取闹。

  在普通社交里,他们都是成熟体面的大人,但回到亲密关系,就变成了一个只知道哭闹的孩子。

  总结起来一句话:有事不会好好做,有话不会好好说。

  我给这种现象取了一个新名词:低龄相处。

  前几日看到这样一条微博:

  我真是太不适合亲密关系了。

  我一个人无牵无挂生活的时候,很独立,很坚强,尽量不打扰、不麻烦他人,不会轻易向别人展现软弱,不会被外界察觉渴求关爱这样的心理需求,按部就班过好每一天,似乎其他人对我是多余的,孤独又隐忍。

  可一旦我处于亲密关系中,我就自动“低龄化”了,表现出极度的渴望被关注,大部分时候脆弱、粘人,是个烦人精,要是感觉被忽视了就很不开心。

  总之,很多状态都是我独自生活时所鄙夷的,但我又无法自控地表现出来了,真是太糟糕了。

  举个例子:

  一个同事或朋友没有及时回复你的信息,你或许不会一时三刻恼火,反而会想估计人家在忙,再等等吧。

  但如果你的爱人没有及时回复你的信息,那你分分钟易燃易爆炸,哪怕对方反复解释不是有意晚回,真的在忙或有其他原因,你都听不进去。

  在你的观念里,亲密关系中的爱人,信息就要秒回,不忙要秒回,忙了也要回。

  你甚至会直接回怼:发条信息不就十几秒的事儿,占你多少时间?

  我们曾描述过这种状态:把好脾气留给陌生人,把坏脾气留给自己最亲近的人。

  有人说这是人习惯把最真实的一面留给最亲近的人,我却觉得原因没有这么简单。

  一边渴望亲密关系,一边又拒绝亲密关系的真正相处模式。

  我将它形容为:亲密关系的“欲拒还迎”。

  2

  你可能掉入

  假性亲密关系的陷阱

  有人会有这样的感受,在亲密关系中,虽然彼此依赖共生,却难以真正建立一种有效的亲密沟通中,没有那种“相濡以沫”的感觉。

  在关系上是“在一起”,但又好像“不在一起”,会有一种直觉是:这段关系“好像差点什么”。

  于是,为了这个“差点什么”,很多人用了一种错误的方式。

  怀着对亲密关系的怀疑和对关系失控的恐惧,不敢过度投入,并通过各种很作的方式来换取共生。

  比如,有的人会通过吵架来换取对方的关注,通过各种考验来换取对方的关爱,不能给予对方足够的信任,并以“看得住”对方作为亲密关系的存在条件。

  这些,实际上都是假性亲密关系。

  所谓假性亲密关系,就是只看重了形式,依赖共生,但从内心里怀疑共生。

  双方关系虽然形式上很紧密,实际却在回避真正亲密地在一起,可能在别人看来是亲密的,但这段关系完美避开了彼此双方之间的坦诚和接纳、避开了所有自愿地为这段关系的付出和忍让。

  比如,你和爱人在形式上是情侣,整日秀恩爱,在别人的眼中你们是亲密关系,但私下里,你们却经常吵架,相互猜忌又不肯妥协,双方都作,这就是假性亲密。

  很多时候,我们愿意在乎一个人,却又害怕真的在乎,我们希望自己在别人心中变得重要,但又害怕真的重要。

  这些会让人变得倍感压力,它的结果不可控,也会让你被拒绝、被伤害,这就会产生焦虑和恐慌。

  所以,人们往往习惯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来验证“对方到底和你有多亲密”,于是各种各样的“作”就出现了。

  当这种状况增多时,你就掉入了假性亲密关系的陷阱。

  它会有一个后果是:这段关系会进入【情感禁闭区】。

  虽然在形式上你们依然维持亲密关系,但你没有办法再和对方产生更多有效沟通,双方都会不由自主地往后退,开始出现情感麻木、排斥,直至最后终结这段关系。

  假性亲密,是用错误的方式来维持关系,最终演变为拒绝进行更深的情感联结。

  归根结底,它的状态是分离。

  3

  亲密关系的

  认知偏执

  有读者曾问过我,在亲密关系中出现了一点点问题,我就会非常恼怒,甚至能因为一点小事完全否定我们的关系,这是为什么?

  比如发信息这个例子,如果对方及时耐心回复了你的信息,哪怕你们前一晚还在吵架,你都会觉得他依然爱你。

  但如果他没有及时回复,哪怕你们前一晚还在缠绵,你都会脑补出一场连续剧,开始怀疑这段关系,怀疑他是否真的爱你。

  紧接着他回复了你的信息,并解释了晚回的原因,你也接受,也知道误解了他,然后又会懊恼自己刚才的小气,感到愧疚。

  许多人在面对亲密关系时,都有这种“患得患失”的感受。

  这种情感反复,如果不及时调整,就会进入假性亲密关系,但从源头寻找原因,实际上就是你对亲密关系的认知偏执。

  这种偏执分为两个方面:理想化和狭隘化。

  理想化就是我们善于将别人过度美化,如果发现了对方的优点,就觉得他哪儿哪儿都好,狭隘化则相反,如果发现了对方的缺点,就容易全盘否定。

  更现实的情况是,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他做对了一件事情,你就容易将他归于理想化,在短时间内维持“他哪儿哪儿都好”的印象,但如果他做错了某件事,那你就将他归于狭隘化,短时间内维持“看他哪儿都不顺眼”的状态。

  亲密关系偏执的理想和狭隘都是极端的,尤其容易在看待一个人身上进行交替出现。

  这样做的后果是,对方被动接受你的这种交替认知,就会认为你很作,觉得你因为一件小事大发雷霆是莫名其妙,觉得你无理取闹,觉得你不珍惜感情等等。

  从心理学上讲,认知偏执是面对负面情感时的一种防御机制。

  产生理想化认知,觉得这种稳定且完美的关系存在,是一种自我保护,证明自己值得被爱,可以被爱,内心对感情的原始渴望得到满足,并能缓解其他焦虑。

  产生狭隘化认知,是太想要摆脱内心的不安全感,便进行亲密关系的“投射”,以对抗的姿态来获取理想化状态,以此再度证明自己依然被爱。

  所以,你就非常容易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因为一条信息不回复就大发脾气。

  其实,那并不是一条信息的事,而是在怀疑对方不再爱自己,因为那一刻产生“没有被爱”的感受而恼怒。

  在亲密关系的认知里,理想化是对亲密关系的“完美主义”认知,狭隘化又是通过各种方法想要达到理想化的投射。

  而这种投射方式,往往就会呈现“低龄相处”的模式。

  4

  低龄相处

  来自低龄年纪的经历

  网上有许多人表达了自己也是低龄相处,同时也说非常讨厌这种状态,他们也十分不愿意自己在亲密关系中变得斤斤计较和自私狭隘。

  但他们坦言,好像改不了。

  那么,什么样的经历会让人们形成这种“低龄相处”呢?

  当我们年幼时,认知和心理功能尚未健全,我们对于他人的认知是局限的、片面的、被动的。

  我们和家人的相处模式一般都是父母说什么我们听什么,而家人回应我们的需求时,一般都是“行”或者“不行”。

  年幼时的我们思维也比较简单,比如今天母亲答应给你买新玩具,你会觉得母亲特别伟大,如果第二天你想吃零食遭到母亲拒绝,你会觉得母亲格外讨厌。

  发现没有,这就非常类似于亲密关系的理想化和狭隘化。

  随便年龄渐长,我们和父母相处的模式也就开始增多,在各种互动中积累了成长经验,我们才慢慢拥有更加多元的理解能力。

  我们会意识到,这个世界并非只有对错,也没有绝对的是非。

  对错是非可能会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你会真正理解什么叫“人无完人”,也会认知到“哪怕是爱我的人,也有无法满足我需求的时候。”并尝试在需求无法被满足时,学会暂时的忍耐。

  需求有回应,是我们幼年时一个非常重要的经历。

  这个回应,可能是允许或不允许,可能是赞同或不理解,最好再多一点解释为什么,我们才能够形成一套较为完整地对他人比较连贯的认知。

  只有这样,成年后处于亲密关系中,一个你所信任和依赖的人做了一些错事,你才不容易陷入不满和苛责,对对方的看法和态度也不会随时摇摆。

  相反,如果你在幼年时,没有得到足够的回应,总是武断地被反复否定,甚至是长期被忽视,那么,长大后的你对亲密关系的认知就会产生偏执。

  要么是渴望一份必须完美无缺的关系,来填补你曾经的缺失,要么是稍微出现一点问题就如临大敌,战战兢兢。

  所以,真正让人们进入低龄相处,陷入情感反复时好时坏的,并不是表面上对方是否及时回复信息,而是过去的经历在心里留下的焦虑、不安和痛苦的感受。

  而这些,都是低龄时经历的心里阴影,你在惧怕这种被漠视和不被爱的感觉。

  《安全感》这种书里,有这样一段话:

  一个人恐惧被无视、被伤害、被抛弃、被当做不存在,所以先学会了先拒绝和伤害,把对方当做不存在,从而杜绝他伤害自己的权利。

  这些,就是低龄相处产生的源头。

  最后就导致,拒绝和怀疑,成为许多人在亲密关系中条件反射式的本能。

  5

  主动控制

  你的亲密关系

  低龄相处,是一种失控。

  亲密关系的成熟模式,是将你的认知偏执和反复转为主动控制。

  再拿回复信息举例,对方没有及时回复你的信息,你第一时间会想很多,从等待转为生气,最后暴跳如雷。这些都是你的“第一直觉”。

  但对方没有回复信息的原因有很多,可能在忙,可能手机没电,可能在和你生气,最不济就是如你直觉中猜想的糟糕理由。这些都是你的“备选意识”。

  而为了避免低龄相处,你就学会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第一直觉”,转为可选择性地“备选意识。”

  主动控制亲密关系,就是在面对一些情境时,去控制自己的下意识反应,调动自主调节能力,如注意力、情绪、行为等等。

  尤其是当某件事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或期待时,能够不要“第一直觉”认为他不爱你,而是通过“备选意识”去压制自己的冲动。

  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从“他不回复你信息就是不爱你”,转为“他平时都及时回复信息,只是这次例外。”

  而且,在“第一直觉”里,因一个念头的驱使会造成许多后果,比如你会不停发信息,打连环电话,反复质疑对方,听不进去解释,这些都是具有破坏性的举动。

  主动控制就会让你在“第一直觉”的愤怒里,依然可以选择不做出这些冲动行为,并试着去倾听对方的解释,了解事情的真正原因。

  到最后你就会发现,“第一直觉”下的反应和举动都是错误的,事情其实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复杂。

  主动控制亲密关系,你需要做到三点:

  第一,学会就事论事。

  发生一件事情,学会在此时此刻的情景下去看待对方的行为,不要刻意且过度进行发散思维。

  不然,你会犯了一叶障目的毛病,产生亲密关系的认知偏执。

  第二,学会跳脱单一事实。

  理解亲密关系的复杂性,不要因为一件事就急于全盘否定,非黑即白同样不适用于亲密关系,不要过度纠结于某件事。

  哪怕陷入矛盾中,也不要忽视你们曾经在一起的高光时刻,要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

  第三:亲密关系不一定要时刻亲密。。

  通过种种论述,你或许能有一个认知,形式上的亲密不一定是亲密关系,亲密关系更多的是情感联结状态。

  亲密关系中同样需要一定的自我空间,过于依赖共生,最后会倍感压力。

  6

  敞开自己和拿捏分寸

  同样重要,且同样难

  每一颗孤独的心,都是一座遗世独立的岛屿,等待着一个跋涉而至的灵魂。

  亲密关系,会引出我们最好或最坏的那一面。

  一个人会有多细腻,就会有多敏感;会有多豁达,就会有多粗心;会有多浪漫,就会有多不安定。

  站在安全距离的人只能看到闪闪发光的优点,而走进亲密关系就意味着,你必须要看到月亮的背面。

  而且,敞开自己,去拥抱它。

  心理学家伯特·海灵格说:最好的亲密关系是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通过这种交换,双方的接受和付出达成了一种平衡,且彼此都能感到,自己在这段关系中富有价值。

  只懂得付出的人会累,不懂付出的人会陷入惭愧,低龄相处不过是一个幼稚的成人用幼稚的方式去获取爱,但真正的亲密关系,是要拿捏好付出和索取的分寸。

  敞开自己,懂得分寸,首先要能够拥抱自己,才能去拥抱他人。

  欧文·亚隆说过这样一段话:

  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联。如果我们不能拥抱自身的孤独,我们就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立的一面挡箭牌而已。

  只有当人可以活得像只老鹰,不需要任何观众,才能爱慕地转向另一个人。

  最后送你八个字:

  学会平衡,练习痊愈。

  END

  

  · 你 或 许 会 喜 欢 · 

  「片刻」停服:世界很美,但终须一别

  倔强式单身:爱,爱来不来

  “「最近怎么样」真是个难回答的问题。”

  成年人眼泪使用说明书

  

  不 懂 你 的,为 你 哀 愁 。明 白 你 的 ,叹 此 生 值 得 一 游

  ♫ / Love —— S.E.N.S.

  欢迎多分享哦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88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