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马明高:被败坏的青春片与青春的孤独和残酷

2019-03-07    作者:马明高    来源:当代作家

马明高:被败坏的青春片与青春的孤独和残酷

  ——观电影《狗十三》有感

01

  看过这部电影已经好长时间了,但心里一直放不下。说实话,当时看的时候,一开始对这部电影并不看好,特别是开头,有些稀松寡淡,加之奶奶、爷爷的角色演得有点过和作。我还有些入不进去。但听说这是一部密封了五年的电影,当年在大学生电影放映时,很受他们热捧。被解禁之后,获得了第64届柏林电影节国际评委会特别奖、水晶熊奖青少年电影最佳影片。影片中那个13岁女孩李玩的主演张雪迎因此获得了中国导演协会评选的最佳女主角奖。又听说编剧是位叫焦华静的80后女生,后来又编剧有电影《烈日灼心》。更主要的,这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曹保平导的片子。他导演的电影有《李米的猜想》《追凶者也》《烈日灼心》等。我还是挺喜欢他导演的影片的。坚持一会儿,继续看。看到每天晚上下学之后,李玩总是听到楼顶的阳台上有鸟叫声,认为楼上人家养有宠物鸟。结果是楼上有一个人一直在说鸟语。这个把鸟语当作自己语言的不正常的人吸引了我。我还想再看这个拒绝一切规训的精神病人后面将要如何时,李玩那只被她叫做“爱因斯坦”的宠物狗丢了,影片立刻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心。这是我在2018年底又遇到的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电影,一部近十年没有遇到的真正的“青春片”。

  国产青春片,前些年已经被以郭敬明为代表的好多莫名其妙的导演糟塌得不成样子了。“票房至上”、“吸引眼球”、“狠攒泪点”、“铁杆粉丝”等一系列,不是电影范畴、不是艺术范畴的东西日趋俱上地左右了中国电影,左右了所谓的“小镇电影青年”。在那样金钱味、女人味和土豪气息浓郁的电影银幕上,很少能看到优秀的国产电影,更看不到真正的青春片了。《红衣少女》《阳光灿烂的日子》《十七岁的自行车》的影子,再也见不到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看到的是国际大都市的纸醉金迷、小三、撕逼、内斗、堕胎,以及廉价的情怀、虚假的泪奔、出国留学中的麻木,再就是几个小品的组合,或者以当红女明星和小鲜肉去做卖点。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卖点”败坏了国产青春片,败坏了中国广袤的城镇土地上的“小镇青年”的艺术胃口,以至于有些已经接受不了像《狗十三》这样真实、现实和真诚的青春片了。

  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有了青春片的概念,但我知道像日本的《青春残酷物语》、台湾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大陆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等等才是真正的青春片而不是什么《小时代》和《枙子花开》等等。青春片虽没有被电影研究者作为一种类型电影来解读,但是翻阅中外电影史,几乎所有的电影大师都拍过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甚至有些导演一辈子都没有走出他的青春期。所以,青春片更多的不是类型,而是一种剧情概念。因为每一个人的青春故事都是不一样的,但都是孤独、反叛、残酷、危险和不安分的,大都是社会、环境、背景和成人世界遭成的。李宗盛曾唱到:“青春正是长长的风来自无垠,去向无踪”。莫瑞蒂也曾说:“青春是现代性的‘本质’”。《狗十三》电影海报上说:“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逃脱的‘生存法则’”。青春期本身的不确定、孤独、焦虑,青春期的迷茫、残酷还有挣,都是共同的世界性语言。青春期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是一个人的感受力量最强的年龄,所以,青春期的敏感、痛苦和容易受刺激等一切都是放大的。所以,真正的青春是孤独的,是不被成人世界理解的,不被社会理解的。青春的单纯、拧巴和执着,与强大无边的成人世界,包括自己父母的世故、聪明、懂事,以及所谓的爱是对立的、冲突的、抵抗的,所以是残酷的、危险的、内心激烈的、痛苦的。它却是独自的,在他人看来是渺小的,不能被别人理解的。正如戴维·迈尔斯所说:“有一千万人围着我,但却没有一个人认识我”。

  我们在看够了更多的“伪青春”、“伪诗意”、“小清新”之后,终于在《狗十三》中看到了真正的青春,看到了自已和自己孩子,看到了青春期孩子的内心世界,也看到了作为父母或爷爷奶奶内心的世故、虚假、伪善、伪聪明,以及无奈、自私和外强中干。

  电影的艺术魅力,就在于通过个体生命经验的共通性,无意中唤醒我们的生命意识,召唤而来那些记忆中的生活细节。

02

  《狗十三》的故事并不复杂,它讲的就是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和两只宠物狗的故事。这个女孩叫李玩,父母离异后,跟了父亲,但实际上是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的。爸爸再婚后,后妈生了个儿子,家里不敢怕她知道。爷爷奶奶或许是为了保护自己一手养大的孙女。故事就是从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小城镇上开始了,有普通的楼房、街道市场、胡同小巷,还有旱冰场、小酒吧、大酒店和科技馆。影片的一开始,就是满额头青春痘的李玩通过摄像机注视着我们。青春片大都喜欢较多使用特写镜头,画面冲击力大,符合青年人的观影习惯。一颗颗青春痘顶在脑门上,一口牙套锢在牙齿上,长马尾,大校服,散漫地用筷子挟着长长的方便面玩着吃着。这就是青春的证明。从这些镜头和画面中,可以感觉到编导的电影立场,不回避,不矫饰,直面真实的生活与青春。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就像这些粉刺一样逐渐浮出水面了。

  李玩是个喜欢物理的女孩,喜欢读《时间简史》,对时间、空间、宇宙充满好奇,尤其对平行宇宙极感兴趣。她想报名参加学校的天文兴趣班。但是,这种过于宏大而无用的好奇心,首先被强大的现实生活扼杀了。扼杀的剑子手就是她的班主任老师和父亲。理由就是考试成绩要紧,天文兴趣班拉不上分来,而英语最容易提分,上英语兴趣班,不仅不影响学校的的升学率,而且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大有裨益。电影的第一个情节就是老师叫来她的父亲,在所谓“爱和关怀”的名义下,二人一起強迫她修改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尽管迫于他们的压力改了,但是李玩内心对此充满了强烈的不满。为了安慰李玩,父亲给她买了一只宠物狗送到奶奶家。一开始,狗亲近她,她不理。后来理了狗,把自己的牛奶给狗喝,把自己的面条给狗喝,狗和自己一样,都是不被人理解的孤独者,给它起了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爱因斯坦”。然后,与她相依为命的爱因斯坦不小心被爷爷弄丢了。青春期的李玩当然是不倚不挠,大声吶喊:“那你们还坐在这儿干什么?为什么不去找呀?”又哭又闹,骂奶奶推爷爷,她跑到大街上四处寻找爱因斯坦。深夜里,因失去狗而痛饮啤酒。爷爷腿伤,奶奶去找她迷失在外,家里一切都乱了。父亲当然是火冒三丈,开车寻找她,一顿打骂,不顾她的手破流血,一把拉她上车后,去找奶奶。委屈、失望和愤怒都交集在了一起,她在卫生间的浴缸里紧握流血双手哭泣着。这个画面令人疼痛至极。残酷的青春从此开始了。

  残酷的青春始终在理由光鲜的成人世界中暗流涌动。后妈出了个歪主意,为了安慰她,给她重新买了一条狗,然后强行说它就是爱因斯坦。爷爷奶奶爸爸都为后妈的聪明与体贴高兴,但李玩却拧巴着,怎么也翻不过这个篇来。她怎么可以接受一只假的爱因斯坦?犹如一个人怎么可以接受一份虚假的爱呢?但在父亲的又一次痛打之后,她只能去成全他们,使自己变成一个乖孩子。她决定把它放在公园大门的石柱上让人认领回家。在上课中,一只蝙蝠无意中闯入了教室,在学生的一片起哄声中,老师大吼:“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能看出一个人的定力!我们现在来看看谁,是出了一点状况就控制不了自己的人。”老师稳准狠地用书击毙了无辜的蝙蝙。李玩的心里突然升起一种怜悯。放学后在一凄凉的片秋雨中,她从柱子上抱回了那只狗,在心里接受了这只假“爱因斯坦”。因为她从这只狗身上终于看到自己的影子。为了讨好父母,没写完作业也去陪弟弟逛公园。溺爱中的弟弟无休止的挑逗假爱因斯坦,狗被激怒去咬他。后妈和父亲恼了竟然不顾李玩的反对,一个扬言要把狗送到狗肉火锅店,一个还真的把狗送到了流浪狗收容所。最后我们知道它因绝食而亡。这对李玩影响很大,一个狗能为了自己的真情被冤与忠贞去死,而人却连狗也不如。弟弟生日,全家人亲戚朋友众星捧月,无人理睬落寞的自己,真的是“只有孤独,没有孤单”。父亲为了陪领导高兴吃饭,误了去看天体与宇宙的展览,强迫自己喝不能的喝牛奶陪领导喝酒,强迫自己去吃成人们因她得全国物理大赛冠军专门点的红烧狗肉。这一大块黑乎乎的狗肉不就是活生生的自己?按照好莱坞剧作法,电影结尾处应该有一个足以震撼观众心灵的情节点。她和堂姐李堂在街上碰到了真正的“爱因斯坦”。李堂强行她去认,她冷淡地离开,孤独地走在街隅掩面泣哭,“我刚才好怕它认出我扑过来,幸好没有。”李玩觉得自己无颜见它,自己已经在成人世界“伪善”的驯服下,失去了真心与真诚,变得像成人们一样“伪聪明”了。

  每一个人的青春虽然是不一样,但都是而孤独而残酷的。比李玩大一两岁的堂姐李堂,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她在小叔家自然是一个边缘人物,让她与李玩在奶奶家住,正是因为她在成人眼中“懂事”,能安慰和帮助李玩。她自然是为了讨好他们而不得不充当他们的同谋。但有谁去真正理解这个同样处于青春期的女孩的内心世界?她在影片中的第一次出场,就是她和早恋情侣高放在纹身店里,看着他把“堂”纹到自已的胳膊上,一旁的李堂既心疼又幸福。李堂当然是一个“问题少女”,在李玩用功看书的时候,她却开心地去情侣视频祼聊。她说:“爱是一个老气的词,我喜欢他的优秀和帅气,我们班的女生都喜欢他,我总得喜欢谁吧?”当假爱因斯坦被父亲强行送走之后,李玩遍地寻不见,无限苦闷,无处倾诉,便去找堂姐的情侣,那个后来喜欢上李玩的男孩。他递给她不能喝的牛奶,她愣了一下,一饮而尽,很快就在卫生间呕吐不止,他很关切地拍着她的背。接下来是男孩慢慢靠上来的嘴唇,被她坚决的拒绝。她需要理解,却不需要这样的“安慰”,而他只是把他认为的关爱強加给他。青春就是如此得孤独,即使是同代人,也是不能理解的。李堂知道男孩喜欢上李玩了,对他说:“我爱你“,他却说:“我知道”。到分手的时候,李堂对男孩说了四句话,“你觉得李玩怎么样?”“你喜欢她吗?”“那你爱不爱我?”“咱们分开吧。”而高放在电影中的最后一个画面,是站在高处望着李玩渐渐远去,镜头定格在他后颈的又一个纹身:“玩”字。纹身成了一种青春期故作深情的印迹,但他们却对爱的内涵与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与理解。青春就是如此残酷,有激情与迷茫,也有绝望与痛苦。

  青春是无止尽的。当李玩和“爱因斯坦与爱因斯坦”的风波结束之后,生活看似平静如常,镜头却转向了李玩的弟弟昭昭,用纪实风格记录着他溜冰训练的场景:训练前每人必须喝一杯牛奶,他不能喝,教练強行让喝,他喝后的呕吐;他在溜冰场不断地摔倒,他不想再练,可教练依然強迫他站起来;他求告教练,教练依然冰冷地柜绝。一代人又一代人,被成年人的思想与想法绑架着,无法逃脱青春的孤独与残酷。

03

  掐灭青少年求真、求善、求美生命火焰的,正是成人世界的虚假和“伪善”、“伪聪明”。成人丧失自我、人格、独立思想的言行分裂、知行不一,是对未成年人青春最大的戕害与打击。而这种戕害与打击,不是因为成人都是坏人。相反,他们都是“出发点”上的好人。《狗十三》中也是如此都是“为了你好”的、“爱你的”的好人。而重要的是,相对于青少年而言,成人们总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权力结构”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有两个人在一起,就一定会构成权力关系,而任何一种权力关系都不会是真正平等的。在老师面前,父亲和李玩当然是弱势,为了女儿能考上好的高中当时是妥协。在爷爷奶奶的面前,父亲当然是弱势,不能因为女儿丢了一条狗,就闹得爷爷脚伤、奶奶迷失在外,深更半夜的,因为你和一只狗,闹得全家不安,不暴打你打谁?在全家人包括爷爷奶奶面前,弟弟昭昭的就是强势,大家都是弱者,因为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中李家传宗接代就要靠他,所以他是大家的“掌上明珠”。李玩自然是不能与之相比的,她和李堂当然不是家庭的中心,成为两个局外人,只有落寞地坐在人群后面,还又不能不去附和,显得十分尴尬。但是,在这样一个“大家乐”的众生相中,导演的场面调度却是十分细微而有力的,并没有放过李堂与大家、李堂与李玩的权力关系。这个场景一开始是李堂的特写,她茫然四顾这个热闹的酒店包间,她又在忐忑不安地等待李玩和小叔、婶儿和昭昭的到来,她主要怕全家的“易爆物”李玩适应不了这个场面。他们来了,她接过婶儿送的礼物,高兴之后又礼貌地回绝,为了打破尴尬主动提出换生日蛋糕上的蜡烛。待众人捧月帮昭昭庆生唱歌时,她又去人群后面的沙发上,主动安慰十分落寞的李玩。因为在她和李玩两人中间,尽管年龄相差一两岁,都处于青春期,但她十分明白自己处于弱势。爷爷奶奶正是因为她的“懂事”的“乖”,才要她来帮助“不懂事”、“一根筋”的“易爆物”李玩。所以,李堂和李玩都是中国家庭家长制权力结构的受害者,但同时李堂又是家长制权力结构的合谋者和帮凶者。在寻狗事件中,她的立场不坚定和讨好附合,自然对李玩也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在影片最后,李玩面对真正的那只爱因斯坦逃避掩面哭泣时,李堂对此感到非常震惊。这些细节都丰富了李堂这个配角人物,真正使影片的主题得到自然而精彩的拓展与深化,令观众回味无穷。

  当然,在中国,面对领导和上级的“权力结构”,我们又都成了弱势。《狗十三》中的父亲就是最典型生动的代表。父亲本来答应女儿考试优秀奖励带去参观天文与宇宙的展览,但领导张伯一个电话来了,父亲立刻在手机面前一脸笑容,“领导,有事儿啊?”一听领导叫去饭局便精神倍增忘了与女儿的约定,“跟您吃饭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事儿”“人的事儿还没搞明白还去管天上”,这些阿谀逢承的客套话,对于女儿而言,肯定是对自己和自己的理想与爱好的不屑与嘲讽。在酒桌上,这位领导张伯满口国学,一派长者风范,给整部电影增添了压抑中的唯一一段发笑的段落。父亲在这位附庸风雅的领导面前,曲意逢迎地背唐诗,念苏轼,逼女儿喝不能喝的牛奶给领导敬酒,与大家共同逼女儿吃那红烧狗肉。尽管这个父亲能够给女儿买狗、卖旱冰鞋、还能让女儿坐在腿上谈人生理想。但这样一个卑躬曲膝、不守信用、满口逢迎的父亲,在青春期的女儿心中,能有什么样的印象呢?

  牛奶,这个道具在这部电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在影片中总共出现过四次,每次的意义都不尽相同,令人惊叹。后三次的出现,前面都已论及。第一次是在电影开始不久,李玩上学前,奶奶強迫她喝牛奶补钙,匆忙中喝了几口便呕吐出来,小狗上来舔净,李玩干脆将一碗牛奶喂给它喝。这个情节看似在塑造李玩和爱因斯坦感情的日益亲近,却也一箭双雕,反衬出奶奶对孙女生活习性的不关心,加之爷爷奶奶对话中同父异母弟弟降生,名字不能瞎起,“李玩”就是随便取的,因重男轻女、传宗接代而心喜,对孙女的不重视之情自然而生。

  所以,《狗十三》不仅仅是反映青春的孤独与残酷,而且还对中国国民劣根性和传统家长制社会进行了无情批判。它通过每一个人都无法逃离的世俗的、人情的“权力结构”,对我们成人的卑微嘴脸和虚弱内心进行了无情的嘲讽与有力的警告。

  ▌作者:马明高,山西孝义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孝义市作家协会主席。发表有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六百余万字。创作的电视剧《田野的风》《柳镇细雨》《百岁老人侯佑诚》《酸枣坡》《黄土歌谣》等在中央电视台与各省卫视出播出。出版有《颤动与叹息》《尴尬之后是沧桑》《田野的风》《马烽电影艺术论》《怀抱佛心,柔情和浪漫》《清欢中的悲悯与忧伤》《黑夜里我睁大眼睛》《事物风景和人》《漫步时光》《《乡音老腔》《故园风物》等著作,荣获全国优秀电视剧奖、全国优秀电视艺术节目一等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山西省文艺理论评论奖和赵树理文学奖等奖项。

  猜你喜欢:

  马明高:阶层固化、出人头地与人的世界观

  杨华玉:匆匆十七年

  刘墉:每个怨里都应该有感恩

  席慕蓉:小红门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84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