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家将构成世界的元素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万事万物的形成和发展都来自于这几种元素的变化转换。由此看出,木元素早已扎根在中华文明的民族精神中。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木材的获得相对容易,在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运用无穷的智慧和辛勤的劳作将木材转化为各种形态的物品,于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被加工后的木造型。木雕艺术就是其中的一个门类,它是以各种木材为材料进行雕刻的立体造型艺术,通过对形体赋予一定的意义体现创作者的精神追求。在中国雕塑的发展历程中,木雕一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汉唐时期遗存下来的木雕牛、马等动物造型,到宋朝的神仙宗教造像,再到明清的各种结合了一定功能的器皿、家具的木雕造型,都能体现出古代木雕艺人的出色艺术造诣。
一 木雕造型语言在现今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及存在问题。
当今,中国古代的传统木雕造型语言主要以民间工艺美术的形式延续和发展着,同时,在学院雕塑艺术中也能看见木雕造型的身影,另外,现代设计中的以木造型为载体的产品设计也体现出了木元素的视觉特点。这三者属于相近或相关的领域,木雕的内涵在其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并且都在各自发展中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传统民间木雕的造型装饰性强,思维模式较固定,形式创新不足
由历史发展所积累起来的传统民间木雕行业,它们被归纳为工艺美术创作的范畴,其木雕产业发展呈现相当大的市场规模,并创作出了大量的木雕艺术品。比如,蜚声中外的福建莆田木雕、浙江东阳木雕影响力巨大,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张名片。在这些木雕作品中,大多以传统的造型语言雕凿出装饰化的形象,寄托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的雕刻技艺、题材形式等影响木雕造型的因素通过师徒继承的途径代代相传并缓慢发展下来,带有很明显的可识别标签。在笔者看来,通俗的思想情感和装饰性是其一大特点。民间木雕创作大多以叙述性的描绘表达真善美,所以其造型的具象描绘特征较显著,但这种造型又区别于西方写实雕塑体系下的客观严谨的形体,而是具有东方美学色彩的形象概括。由于民间木雕技艺的这种师徒相传的方式,使得相关创作者的思维模式相对固定、单一,在创新的道路上很难有较大的突破。
(二)学院木雕造型注重精神性表达,社会影响力不足
木雕艺术创作在专业艺术院校雕塑学科的艺术实践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全国八大美术学院通过开设了木雕课和成立了木雕工作室来研究木雕造型的可能性,以人像、头像、生活场景为表现对象的木雕作品较为常见,体现艺术家生活的记录、情绪的表达和精神的追求。这其中,涌现出许多造诣颇深的雕塑家。比如雕塑家徐光福的乌木雕刻作品,运用雕凿时所产生的凿痕肌理与的意象化的人物形态创造出极具情感表现力的木雕形象。雕塑家何力平的“鬼城系列”木雕作品,将自身对生命、自然和爱的理解融进了木雕形象中。而雕塑家洪涛则是运用抽象、意象的木雕造型表达对当代人的精神状态的批判性思考。青年雕塑家杨恒清用精湛的技艺将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总体来看,专业院校更偏向于用木雕造型进行艺术观念的纯艺术实践,精神性的表达是其关注的重点。在这些案例中,可以感受到来自西方写实雕塑体系中的造型素养和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写意精神的熏陶,作者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木的材质语言,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了学院派雕塑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学院派的艺术家们也在思考木雕艺术的创新发展途径。在受到各种当代艺术思潮以及泛雕塑趋势的影响后,学院的木雕艺术创作也在进行着各种创新尝试,木雕与科技结合,与装置结合,进行动态的演绎来表现精神性,呈现了新奇的面貌。比如青年雕塑家张升化的作品,将原始的机械传动装置与木雕艺术结合,表现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但是,学院木雕艺术的这种精神性表达经常过于晦涩,使广大观众无法充分解读,无法与观众有效互动与交流,因而很难在这个社会造成进一步的影响。
(三)现代木艺设计的功能性造型时尚、简单,形体语言相对平庸
区别于学院雕塑和传统木雕,在现代设计领域里的木艺产品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木雕造型。这种融入了现代审美特点、时尚潮流元素的功能性造型,因其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木质造型的耳钉、抽象几何切割的木质吊坠、木质简约挂钟、木质笔筒、木质储物盒等,它们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总的来看,区别于木雕艺术纯形式的唯美造型,木艺产品的造型由于考虑因素更多因而更难把握。这些木艺产品设计由于将功能性放在了首要位置,造型的艺术性发挥受到了某种程度的限制。毕竟木艺产品本质上不是单纯的艺术品,造型的创意灵感是在客观限定的范围内实现的,这更像是一种博弈,设计师在这种有限条件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这导致造型的因素在功能、结构、材料、工艺、技术等因素下很容易妥协变得平庸,于是造型相对简单、平面化。设计师更趋向于在抽象的造型元素中寻求设计灵感,比如aoppu品牌的纯天然木艺原创设计台灯,简洁美观的造型、几何形分割体现一定的现代审美。而结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造型的谭木匠品牌木梳,因其别致的造型设计而出名。创意木玩品牌bamloff以木玩具、工艺品和艺术品的开发和生产为主。它们将玩具、玩偶以生动简约的设计呈现,体现抽象的艺术感。榉木靓丽的文理,加上现代感的简约造型,成为时尚年轻人的珍藏品。
以上简要介绍了三个领域的木雕造型情况。那么,民间工艺的木雕艺术该如何创新?学院的木雕艺术又该如何发展?木艺产品的设计又该如何提高?笔者认为,建立一种跨界思维模式来考虑木雕造型的问题也许是一个思路。
二 木雕造型语言探索的跨界思考策略。
跨界思维的关键因素在于创作者自己。创作者自身的思维具有各自固有的模式,其首先应在心态上应接受更多的可能性。在创意构思时,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循原有的思维模式,于是很容易局限在各自的狭小领域里,这就好比一个只拿着锤子的人,习惯于将所看见的东西都变成钉子。而当创作者跨越了眼前的围墙,就能观察到其他领域里发生的相近的事情,寻找出更多的可能性。在这个更广阔的视角下,民间工艺、现代设计、学院艺术是相互交叉的,而三者在交叉的过程中都会得到加强。在跨界思维的影响下,从业者更应该理解它们的这种关联性。笔者认为,木雕艺术的跨界思考可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以造型语言为基础,尝试题材的多元化探索
在全球一体化步伐的背景中,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发生了较大改变。木雕艺术在开放多元的文化语境下,应更好地点缀美化生活。传统题材、当代艺术、时尚设计产品,它们是这一过程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就民间木雕艺术来说,题材的选择受一定的历史传承性制约,但可以适当脱离宗教造像、民间传说、地方民俗、吉祥纹饰等内容的表现单一性。现今,众多的木雕工艺美术大师也在传统题材上进行构图形式修改,但如果没有将造型思路打开,仍然会觉得缺乏真正的突破。现代设计领域里的美学理念,流行思潮,是否能给传统木雕的陈旧的血液里注入点时尚的基因?学院造型体系的知识能否冲击一下传统木雕技艺师徒相传的局限?这些都值得尝试。在学院的当代木雕创作中,造型语言是其优势所在,木雕造型与科技结合的装置作品不断涌现,在动态的、声光电的演绎中丰富了作品的表达。这时的木雕造型仅仅是观念的承载媒介而已。一方面,这种尝试值得肯定,但换个角度思考,如果一味地追求观念的表达而忽视了造型的因素,或者将造型仅仅作为观念的承载物来对待,也许会在创新的道路上渐渐偏离最开始的追求美的初衷。而现代设计中的木艺形态可适当借鉴雕塑造型的理论知识,将其产品的形态更加丰富、立体和美观。虽然木艺产品设计有其自身的逻辑,造型必须与功能等限定条件结合考虑,如果其失去了功能,再美的产品也会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是,如果在尊重功能性的前提下,对造型进行改良,势必将提升整个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二)以传统雕刻技法为基础
结合新工艺探索造型手法的多样化传统的木雕造型以雕为主,通过运用人力对木材进行改造,使之根据预先的构想,发生形体和空间的改变,创造出一个涵盖了人工和自然双重因素的审美存在。传统的雕刻技法在师徒相传的过程中一步步发展到今天,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工艺、新手段的出现,木雕创作的过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化造型手段的冲击。从广泛的技术层面,现代化造型手段给予木雕造型语言带来了延伸的可能性。电动工具、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雕刻等新生技术在技术革新的同时也影响了木雕创作者思维的革新。木艺产品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所进行的现代化造型手段的创新经验值得木雕艺术学习借鉴。
(三)以艺术造型的精神性为基础,寻求精神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跨界的思维使我们具备更宽泛的视野,纯艺术和和设计产品进一步结合会是怎样呢?从学院雕塑艺术的木雕实践来看,精神性是其表达的重点,随之而来的是容易不接地气,与广大的人民群众缺乏交流,进而在社会中造成的影响范围不足。而放眼民间木雕和现代木艺设计,因为带有一定的功能,更能够融入进人们日常的生活中,产生广泛的社会价值。所以,将精神性与生活性、时尚性结合也许是个新的选择。结合时需要把握分寸,使原有的精神性得以保留,同时增加一定的附加实用功能来迎合人民大众的实际需求。而从木艺产品的角度看,固然实用性的优劣决定了产品的存亡,但是精神性的因素在其中越来越发挥着它的影响力。中国的经济要真正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产品的精神性探索必须加强。特别是力争想成为国际化品牌的大企业,精神性的体现能使产品的文化性、品牌识别力得到提升,从而扩大产品的附加值。
总之,宽泛视野下的木雕艺术可以定义为以木为载体的各种艺术造型实践。这其中包括民间木雕工艺、学院木雕艺术以及现代木艺设计。如何在沟通交流中强化各自的特色,吸取他方的长处,进行适当的改良、创新,以达到木雕造型语言的延伸,这考验着每一个从业者的智慧。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