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缺陷主要有两方面,即: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公众参与积极性、公共对其风险的认知度。水利工程建设社会的风险等级通过测试系统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加以反映,风险水平越低、水利工程建设系统越弱、社会稳定风险水平越高。基于系统脆弱性视角,引入工程建设的公众风险认知,从社会风险暴露、公众风险认知、敏感性和应对能力四个维度构建水利工程建设社会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和模型,并对水利工程建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进行了实证研究。社会系统的脆弱性能够反映社会稳定风险水平,社会系统越脆弱,应对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弱,社会风险水平就越高。
1、水利工程建设的社会系统脆弱性
1.1 水利工程建设的社会风险分析水利工程建设社会风险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分别是工程建设的风险暴露,公众风险认知与社会敏感性。能够引发水利工程建设的最直接风险就是社会风险暴露。非自愿移民的拆迁安置与补偿都是水利工程建设的一部分,从而降低了该区域人民群众的收入,增加了他们的生活成本,并且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能够形成风险暴露的就是项目施工的安全,或者是卫生的问题。不是工程建设所引发的社会风险即社会敏感性与公众风险认知。能够使区域社会原本的社会状态得到改变就是依靠水利工程建设。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问题,例如会引发产业的结构被调整,增加人口失业的风险,并且社会环境也会出现秩序混乱的现象。区域社会系统如何影响工程建设,并且影响工程建设的程度如何,都是通过社会敏感性来体现的。
能够体现公众对社会中各种事件的认识和判断就是公众风险认知。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期,公众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认识与支持程度就决定了工程建设的社会风险。公众会判断这项水利工程建设会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例如,环境损坏与基础设施损坏。同时也会权衡考虑工程建设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在以上基础上,才会对水利工程建设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作出相应的判断。
1.2 水利工程建设的社会风险应对能力分析
水利工程建设的移民安置补偿。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是社会风险应对能力的关键性因素。只有越来越强的社会风险应对能力,才会有越来越强的系统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从而社会系统的脆弱性与社会稳定风险水平就会越来越小。为了使水利工程建设的社会风险得到有效的缓解,移民安置补偿与投资是十分重要的。风险应对的最基础的环境,就是区域社会能够更好的发展。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社会的保障能力与社会的控制力。
2、社会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前,社会风险就产生了。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前,就应该对它的风险进行识别与判断。由以上分析可知,社会经济的影响,生态环境与工程建设的安全与卫生是最直接的特征,都会引发水利工程建设的风险暴露。水利工程建设的社会风险敏感性是由从业的人口与产业结构分布决定的,是区域社会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反应。所谓公众风险认知是指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公众对于工程建设所做出的认识与判断。包括了生态风险与社会经济风险等。除此之外,公众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所作出的是否能促进区域发展的判断决定着水利工程建设后期的社会风险水平。只有充分考虑到指标选择的系统性和独立性,选择最合适的指标表达式,遵循具体的指标操作性与实用性原则,才能够构建出良好的水利工程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3、结论及建议
3.1 建立标准化风险识别体系
建立健全的风险识别体系对于一个工程项目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正确的观念对社会风险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从前至后,从“善后”到“预防”、“被动维稳”到“积极促稳”。对上述三点的管理理念进行升级转变,实现“质”的飞跃,从而引导群众能够对水利工程建设影响产生正确的认知,避免由于个人价值观错位、社会心理失衡等导致的从众、非理性等诸多不良行为的发生。
3.2 民众利益的维护性
“以民为主”是我国基础设施兴办的主旨。水利工程隶属于基础设施中的一种,对其工作的态度和要求直接影响着周围设施的环境,对周围居民和植被建设也需谨慎的思考。工程建设的稳定性需要“因地制宜”,通过一系列的补贴手段和利益的补偿,解决群众的日常所需,消除利益带来的心理差异,兼容并济,达到社会稳定的最优化。
3.3 保证资金投入的持续性
资金投入的数额能够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基础的物质保证,可持续性的投入也能够从基础上保证公正安全的持续性、社会的稳定性,进一步提升社会基础设施的“软实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硬实力”。大力倡导积极地社会风气,引进社会公益性组织的加入,将社会正确性的舆论与水利工程的风险评估相结合,证明其实力,实现社会稳定的“零风险”。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