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健康的发展。要完成社会适应学习领域的目标,必须坚决地脱离学科中心课程影响下高度竞技化的课程观,树立开放型的大体育课程观。这一目标不是单靠每周两三节体育课就能完成的,如果一个学生只是在体育课上能完成学习任务,其余时间不去参与体育活动,他的整体健康水平是难于得到提高的。因此,将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如课外体育活动、课外健康教育活动,课外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等)相结合,家庭、学校、社区合作,树立大体育课程观,构建开放型体育课程,才能全面有效地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本文着重围绕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论述。
关键词:开放型体育校园文化、开放型体育课程内容、开放型体育课程形式
一、理论基础
(一)开放型的大体育课程观
开放型的大体育课程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以现代运动为核心的开放型学习内容,课内外结合的体育大课堂,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的学习形式。随着终身体育对学校体育影响的加深,人们把各种休闲娱乐性的、反映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新兴的运动项目纳入体育课程学习中,形成以现代运动为核心的开放型学习内容;在学校教育减负后,课余体育活动应成为大多数学生的主要选择,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各种俱乐部活动作出自己主观的选择,如减肥、形体、力量、康复等。体育俱乐部成为学生生活中最频繁接触的场所,形成课内外结合的体育大课堂;最后是通过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的学习形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如体育家庭作业、亲子活动日、社区体育活动等等。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社区可配备受过专门培训的体育健康指导员,负责社区各种体育活动的组织,这对解决体育资源的贫乏和促进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都有积极意义。
(二)开放型的体育课程
开放型的课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活动场所来讲,体育课程不能理解为仅仅是学校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体育课程应是学校体育活动场所与校外活动场所的结合;二是从参与者来讲,体育课程不能理解为只是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事情,体育课程需要学校其他人员、家长、社区健身指导员等共同的参与;三是从课程的目标来讲,体育课程已不再是单一的“强身健体”课程,而是一门具有多目标的综合性课程,这些目标的实现单靠课堂教学是根本完成不了的,学校体育课程走向开放是一个趋势。
二、构建开放型体育课程
(一)创设开放型体育校园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挖掘学生潜能、启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的广阔天地,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群体文化。
1、创设体育景观文化
体育景观文化是存在于校园内的一切有形的体育硬件设施,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教育投资的大幅度提高,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必将有一个较大的改善,建起了塑胶跑道、篮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网球场、游泳池等,这种改善必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每个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体育活动。此外,还可以加强体育有形资源的建设,例如各种体育雕塑与壁画,都为体育环境的渲染与烘托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创设体育制度文化
体育制度文化是全校师生共同进行体育运动参与和体育人文精神建设的保证。体育制度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约束学校体育行为,指引学校体育发展方向。要把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就必须在日常工作中,依照学校管理制度的要求,制定出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制度,并开展现代学校体育管理制度构建的专题研究,从而使之逐步完善。例如我校制定的“※※学校体育教学常规要求”、“※※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等正是使我校的体育工作开展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3、创设体育行为文化
体育行为文化是全校师生热心参与,积极运动的具体表现。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观赏又能参与。一是动员全民参与体育运动。学校建立校长挂帅,以体育科组为主,各职能部门共同协作配合的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各类活动有计划,有实施,有跟踪,有记录,有反馈,并都纳入教师和班级的考核之中。二是落实“两课”(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课)、“两操”( 早操和眼保健操)。三是组建体育俱乐部,开展相对稳定又不断创新的体育传统赛事,如运动会、跳绳比赛、长跑接力赛,篮球联赛、三棋排位赛、乒乓球赛、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等,不但有“擂台赛”,而且有“友谊赛”,更搞“对抗赛”,既有个人项目,也有集体项目,成为点缀学校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4、创设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精神文化能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健康文明、团结向上、高雅清新、竞争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营造体育氛围。增添色彩和谐明快、造型与功能不一的体育设施,善于利用板报、橱窗、壁画、标语、海报等宣传阵地,结合市、国家、世界各类正在上演的热点体育活动展示体育风情,介绍健康知识。开通学校体育网,发布体育信息,共享体育资源。二是举办体育文化节。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征文、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既有家长一同参与的亲子活动项目,又有学生个人与团队参加的竞赛项目,使这一周成为师生回味无穷、张扬体育文化的节日。
(二)设计开放型体育课程内容
世界各国都以奥运会项目为基础来构建本国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这也是传统体育课程深受竞技运动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学生毕竟不同于运动员,而且随着终生体育对学校体育影响的加深,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扩大体育学习范围,把各种休闲娱乐性的、反映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新兴的项目纳入体育课程学习中。这实际上也是对现代体育发展趋势和现代体育价值观的一种认同,一种更本质意义上的体育文化传承。
1、野外活动和野外生存自救
野外活动是同学们非常向往和热衷参加的一项有意义的体育活动。参加这项活动,让同学们考察祖国的山山水水,在了解大自然的活动中,既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又能锻炼身体,磨练意志,调节心理;还能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适应自然的能力。但内容安排要适宜,适合学生特点,做到生动、活泼、健康、富有朝气,可包括游览名胜古迹、山水风光,进行社会调查、采集标本、野营、野炊、歌舞联欢等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活动。在野外活动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卫生、安全、急救、包扎、野炊、定向、动植物的识别、攀爬、救生以及其他一些天文学知识(星座识别、看云识天气)、地理地质学知识(岩洞、火山、熔岩、断层、矿石、温泉)等等。在选择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学内容时,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像江、河、湖、海、草原、森林、山地、丘陵、沟渠、田野、海滩、沙丘等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来加以利用。在时间上,除平时一般的教学课外,还可以利用双休日、节日长假、寒暑假来安排必须在野外进行的教学与训练。
2、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
给学生介绍我国传统养生理论基础、养生特点和养生方法,例如身体运动、情志调摄、饮食调节、生活起居等,了解养生的内容和养生法的要求,理解养生的含义。从而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注重健康,参与运动,调节心理,参与社会和适应社会。
3、旅游
旅游是一项健康的体育运动,也是良好的文化活动。中学生在校期间的旅游通常包括郊游和远足。郊游通常指从市区到郊外去游览、活动,目的地是公园、名胜古迹或风景点。学生在旅游过程中,可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也可增强体质,锻炼意志毅力。集体旅游还可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增进人际交往和友谊。愉快的旅游,可以让人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从而精神百倍地迎接新的挑战。利用学校每年的春游和秋游活动,向学生进行预防损伤、自我保护等旅游知识介绍,在旅游过程中,向学生提出有关旅游方面的知识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给予评讲。即使在校内体育教师也可尝试上以旅游为主题的体育课。
4、跆拳道
跆拳道是一项动用手脚技术进行搏击格斗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亦是奥运会比赛项目。它以腿法为主,拳脚并用,讲究以硬制硬,以刚制刚,直来直去,以快制胜。让学生了解跆拳道运动,学会观赏跆拳道比赛。通过模仿练习、对镜练习、对靶练习、沙袋练习、实战练习等让学生基本掌握跆拳道常用的几种步法和腿法,提高自卫防身的能力。发展灵敏、柔韧、力量等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学习跆拳道推崇的“礼始礼终”的精神,培养勇敢无畏、顽强坚毅的意志品质,养成谦虚、宽容、礼让的高尚品德和尊师重教、讲礼守信、见义勇为的情操。
5、南狮
南狮即广东醒狮,表演时威武稳重,刚劲有力,形象生动,是民间庆典活动广泛被采用的文体活动内容,是普及、推广全民健身运动的项目之一。舞狮是集体活动项目,包括舞狮两人、鼓手一人,锣钹手两人以上、男女佛头(面具)两人等,能培养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掌握迎宾狮、群狮、单狮等技术动作,提高协调、灵敏素质,发展体能,培养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提高应急能力。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在庆典中敢于表演舞狮,体验舞狮活动的乐趣。
(三)创新开放型体育课程形式
1、体育俱乐部
传统体育课程模式关注的是教学计划以内的课堂教学,课外锻炼仅仅是一种活动量的补充,是列入“每天一小时”的范畴之内的,也就是说,它只是一种时间概念上的延伸,从内容安排上它和体育课没有密切联系,教师对体育课外锻炼的要求也是以学生自由活动为主的。从课程改革的观念来看,学校所安排的“体育活动”是课的形式,是属于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是整体学习中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应该对这个“体育活动”课有一个重新认识。“体育活动”课应该是教学课的延伸和补充,学生可以在这个时间完成课程学习需要的一些课外练习, 参加一些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治的活动。这类“体育活动”课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出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俱乐部本身具有的团体性,首先就使其具有一定的组织性,而本身活动的特点和形式,又使其具有极大的针对性,并且其本身的容纳性和参与性强的特点,能够容纳更多的学生参加。
学校体育俱乐部由学校主管,校长、教务处、体育科和学生会共同负责,组成俱乐部领导核心,下分设若干专项俱乐部。俱乐部在开学前,向学生公布俱乐部的项目设置、教师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条件,自由选择和确定参加俱乐部活动的项目。体育俱乐部中所有职位全部由学生骨干担任,通过学生选举产生。课内主要由教务处、体育科负责教学管理,安排教师、教学时间、教学场地、协调学生选择各单项俱乐部等。课外由学生负责组织各单项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竞赛,形成四级管理体系。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求打破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以专项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而且,同一专项俱乐部要按学生性别、年龄、身体条件、运动技能水平,分初级、中级、高级3个层次,采用分层教学法,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参加,每个层次都有教师负责组织和辅导,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存在,既可以促进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又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体育俱乐部的主要任务除了运动技术的学习和训练,还可以开展竞赛活动。而竞赛可以是校与校之间的俱乐部开展竞赛,也可以参与社会上的比赛活动,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参与竞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这一点也是与新课程标准学习领域之一的“社会适应”相符合的,也是体育课课堂内无法做到的。当然,体育俱乐部的开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学校的教学管理理念,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但是随着观念的更新和学校条件的不断改善,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体育课和体育俱乐部是一种相互并存的关系,而相比之下,俱乐部有体育课无法比拟的优点,体育俱乐部是体育课更好的拓展和延深,应该成为将来学生学习运动技术技能,掌握体育基本知识的主流形式。通过两者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在五个学习领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全面,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的学习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不是单靠每周两三节体育课就能完成的,那种封闭的、仅在校内体育课堂上锻炼身体的做法已经被证明是落后的。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已经成为现代基础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它也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让学生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方式。
根据活动的场所和实际组织者的不同,家校合作的活动形式主要有两种: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和以家为本的家校合作。具体有以下几种作法:
一是体育家庭作业
体育课布置“家庭作业”即是给学生布置体育活动任务。增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可以减轻学生的文化学习负担,能使学生的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身心得到平衡的发展。学校根据孩子们的喜好为他们提供了几十种回家可以锻炼的体育项目(见附表1),他们可以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锻炼。也可请家长与学生一起完成体育作业,一方面可以增加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接触和了解,另一方面家长藉此也参与了身体活动,形成了一种家庭体育活动的氛围。这种做法很符合两代人的心理需求,自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有力的支持。
同时,体育家庭作业可以配合诚实教育,学生完成每一次运动将详细填写纪录表并请家长签名确认,学校通过每周一张的家庭记录评价表了解学生完成体育作业的情况。
附表1:运动内容可参考下列表格:
1、仰卧起坐
2、伏地挺身
3、棒球
4、跳绳
5、体操
6、跆拳道
7、游泳
8、篮球
9、排球
10、羽球
11、桌球
12、爬山
13、足球
14、呼拉圈
15、溜冰
16、竞走
17、登阶(爬楼梯)
18、舞蹈
19、瑜珈
20、滑板
21、民俗体育
22、慢跑
23、其它活动
二是“亲子活动日”
一些学校双休日实行场地开放,学校组织或欢迎学生携父母同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学生则可以把体育课堂上学会的各种运动技能与家长一起共享。这种做法不仅是家庭内部的交流,更形成了社会人群的相互交流,即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家长在一起利用闲暇进行体育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体育活动时间上的弥补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过程。这种课堂教学的延伸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能力目标的达成非常有好处。我们也可能从有关资料中看到,国外许多家庭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都会全家出外旅游或做短距离的郊游活动,并形成习惯,可见目前我国的这种亲子活动形式是确有裨益的。
三是参与社区体育活动
学校与社区利用各自体育活动设施进行互补,是充分开发体育资源的一种表现形式。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社区体育活动局限于关注老年人的健康,但从发展趋势来讲,学校是社区构成的一部分,学生又是社区成员中的一分子,未来体育课程将延伸至社区。目前已有些学校主动与社区挂钩,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各种体育活动,如健身操、舞蹈、小型体育运动会等,还有些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社区去进行体育活动的宣传与表演,把体育课中所学的知识、技能奉献给社区,还有的学校以学校为中心与街道合作,开展了学区体育活动。教师也可以组织高年级学生对社区有关体育与健康的状况进行调查,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这种做法既有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体育活动,又增加了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机会。
三、结语
体育课程不再被理解为课堂教学,而是更加重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体育课程的所有目标,才能真正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季浏,胡增荤。《体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主编罗茂华,《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用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苏朝晖,构建学校体育文化 打造健康文明校园,2004年。
周革,论学校建立体育俱乐部的必要性,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