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育保健专业是一项传统而又充满活力的专业,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全民健康意识的觉醒,对专业化体育保健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由于对专业设置和专业内容的认识不足,导致专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国家和社会进行调整和改善。本文研究了体育保健专业发展历程,分析了目前体育保健专业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建议措施,为体育保健专业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保健专业;现状;应用前景;课程改革
我国教育部于19992年和2002分别颁布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都将体育保健课作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指出:要针对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其目的是帮助身体某部分存在缺陷的学生而开设的,使其身体素质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和锻炼方法,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我国社会各界对体育健康认识不断提高,为体育保健专业发展和就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1.体育保健专业情况概述
1.1体育保健专业设置历史变革
体育保健专业是在体育保健康复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历史上,我国就有相关专业内容,例如,在体育比赛中为运动员按摩或治疗运动损伤等。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学科,是在上世纪30年代由西方建设起来的,我国体育保健专业起步较晚,直至上世纪50年代才逐步建设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随着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版的颁布实施,对原专业目录中的“体育类”专业“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和“体育生物科学专业”进行了合并,调整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使用了体育保健这个专业名称,并在随后颁布的《本专科专业对应表》中确定了体育健康专业。由于体育保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与我国传统医学的融合与应用,使体育保健专业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医疗体育、保健气功、保健体操、结穴治疗和中医养生等传统医学理论知识,与现代体育项目实现了有机结合,促进了我国体育保健专业向着专业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课程。
1.2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体育保健专业的目标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为我国全面健身运动、健康中国2030战略、体育运动俱乐部和体育运动基地提供专业的体育保健指导赫尔卫生服务,培养能够为家庭和社区等各种医疗保健机构从事相关医疗、保健等服务工作的专业性技术人才。体育保健专业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相关知识,包括体育生物学、体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传统医学、现代医学等基本知识和技能,以体育运动等相关知识,能够以积极的工作热情投入到体育保健工作中,正确认识“全民健康”国家战略的要求,能够运用本专业知识服务于大众,运用体育保健理论指导和服务大众开展体育健身,主动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强化自身健康意识和健康责任,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将体育运动作为简单有效的健身方法推广给社会大众,熟悉体育保健的广泛领域,并结合医药卫生、体育运动等多学科知识应用实践到体育事业和保健事业中,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2.体育保健专业现状研究
当前,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体育保健专业,部分高校开设本课程已有10余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许多具有高水平专业能力的人才,为我国体育保健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体育保健专业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社会认可度不高
由于宣传普及不足等原因,多数民众对体育保健专业缺乏有效的认识,即使有民众对本专业有所了解,对就业形势也存在错误的认知,因此导致体育保健专业招生困难,就业渠道不够畅通。在高校中开始体育保健专业,是经过充分论证研究后才开设的,也是基于高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出发点,建设多渠道、多方位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阵地,因此,开设体育保健专业不仅是高校的责任与义务,也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人才培养多元化的必然趋势。但在体育保健专业开设后,部分民众虽然知道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健康,但未能将体育锻炼与体育保健结合起来,认为体育保健是医学专业学生应当学习的专业,体育院校设置体育保健专业似乎不合理。这些问题凸显了民众对体育保健专业设置和专业内容认识的不足,对体育保健专业学生就业和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提高民众对体育保健专业的认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2专业毕业生没有医疗卫生职业的资格认证
虽然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的认识不断提高,对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许多部门和单位缺乏体育保健专业人才,供需之间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但在现实生活中,体育保健专业人才难以被录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根据我国卫生部的要求,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得考取医师资格证、康复治疗师资格证,因此,体育保健专业学生无法取得医疗卫生职业资格认证,也就难以进入医疗卫生体系并从事本专业工作,即使进入了医疗卫生体系,也是在职业医师、康复治疗师的监督和管理下开展工作,一般是相对简单的、辅助性的康复性理疗工作,例如,为病人进行刮痧、拔罐和按摩等,由于这些工作创新性和思想性不足,许多体育保健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转行从事其他工作,即使从事了本专业工作,也对就业发展前景感到迷茫,严重影响了体育保健专业招生工作的开展。虽然卫生部就该问题下达过一系列的文件,并将康复室的设置作为医院定级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就实际而言,很多医院是为了应付医院定级而设置康复室,并没有招聘专业性人才,甚至将一些不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安排在康复室,而拒绝接收医学康复专业和体育保健专业的毕业生,导致体育保健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就业的方向,从而被迫转入其他行业,从事非本专业工作,严重影响了学生选择体育保健专业的热情。专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民众认识的不足和医疗卫生体制的客观原因,导致体育保健专业学生就业困难,制约了体育保健专业的发展。
3.体育保健专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3.1明确体育保健专业定位
在专业内容中,体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个包含三个方面:康复保健、休闲保健和健身指导。而就当前客观情况来看,康复保健无疑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卫生部门不认可该专业,学生无法取得相关资格证书,也就无法从事该专业工作,因此,我国卫生部门应认识到专业方向发展上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适当放开本专业学生考取资格证书的限制,使该方向的学生不再面临“无证上岗”的尴尬局面。同时,随着我国全民健身意识的普及,社会对休闲保健赫尔健身指导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因此,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突出这两个方面的人才培养,使学生对本专业就业方向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从事休闲保健和健康指导工作的信心,为全民健身事业作出贡献。
3.2加强职业资格培训与指导
体育保健专业课程内容涉及体育健身类、体育生物类、医学类、体育保健和体育保健相关应用类等课程,这些课程构建了体育保健教学体系和整体框架,涵盖了体育保健专业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讲授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外,还应该加强与职业指导教师加强联系,共同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与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保健推拿师、营养师等职业资格技能培训工作,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业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构建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长远规划的培养。
4.体育保健专业发展前景
4.1体育保健专业发展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民众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体育锻炼和保健康复的需求不断提高。同时,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并从顶层设计层面提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由此可见,健康是未来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面,体育保健必然成为人们的必然需求,也必然寻求更为专业的体育保健指导与服务,从而进行更为科学的体育锻炼,因此,体育保健专业人才面临个人发展的良好机遇。
4.2体育保健专业发展前景
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以足球、篮球和乒乓球为例,不仅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部分项目在国际上保持着优异的成绩,是我国综合实力不断上升的具体体现。在现代体育运动锻炼中,虽然体育锻炼方法越来越科学,但随着运动难度和强度不断加大,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巨大的压力,在运动过程中,身体损伤是竞技体育中的必然现象,成为制约竞技体育运动员进一步提高成绩的重要因素,因此,体育保健在竞技体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数省份为竞技体育运动员体育康复中心,为竞技体育运动员进行伤病康复和体育恢复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保障了竞技运动员训练质量和身体健康水平,保证了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成绩。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的提出,可以预期在较长的时间内,体育保健将成为热门行业,尤其是在当前膳食营养指导、养生康复和体育康复指导等方面的从业人员非常上,人才缺口非常大,与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保健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制约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因此,在人才市场中将出现体育保健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
5.结语
体育保健专业是依据我国国家战略要求的专业,也是新时期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的实际背景下培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高校一方面应加强宣传普及,提高民众对体育保健专业的认识,另一方面,应结合职业培训和指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充分挖掘体育保健专业就业优势,结合市场实际需求和发展前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保健人才队伍,促进我国体育保健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瑞.江苏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2.
[2]王广兰,柳华,王勇,王梅,陈建.体育保健学实践教学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0):93-96.
[3]刘海平,滕青.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4):99-101.
[4]许洪文.影响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原因及其对策[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01):51-52.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