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科目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对语文本身的人文精神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给予关注,改变以往填鸭式的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良好性格的培养,促进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统一,以期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元素
其实,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那些文章的作者通过对生动地艺术形象的塑造,达到感染人,净化人类精神世界的目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把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充分地挖掘出来,引发学生对人生社会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他们人文素养以及优秀的个性品格。
(一)通过设置问题、课堂讨论等形式来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中的课文,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的形式来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教师讲到《多一些宽容》这一篇课文时,通过设置问题什么是宽容?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积极引导学生应在生活中对待别人时应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计较,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他们合作能力的提升。
(二)在日常的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强化。
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强化,因为,我国很多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都有助于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初中的语文教材里,有很多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师应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帮助他们去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二、以情感来塑造学生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教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教材中那些有着丰富的个人情感以及主观的情绪的教学内容,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解读,就会对这些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以情感来塑造学生,不断的影响和感化学生。众所周知,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身心特点,因此,教师应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强化学生的阅读训练,让学生能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更深刻的体悟,从而对学生能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三、运用情境教学法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创建相应的教学情境,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能够快速地融入到教学中去,从而加深他们对作品的体验,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进行良好的熏陶。比如,教师在讲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先播放《父亲》这首歌,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作为父亲的不易,同时,还使得这篇课文的内容得到深化,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伟大,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教师也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化,将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进行充分地挖掘,比如,讲到《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时,教师可以把教材内容和历史知识进行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了解关于周瑜的故事,并让他们在课堂上讲述,这样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
四、使学习和生活进行紧密地相连
作品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可以说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是作家对生活感悟的直接体现。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作品,让学生对作者的感情进行更深刻的体悟,从而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
(一)让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相连。
可以说,社会生活是一部鲜活的学习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良好平台。学生的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是学生语言积累,运用和提升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帮助他们形成对生活的独到见解,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并对教材进行深入地解读,使学生的生活体验能够和文中情感体验相融合,从而使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促进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注重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正所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师应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创新工作理念,迎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为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良好地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地尊重和理解,并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发利用新的学习资源,对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创新,转变教育理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快速的发展。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