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味文本词句,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
语文教学最适宜开展情感教育,语文课本承载着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伟大的作家及他们的经典作品提供给了学生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也涉及很多的人文知识。学生喜欢的文章往往包含很多可以触及心灵的因素,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感染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陶冶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我们应当关注其情感体验,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鼓励他们积极进取,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可与文本人物产生感情共鸣,心灵受到陶冶,并能使学生把自己生活、经历、感受融入作品。同时,教师要营造情感氛围,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感世界,进一步理解课文,升华思想感情。
二、置身真实情境,达到情感共鸣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通过对事物形象的直觉感知,产生美感。而感官使美的形象更加明确具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得到精神愉悦,产生显著的审美效果。创设审美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激发了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意境,以情动情,通过表情范读、配乐朗诵等多种手段,提升语文教学美的境界。信息技术引入语文阅读教学,改变了语文阅读教学单调呆板现象。信息技术蕴含超大信息量,使得阅读方式也由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的声音和图画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如古诗《钱塘湖春行》的教学,教师在字面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欣赏古筝音乐伴奏下的朗读,再为学生播放春意盎然的画面,展示绿草如茵,莺歌燕舞,碧波荡漾的画面,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例如,《木兰诗》的教学,教师可播放影视剧《花木兰》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思考花木兰代父从军的目的,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阅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语文教学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形象地感受作家的情感,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体验悲欢离合,提高思想境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文学作品集中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意识,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饱含深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文章情感的感召,净化和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课外活动实现情感延伸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比赛,既能拓展语文阅读面,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又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集体协作的情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对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如教师可以开展诗歌朗诵讲演比赛,成语、古诗、文学知识竞赛,开讨论会、收集简报、做手抄报等活动。古诗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能掌握古诗知识和成语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了爱国情感。课外阅读辅导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这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手段,把握时机,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健康品格。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