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论文
+

关于初中体育创新教育的论文

2019-03-23    作者:    来源:

  一、体育创新教育的内涵

  1.重视体育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参与性

  体育创新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时候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获得知识和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发展。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去,自己去实践、去参与。

  2.尝试新的教育方法

  创新就是实现未知的领域,对教学来说,就是教师把自己教学的新观念、新思想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这是一个尝试的过程。在尝试新的教育方法的过程中时,教师要时刻关注教育的效果,及时发现问题,改正和更新自己的教育方式。

  3.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应试教育功利性强,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体育教育的创新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原来学生的被动学习到现在的主动学习

  二、初中体育教育的现状

  初中的体育教育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但是,体育教育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在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体育课程相对于文化课程来说就显得微不足道,在有些学校,甚至还会出现体育课被文化课取而代之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实现开设体育课的根本意义,要实现体育课程中的创新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同时,初中有很多女生根本不喜欢上体育课,认为体育课就是劳作课,对体育课的偏见导致她们对体育课没有兴趣。再加上现在的体育课缺乏科学系统,据了解,我国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很难得到真正的体育锻炼,在体育课做完热身活动后就是随意的玩耍,教师并没有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锻炼。另外,很多中国家庭的家长对学生上体育课的态度也不是很好,在以成绩论英雄的今天,文化课才是家长关注的中心,学生怎么上体育课家长根本就不关心。体育课的现状令人担忧,要想改变当前体育教学的现状,就要从根本上进行体育教学的创新教育,改变大家对体育课的观念,加强体育教育的创新,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进而真正地发挥体育课的目的和作用,增强学生体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策略

  (一)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发展的前提,是进步的动力。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先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就必须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尝试不同教学方法的精神。在教学中利用教学规律,主动改正在教学中发现的错误,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总结,以此作为创新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师还要勇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敢于将自己好的方法运用到教学中,依据学生的特点和现状,研究适合于当前体育现状的教学方法。善于在教学中进行总结,将适合的、可行的教育方法进行推广。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传统的体育课就是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建立新型的体育课上课方式,教师应该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让他们大胆地想象和创造,让他们通过体育课来锻炼自己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挖掘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他们的创造活动给予高度的肯定,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活动。体育教育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所以要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自己的需求。学校也可以举办多种有关体育的创新竞赛,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兴趣,也可以增加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新课程下的教学改革不仅要从教学方法上改革,还要从课堂氛围上进行改变。教师要积极地给学生提问,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这种积极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三)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有着明显的好胜心理,教师应该把握这一点,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方面产生兴趣。

  (四)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创造空间

  创造是个艰难的过程,学生只有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参与到创造过程中去,他们才能更好地享受创造成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所在,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选择或者创造进行体育活动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些有趣的竞赛或者游戏,让他们自己参与。

  四、结束语

  体育教育以它独特的课堂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观察、实践、操作的机会,它具有其他学科没有的优势。教育者应该把握这种优势,将创新教育与体育教育结合,给学生提供长远发展的机会。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73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