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课程高中教学形式主义的表征是:教学时间的形式主义 教学过程的形式主义 教学方法的形式主义。原因主要是:认知不足 认同障碍 教学时间、精力不够 当前高考依然制约。突破的对策是:提高认知 增强认同 给高中教师充足的教学时间 深化高考的改革。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中教学; 形式主义; 表征; 原因; 突破;
高中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 全国范围内很多地区都在积极倡导新课改 并极力推广新教学模式。有不少优秀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比较到位 采取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科的教学规律 学生的能力、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新课程高中教学的形式主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新课程高中教学的形式主义主要是指表面上在进行新课程高中教学而实际上还是用传统方式教学 或片面地注重新课程高中教学的形式而不管其实质的方式 主要特征是脱离新课程高中教学的核心思想 没有抓住新课程高中教学的本质。因此 揭示新课程高中教学的形式主义问题的表征、分析问题原因、提出问题的对策 不仅有助于深化理解新课程高中教学思想本身 更有助于改进我国高中教学实践。
一、新课程高中教学形式主义的表征
(一) 教学时间的形式主义
教学时间的形式主义主要是指很多高中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用新课程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时间少 他们大多数时间仍旧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没有把新课程教学理念落到实处。这样的新课程高中教学徒有形式 实际意义不大 其实质是“反新课程教学”。如 虽然看起来有不少高中教师采取新课程模式进行教学 但多数高中教师并没有把新课程高中教学模式作为常态教学行为 只是在观摩课、赛课等公开课时采用 或者在应付检查时采用。一旦这些公开课或检查过后 他们又会回到以前传统的上课形式。通过对不少高中教师的访谈 了解到:“很早以前谈素质教育 包括高中新课程改革也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了 但你只要到高中学校看看就会发现 高中进行素质教育或实际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情况还是很少的 基本还是沿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居多 都是从早到晚拼命上课、补课。”
(二) 教学过程的形式主义
教学过程形式主义的典型表现是教学程序及分配时间的机械性。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 许多教师采用刻板的程序及时间控制。如在发言时 教师要求学生“让每人轮流讲话”“每人发言不超过一分钟” 不顾讲话内容;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 教师“给大家5分钟时间进行探究 然后进行汇报交流” 不管探究实际进程如何;更有甚者 有学校[1]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固定教学模式 对整个课堂流程及时间都有明确分配: (1) 预习交流 (1~2分钟) ; (2) 确立目标 (1分钟) ; (3) 分组合作 (6~8分钟) ; (4) 展示提升 (20分钟) ; (5) 穿插巩固 (3分钟) ; (6) 达标测评 (5分钟) 。而实质上 我们对某一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不能以固定时间来机械切分 因为这样可能会打断我们的探究过程。这种机械的教学流程划分与时间分配没有根据学生真正的学习需要出发 而只是基于教师的预设与教学程序完整性考虑 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随意性与肤浅性。
(三) 教学方法的形式主义
在教学中有些高中教师刻板地照搬某种方法 不顾对象、内容和情境。比如:教师在教学中每当讲授到某一环节就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 要求学生转身 面对面交流 或者同桌交流 或者学生合作完成小黑板上的题目等。还有的教师每次上课都必须配备插图、音频视频资源 每次朗读都要配乐。这些做法几乎僵化成固定的模式。有些教师教学时过于追求“花哨” 精美图片、流行歌曲乃至蕴含很强情感张力的影视片段统统搬上课堂。他们都把场面热闹 花样繁多看作是新课改课堂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中衍生了不少表面花哨而热闹的流于形式的课堂教学 还有不少教师把课堂教学变成图片展览课或音乐欣赏课。这样的课堂教学只是形式比较时髦而已 与新课标形似神不似。
二、新课程高中教学形式主义的原因
(一) 认知不足
本文的“认知不足”是指有些教师对高中新课程理论认知和理解的太少 没有完全领会高中新课程理论的真正内涵。部分高中教师连新课程改革到底要改革“什么”都没有真正弄清楚 只学到了一些口号 导致他们对新课改的理解陷入了种种误区。更有甚者 有的高中教师没有进行真正认知 他们根本不知道新课程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思想。
教师新课程教学行为的形成与其自身对新课程教学理论的认知有很大的关系 即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其理论 进而转化为教师实际的新课程教学行为。高中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认知不足致使他们无法形成自己正确的新课程教学行为 出现教学形式主义现象。因此 教师自身的认知不足是导致新课程高中教学形式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认同障碍
认同 (identity) 是指认识到同一性 是行为主体对某一事物的认可与赞同。[2]据此 认同障碍是指认识到同一性时遇到了障碍 也就是说 行为主体对某一事物不认可与不赞同。这里的“认同障碍” 它是一种与新课程高中教学认同不符或相反的心理反映 即高中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与所推进的新课程高中教学的同一性 它意味着高中教师对新课程高中教学的不认可与不赞同 它是高中教师对新课程高中教学所持的一种消极的主观评价和行为意向。
高中教师认同障碍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漠然避离。这里的“漠然避离”是指高中教师对所推进的新课程高中教学冷漠淡然、无动于衷、不关心 游离于所推进的新课程高中教学之外 显现出与所推进的新课程高中教学无关的意向与行为。尽管它不像心理拒斥对所推进的新课程高中教学表现出的逆反态度那样强烈 但它在本质上仍然是高中教师内心深处所暗含的拒避推进新课程高中教学的心理现象。
(三) 当前高考依然制约
新课程改革十余年来 考试竞争不但没有减弱 反而愈演愈烈。高考指挥棒对高中课堂教学产生决定性影响。“上学就是为了考上大学 考上大学的最终一步就是看高考成绩。”这已经成为高中教师、学生、家长、领导的共识。于是高考分数几乎决定一切。高考是悬在高中教师、领导及家长头上的利剑 他们都不敢对高考放松警惕 谁高考没考好 谁就是失败者。这样的教育目标也必然导致教学过程应试化。
当前高考和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一致性不高 高考未充分体现出新课程教学理念 依然制约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深入实施。尽管当前高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但仍然没有充分、紧密、具体体现。这一点已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共识 如有的研究者指出:“当前 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评价理念尚未在考试层面得到较好的体现 考试和教学之间的关系也不尽如人意。”[3]
因此 一方面 高中教师宁可用传统经验教学 也不愿尝试新课程教学理念。毕竟高中阶段教学时间、精力有限 高中教师万一用新理念教学致使高考没考好 则意味着一切失败;高中教师用他们传统的方式教学 不用再费时间、精力重新学习 这也是他们熟炼的、成型的方法 虽没有多大进步 但至少考试成绩平稳 不会出现大的滑坡。另一方面 高中教师为了使教学过程与高考相一致 就必须围绕高考“考什么”进行教学 他们还是把主要时间、精力用于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 而不关注学生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个性等方面。
三、新课程高中教学形式主义的突破
(一) 提高认知
提高教师对高中新课程教学理论的认知。教师只有对所推进的高中新课程教学理论的内容和精神实质有了正确的认知 才能准确地理解新课程高中教学理论的意图 进而形成正确的态度并转化成行为 从而真正避免教学形式主义现象的发生。可见 要消解新课程高中教学形式主义的问题 就必须提高教师新课程高中教学理论的认知水平 教师只有通过对理论的深入、系统学习 才能真正地了解其含义与特点 知晓其功能与价值 领会其精神实质 掌握其研制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教师只有对上述各个方面有全面、准确的认识 才能使这种认知正确转化并形成自己的新课程高中教学行为 从而尽量避免教学形式主义问题的出现。
(二) 增强认同
“增强认同”是增强高中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论的认同 并使他们在实践中真正进行新课程教学。而增强高中教师的新课程教学理论认同 至少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 研究者提高新课程教学理论的质量。一项理论的质量有多高直接决定了人们对它的认同程度的大小。只有新课程教学理论质量非常高时 高中教师才能对它产生认同 如果没有质量或价值 他们就不会在内心形成认可与赞同 反而会形成认同障碍。另一方面 高中教师明确新课程教学理论价值的深远性与多元性。深远性是指新课程教学所发挥的作用与价值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体现 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多元性是指新课程教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不只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而且也是为了实现高中教师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优化发展。高中教师只有对上述两方面有了全面、准确的认识 才能增强他们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认同 从而可能践行新课程教学理念。
(三) 给高中教师充足的教学时间与精力
时间与精力是人自由的基本前提。高中教师只有在时间、精力充足的情况下 才能进行自由思考、自我创造 他们才可能专心投入到教学与研究中 提高教学效率;如果高中教师被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捆绑而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 他们既没有身体的自由 也没有心灵的自由 也就无法深入进行有效教学与研究。因此 应该把高中教师从一些繁重的、机械的、无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扎扎实实按照新课程教学理念上好每一节课。
首先 不靠“加班加点”进行补充性教学 要进行有效教学 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日常教学中不要搞题海战术等大量训练方式的应试教育。高中教师要转变观念 相信只要真正按照新课程教学理念开展教学 高考成绩一定不会差。其次 切实减少太多形式主义的工作。领导要减少形式主义的检查 让高中教师把时间、精力重点放在上好每一节课上。再次 有些条件合适的高中可试行“不坐班制”。据了解 我国已经有些高中不要求高中教师坐班 周末不要求加班 但教学质量等各方面依旧很好。因此 这些无不说明 不靠拼时间、拼精力 教学成绩仍然会好 只要方法科学 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深化高考的改革
打破传统“课程―教学―评价”的线形回路和单向控制 使课程、教学与评价成为“三位一体”。高考一定要基于新课程教学理论进行 否则高中教师都没有了依据与方向。只有高考按照新课程教学理论进行命题时 高中教师才会学习并实施新课程教学理论。因此 高考要充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高考的改革可从宏观的制度改革、中观的“测试框架”构建及微观的试题优化三个层面努力。
首先 宏观的制度改革。近几年国家出台的几个重要文件中已经做出了指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3) 中指出:“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4]《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 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 使其有效配合 相互促进。”[5]
其次 中观的“测试框架”构建。从课程目标、评价理念到考试命题之间需要一个有效的引导和过渡 本文将其定位为中观层面的“测试框架”。我们同样必须重视这个关键环节。以语文学科为例 我们应尽量构建既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又符合测量与评价规范的语文“测试框架” 以完善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理论体系 提高测试工具开发的科学性 加深对语文学习基本问题和基本规律的认识 推动评价和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我国的测试框架的定位和相关研究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①语文测试框架的基本定位:全新的测验文件;②语文测试框架体系的横向建构:健全对测量对象的认识;③语文测试框架体系的纵向建构:推动理念到命题实践的转化。[3]
再次 微观的试题优化。这主要涉及到高中生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一方面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精神 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于测试之中;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应依据高中核心素养和高中学业质量标准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业水平。另一方面 高考试题的命制必须充分考虑各学科课程的特点;试题须确保应有的覆盖面 但也要防止过度琐碎 有时多个测试目标可以纳入一个试题综合考察 不必拘泥于一道试题对应一个考察点等微观上的考虑。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y6ZT9LSNv Nx GJ8If Jw8x5m6Qj M2axv Eh Rf6Gs BBt Z7p DOd N6do7k Rzdv Vf7BXDG7oq DAj-J5f V3i Yrr NT8i G_
[2]丁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121.
[3][6]叶丽新.测试框架:语文考试改革的重要着眼点[J].中国教育学刊 2014 (4) .
[4]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15/c_118164235.htm
[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4/167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