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着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搏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前言】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第二首诗抒发除夜感慨,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写出被迫离开朝廷南来已整整三年,怕终身奔走于道途,而不能践偿其政治抱负。诗中又结合节令风俗表示了想要退隐的意愿。“烟花”二句,以自然界万物复苏的繁丽景象,反衬自己的衰病老迈。篇末虽作宽慰之辞,主旋律仍是自伤老大。两首诗辞情清苦,真挚动人。
【注释】
⑻“南来”句: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冬到杭州通判任,至作此诗,已度过三个除夕。岁云徂(cú),谓年岁辞去。徂,往。
⑼历日:这里指日历。
⑽桃符: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故俗于农历元旦,用桃木板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五代后蜀始于桃符板上书写联语,其后改书于纸。
⑾烟花:泛指春景。青春:春季。《楚辞・大招》“青春受谢”,注:“东方春位,其色青也。”
⑿博:赢得。长健:身体健康。
⒀“不辞”句:古俗,正月初一家人先幼后长依次饮屠苏酒,见《荆楚岁时记》。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二“岁旦饮酒”条云:“今人无日饮屠酥酒,自小者起,相传已久,然固有来处。后汉李膺、杜密以党人同系狱,值元日,于狱中饮酒,曰:‘正旦从小起。’《时镜新书》晋董勋云:‘正旦饮酒先从小者,何也?勋曰,俗以小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屠苏,酒名,也作“酴酥”、“屠酥”。
【翻译】
来到江南见旧岁三度辞去,真怕终身要奔走在道路。年纪老大怕看新的日历,辞官归乡准备学写旧的桃符。自然景物已表露春天的意味,我这病客的胡须偏被霜雪找寻。纵使穷愁潦倒但愿赢得此身长健,不怕轮到我最后一个把屠苏酒饮。
【赏析】
第二首主要写政治上的失意。首句“南来三见岁云徂”,三年之中,诗人虽然不断上陈己见,无奈与当权者多有不合,终不能回朝。诗人由此感叹恐怕自己一生都要在谪居在外,奔走宦途了。第三句写是年老心境:人老了,就不想看新的年历,怕勾起对年华流逝的伤感。第四句中诗人自比“旧桃符”。桃符是民间新年时悬于门户、用以辟邪的桃木,上面刻有传说能食鬼怪的神荼、郁垒二神的形象,一般是一年一换。“拟学旧桃符”暗指诗人要抛却不如意的仕途。这当然是一时之意。五六两句写自己的老态。而诗人以“老”、“病客”自称,实际上是就心境而言的,因为在年龄上他当时才38岁。末尾两句是全篇之眼。诗人一扫前面的郁闷,表示要用“穷”和“愁”换取长久的健康,要屠苏酒来迎新年。正月初一饮屠苏酒是一种习俗,饮用的顺序是自少至老。诗人说“不辞最后饮”,表明他不以岁月流逝为意,以豁达乐观待之。以此观照开篇,更见苏轼豪放旷达的情怀。
这两首诗是羁愁之文,构思精巧,落墨不俗,收束更是出人意表。诗人用笔老成,写景抒情,形象深致,曲折顿挫。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