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 史书古籍
+

秋下荆门翻译赏析

2019-05-17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秋下荆门》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园饺胴咧小

  【前言】

  《秋下荆门》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写于李白第一次出蜀远游时。诗中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秋日出游的愉悦心情,也表达了作者意欲饱览祖国山河而不惜远走他乡的豪情与心志。全诗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风格雍容典雅又不失豪放飘逸,妙用典故而不着痕迹,达到了推陈出新、活泼自然的境界。

  【注释】

  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空:指树枝叶落已尽。

  ⑶布帆无恙:运用《晋书・顾恺之传》的典故: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此处表示旅途平安。

  ⑷鲈鱼涸擞谩妒浪敌掠铩な都返牡涔剩何鹘馊苏藕苍诼逖糇龉偈保锓缙穑氲郊蚁巛圆恕Ⅵ杂泖拿牢叮齑枪倩叵纭

  ⑸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

  【翻译】

  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这次远离家乡,不是为了鲈鱼蛭蚁蛲瓮婷剑畔肴ヘ咧小

  【鉴赏】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水。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月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诗中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热情。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然而诗人到来时,却是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顾恺之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前人有诗:“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及而来的。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担骸叭松蟮檬手径文茴炕率Ю铮砸艉酰 庇谑腔氐搅斯氏纭@畎状诵姓登锾欤质窍蜃懦そ掠问恍校獗闶顾氲秸藕驳墓适拢还鳌按诵胁晃杂泖保诵心康挠胝藕膊煌约菏窃独爰蚁纭U庋吹槐剩坏故涞闷鸱矗壹焙粝挛摹白园饺胴咧小薄X咧校裾憬苄耍衬诙嗝郊阉>渲小白浴弊郑肷弦痪渲小安晃毕嗪粲Γ骄浣粝嗔幔銮苛烁星樯省

  古人曾说过:“诗人之言,不足为实也。”那意思大概就是说诗具有凝炼、概括、夸张、含蓄等特色,诗中语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讲“实”、讲死,所以说写诗的人也应该“不以辞害意”。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如果只理解为诗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吴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赏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实”了。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读者要知道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还得回到诗的第三句。从张翰所说的话来看,张翰是把“名爵”与“鲈鱼倍粤⑵鹄矗牌耙桓觯『笠桓觯欢畎锥院笳叩奶群苊骼省按诵胁晃杂泖薄V劣诙郧罢撸嗣挥忻魉怠?墒牵扒锵戮C拧币院蟮乃裕校桶颜飧鑫侍馑档煤芮宄恕5谝唬按诵小辈⒚挥小叭胴咧小保侵苡卧诮阂淮罢一幔郧笫私坏诙姑靼椎厣疲骸按笳煞虮赜兴姆街荆苏探Hス乔自队巍!保ā渡习仓菖岢な肥椤罚┧瓜G蟆胺芷渲悄埽肝ㄥ觯瑰厩蠖ǎO厍逡弧保ā洞偕酱鹈仙俑莆氖椤罚U庵纸üα⒁档暮暝福檬赖木瘢驼藕驳奶惹∏∠喾础K允舜耸倍浴懊簟焙汀蚌杂泖倍际且环凑藕驳囊馑迹徊还谑兴狄话肓粢话氚樟恕5比唬庖彩恰笆手尽保谴乔自队巍⒔üα⒁档摹爸尽薄

  诗的第四句说,饱览绍兴的名山佳水,也是诗人所向往的。这种兴趣,早在他出蜀之前就已经表露出来了,不过联系上一句来看,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了。自视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过当时一般文人所走的科举道路去获取功名的,而是要选择另一条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径,那便是游历,任侠,隐居名山,求仙学道,结交名流,树立声誉,以期达到目标。所以这里的“自爱名山入剡中”,无非是在标榜诗人自己那种高人雅士的格调,无非是那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概括。这种乐观浪漫、豪爽开朗、昂扬奋发的精神,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个性,以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色。全诗虽四句,但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集中地抒发了诗人年轻时“仗剑去国”的热情,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四句诗中连用了两个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迹,或反用而有新意,使读者读来没有凝滞堆砌之感,达到了推陈出新、语如己出、活泼自然的境界。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90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