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 史书古籍
+

菩萨蛮・虫声泣露惊秋枕翻译赏析

2019-05-15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菩萨蛮・虫声泣露惊秋枕》作者为宋朝诗人秦观。其古诗全文如下:

  虫声泣露惊秋枕。罗帏泪湿鸳鸯锦。独卧玉肌凉。残更与恨长。

  阴风翻翠幔。雨涩灯花暗。毕竟不成眠。鸦啼金井寒。

  【前言】

  《菩萨蛮・虫声泣露惊秋枕》是北宋词人秦观所做的一首词。这首词也是代怨妇抒写心中的愁闷,夜深天寒,孤灯一盏,惟其恨长,是以眠为不成。属于早期作品。此词写秋夜闺怨,通过景物描写和气氛渲染,写出了这位闺人的愁苦和幽怨情怀。此词在用词上特别讲究,如写环境和心情,用了诸如“泣露”、“泪湿”、“独”、“凉”、“残更”、“恨长”、“阴风”、“雨涩”、“灯花暗”、“鸦啼”、“金井寒”这些字眼;而为了点明闺人的身份,则用了诸如“罗佛”、增鹰锦”,“玉肌”、“翠幔”、“金井”这些字眼。这些经过精心选择、搭配的字眼,增强了全词的形象性和艺术力量。

  【注释】

  ①惊秋:惊觉秋天来领。

  ②鸳鸯锦: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花间集》牛峤《菩萨蛮》:“玉棂冰簟鸳鸯锦。”

  ③玉肌:指女性莹洁温润如玉的肌肤。

  ④阴风:冬风,此指寒风、冷风。《纂要》:“冬风曰‘阴风’、‘严风’、‘哀风’。”

  ⑤翠幔:翠绿色的纱帐。

  ⑥雨涩:细雨缠绵不爽,有滞涩之感。

  ⑦“毕竟”句:柳永《忆帝京》词其三:“毕竟不曾眠,一夜长于岁。”

  ⑧金井:施有雕栏的井。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九月》:“鸡人罢唱晓珑璁,鸦啼金井下疏桐。”

  【翻译】

  正梦得好香,却被窗外的唧唧虫声给吵醒了。唉,也难怪,秋深了,夜深了,虫儿们也快乐不了几天了,听它们的叫声,好像在哭泣呢!人呢?人在帐子里也哭了!刚才在梦中还梦到他,醒来一场空。看着被面上绣的鸳鸯那样亲密,怎不令人伤心呢?他不回来,我每夜就独自一人冷落落的,有啥意思!真让人恨哪!残更有多长,恨就有多长!偏偏老天爷又来了一场凄风苦雨,更让人愁上加愁!“灯花暗”,蜡烛亮了一夜,快熬完了,说明一盏孤灯相对,人愁思时间长。就这样,一夜风雨一夜愁,怎么也睡不着。窗外井架上又传来老鸦的哀叫声,真让人心寒呀

  【赏析】

  这首词描写的是闺中孤寂情怀。词一开始即浓墨重彩渲染一种秋夜孤寂的氛围:寒蛩低吟似诉,寒露晶莹如泪珠,已是清冷凄凉之境,紧接着即下一“惊”字,将闺中人那种敏感而脆弱的情丝拨动,继而写她受秋夜清景之惊后的动作神态。罗帏、鸳鸯锦等闺中陈设,为我们展示出这位闺中人物质生活方面的富裕,着以“泪湿”二字,则又与这种富丽的陈设形成对照,衬出其内心的孤独、空虚、失落。接下来两句,将泪湿的原因作了交待:心上人儿离她远去,她只能独守闺房,那罗帏、那绣着象征爱情双栖双宿的鸳鸯锦被里,只有她一个彻夜难眠的苦心人儿。夜冷兼心凉的她,置身于锦被之中,却没有一丝的暖意,反而只觉玉肌生凉。这里,词人不动声色地从环境过渡到了心境,刻画出这位闺中思妇因夜寒生凉到因“独”处而心凉的心理状态。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情,怎么不让她心“惊”,怎能不引起她一腔幽怨!“残更与恨长”一句,语短情长,既写出此女长夜难眠,将那个“惊”字写满写足,同时也把难以名状的“恨”写得十分直观可感,动人心旌。

  下阕写闺房外之夜景。阴风时时袭来,翻动她闺房的翠帏,使她本已冰凉的心情更显凄凉不堪,也因那摇动的翠幔,绘出她心旌摇荡的内心世界,孤灯残照之时,室外雨声又时时袭来。本来,银灯结花,是吉祥喜庆的征兆,但对这位秋夜孤枕中的女子而言,她这种美好的梦幻显然早已破灭,所以她只是觉得那重重的灯花,使灯光更显昏暗而已。词人用“涩”字形容夜雨带来湿润的空气侵染灯花,使之灰暗不明,颇具匠心。从整首词看,无论是闺房里还是闺房外,一切景物皆着有闺中人的感情色彩,是为闺中人所设,随其心境的波动而动。所以,这里的涩,不是指雨,而是女主人公那幽咽难通的思维情结的外化,雨涩灯暗,全是她彼时心境暗淡愁苦的象征。“毕竟”二字,透出怨恨之意,紧扣上阕结尾的“恨”字而发,使词情显得丝丝人扣,针脚细密。收煞一句,又回到“虫声泣露”的环境之中,用室外金井寒来回应开头的“虫声泣露”。李白有《长相思》诗,其中两句云:“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虽说不能说为此句所本,但李诗秦词所描写的环境,所渲染的气氛,却是十分一致的。彼此相参,当更能体会秦观此词所描绘之景象。

  从写作手法上分析,词人先从室外写到室内,在突出刻画独处闺房的女主人的神态心绪之后,又回笔写到室外。以虫声起,以鸦啼结,中间点出“残更”、“不成眠”等语,将一位情丝不断,彻夜难眠的思妇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同时也使得整首词在布局上轻重得宜,且有首尾衔接,词情婉曲连绵不尽之妙。另外,虽然词中有“惊”、“恨”等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但是作者却并没有正面描绘这种惊态、恨意,而是侧锋用笔,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尽情地渲染以达到以景传情的目的。难怪后人看后不得不叹赏其“语少情多”了。

  另外,这首词的上下两阕还可以从另一角度欣赏,即将词的上阕理解成闺中人念远,而把下阕理解成行人忆内的感情。这样理解,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从词的上下两阕所描绘的景象来看,似乎并不完全是一地之景,“虫声泣露”是清夜之景,而下阕所写“阴风”、“雨涩”则又是雨夜之景了。而且如此诠释词情,两相对照,两地相思,显得更加刻骨铭心和耐人寻味。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73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