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观后感
+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后感

2019-03-2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后感 图1

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剧情简介 · · · · · ·

  本片是对皇后乐队、传奇主唱弗雷迪·莫库里以及他们音乐的致敬盛宴,这是一段充满爱、痛苦、接纳和音乐的旅程。 
  弗雷迪·莫库里(拉米·马雷克 饰)曾是希思罗机场的一名普通搬运工,对音乐满腔热血的他,与布莱恩·梅(格威利姆·李 饰)、罗杰·泰勒(本·哈迪 饰)、约 翰·迪肯(约瑟夫·梅泽罗 饰)组成皇后乐队。这个殿堂级乐队的从无到有,从疏离到重聚,从低谷到巅峰,仿佛就是弗雷迪一生的缩影。在最后的日子里,弗雷迪做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决定——在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拯救生命”大型摇滚乐演唱会上,将所有热血付诸于歌声。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后感

Rami Malek该拿个奥斯卡提名了,台风简直神还原。最后Live Aid拍出了那么点伟大的范儿,我特意去油管看了原视频,电影这段还原得原汁原味,高空航拍越过人山人海的观众,然后镜头直接连到主舞台钢琴下对Freddie的特写,这个合成长镜头实在太酷了!万众瞩目,集全宇宙之光于一身的感觉;开头唱到Life had just begun就开始泪崩,结合他之前跟乐队成员说出自己得了艾滋,再看Bohemian Rhapsody的歌词,感觉每一句都是重磅催泪弹,于是才明白为啥这部传记片要用这首歌名当电影名;Live Aid上演出的每分每秒,都是Freddie燃烧生命的表演,这是他传奇人生的伟大谢幕。

跨四个八度音阶的唱将传奇,迷失和寻找自我的璀璨之旅。难得的是没有因为换导演而烂尾,反而颠覆了很多外界对这位双性恋巨星的误解。温暖而澎湃,就像皇后乐队其他成员写给Freddie Mercury的一首爱歌。最后的拯救生命演唱会感动得人灵魂出窍啊,贯穿全片的原声非常过瘾!(IMAX燃燃燃燃燃燃燃燃)

坐在几百个白发的叔叔阿姨中间观影,感觉我们虽隔了二十多年但共享了一段青春

从Freddie第一次在钢琴上轻轻敲出Bohemian Rhapsody的旋律开始,我的泪腺和毛孔便会为每一缕熟悉旋律而收缩。而最后Live Aid如临现场的冲击力,让我意识到此生都没有可能真正看一次Queen的Live ——莫名的痛苦卷着鼓点的狂骚将我击溃在影院最后一排的座椅之上,鼓膜轰鸣。

这不是Queen,电影弱化了Freddie的同志身份,删减提前了他最重要的艾滋经历,他的享乐主义(夜店咖),对性欲的大胆追求以及和Jim在夜店相识的经历也被篡改,无怪乎萨莎·拜伦·科恩拒演。如果不尊重人物的真实经历而只是避重就轻,那和瞎编有什么区别?人物肤浅、只有花边新闻没有人物成长,更没有内心。反感某些乐队成员一心想洗白的功利心,把浪荡全部推给了Freddie,还让他自我救赎(恶不恶心),真是毁了这部电影。

一想到我这一生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亲眼见到Freddie,无法亲身参与Queen的现场演出,无法和上万人一起跺脚一起鼓掌一起大喊,我的眼泪就停不下来。这是我今年最喜欢的电影,没有之一。

一星给伟大的Queen,一星给表演。剧本灾难,极其蜻蜓点水般的流水账剧情,磨平了mercury痛苦而孤独的自我蜕变,也抹去了乐队和个人都遭遇到的现实阻碍,达成的目标没有经历演绎,只有结果呈现;拍得极为俗气,且非常流于表层,其他人几乎是面目模糊的。结尾的live感动也是基于原样复刻,但这样的完全拷贝,对一部电影来说究竟有何意义?

演技、摄影灯光美术是厉害的漂亮的,而剧情倒变得弱,或者说要表达的东西太杂,看到最后本应被人物本身所打动,反而那些精彩的音乐和现场起到了喧宾夺主的效果

听过很多遍Live Aid演唱会的专辑,看到电影最后的高潮直接是复刻了一遍当年演唱会的现场,瞬间就被点燃了。前面的剧情虽然有点流水账,不过最后演唱会上再听Queen的那几首经典歌曲,歌词突然变成了Freddie命运的注解,有一种宿命感,突然有种从未听懂过这些歌的感觉,很感动!对于歌迷来说,花一张电影票钱看一场皇后乐队的演唱会,也值了。拉米·马雷克的表演虽然有些过火,但演唱会上的肢体动作还是模仿的惟妙惟肖,不过更硬的是这部电影里的歌曲都是用的原唱。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330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