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宝宝》这部动画短片由石之予执导,这是一个令人备受启发和教育的故事,一位母亲在孩子都离开家后感到惆怅,突然她包的一个包子活过来了,让她感受到家庭的喜悦,也明白孩子终将长大。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动画短片包宝宝观后感精选6篇。
篇一
作为一名母亲,其实我是理解影片中包妈妈的所为的。一句不落俗套的老话叫“孩子就是父母身上的一块肉”,是,孩子就是我们自己,爱孩子是父母的一种本能,从孩子嗷嗷待哺起,我们就开始在为人父母之路上不断去有所为,需尽父母之责照顾好孩子的起居饮食,需孩子健康快乐成长,需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有乐观的心态积极的生活态度,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巨大的成就美好的人生……从幼儿到长大成人还要时刻保护他,生怕孩子他受伤受骗。《包宝宝》中的妈妈,就是害怕孩子受伤害怕孩子学坏害怕孩子不再需要自己,才有了影片的最后一幕。
很多时候,很多孩子都被教育的乖巧、听话、顺从,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是很多人眼中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也自然感觉圆满。可也不乏一大部分孩子,他们不想过多的被限制在条条框框中,随着见识增长,他们慢慢有自己的思想,希望打破陈规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女儿在对《包宝宝》的观后感就写道:“母爱是伟大的,但如果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自由的权利,那就是错的。”“如果真的爱他/她,那就要放手,让他们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的在天空中飞翔。”
那作为父母,我们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意味着父母就什么都不需要做呢?
不是的,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承担的角色可多了,可以是父母,可以是朋友,还可以是兄弟、姐妹(像我和我女儿,哈哈),而且三岁前基本还是累人的保姆。
而我想表达的是,对父母来说,孩子既是你的,又不是你的。每一段经历对孩子都是一种成长,我们的孩子都需要在经历碰撞的过程中长大和认识世界,这种时候,父母可以做的是,把事情的利弊告诉孩子,让孩子去权衡和选择;父母可以对孩子原则之上的犯错给予机会,帮助孩子尤其在逆境中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在父母的控制中、教条下长大,这对父母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成长。
因此,良好的亲子关系,我觉得沟通非常重要。父母与孩子,相互成为朋友,让孩子选择信任父母,双方有充分沟通作为基础,那么所有关于孩子独自出外、游玩、交友、远足……都不将成为父母的困扰。就如,女儿在作文中写的“想妈妈放手,想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的在天空中飞翔”,那么父母就应该能做到,分析飞翔中可能遇到暴风雨和狩猎者,告诉这只鸟儿在飞翔前要做的准备,以及在飞翔中怎么规避风险,或者遇到风险后如何脱险。做到了在沟通中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并在过程中不断关注,有亲密关系又适当保持距离,孩子永远还是我们的,无需担心孩子的离开。回到影片,包妈妈对包宝宝只有直接粗暴的阻挠,却不见有沟通对话的画面。因此,在缺乏沟通和了解孩子的情况下,包妈妈只有一味的希望占有……
有人说,对孩子真正的教育,是懂得撒开手,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我想补充一句,真正的教育,是要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信任的桥梁,并保持良好的沟通对话,有温度的放手,尽得体的退出。
一个小心愿,希望女儿看到这篇文章,能选择爸爸妈妈当你的可信任朋友哦。
篇二
所谓母子一场,不过是渐行渐远的过程,学会成长,学会做母亲,学会退场,学会祝福自己的孩子。
篇三
我培养孩子的目标,就是让孩子成为他想要的自己,一个与我们不同的单独个体。我希望他与我们保持独立,我要承全并帮助他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一天,当他离开我们的时候,我已经帮助他丰满了羽毛,强大了内心,有了足够在世界中竞争的勇气和能力,对困难和措折无所畏惧,而不是成为我的翻版和延伸。
篇四
对孩子来说,小的时候,需要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他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自己的独立世界,父母的责任就是帮助他实现展翅高飞,渐行渐远,而是时刻掌控在手中,我们孩子需要的不是圈养,而是教养,但手中的线不能断。
篇五
如果说爱是一棵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内心的清泉;如果说爱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必是出自心中升起的太阳。父母给了我们无私的爱,却有时因方式不当伤害了我们,时隔多年,儿女也需要一定的空间,而父母也应当受到发自内心的感谢!我要谢谢我智慧的妈妈和爸爸,谢谢你们!
篇六
华裔导演石之予拍的中国风7分钟动画短片《包宝宝》获得了91届奥斯卡最佳短篇动画奖。
每个人年龄不一样,经历不一样,观后的感受也不一样。
有的人认为《包宝宝》里的妈妈以爱的名义过分的干涉孩子的成长。
有的人认为《包宝宝》讲述了母爱的伟大。
有的人甚至认为《包宝宝》里丈夫在婚姻与育儿中做得不够。
还有的认为《包宝宝》里的包宝宝太叛逆。
而我作为一个四岁半孩子妈妈,《包宝宝》正是每个妈妈对孩子爱的阶段。
四岁半的初宝观后感则是毫无征兆的哭了。
她用手紧紧的搂着我的脖子不断掉着金豆,甚至哭出了鼻涕哭腔浓浓的说:“妈妈,我永不远不会离开你的”。
看吧,不同年龄所在意的点不一样。
《包宝宝》里一开始是妈妈的孤寂。
孩子长大离家,丈夫变成了无话可说的吃客,妈妈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包宝宝的出现再现了一个母亲一半人生的场影。
01
最珍贵难忘的亲子时光阶段
《包宝宝》中妈妈在得到包宝宝时是那样的喜悦,她倍加小心的照顾着包宝宝,生怕包宝宝饿瘪了,生怕包宝宝有一点点不舒服,生怕包宝宝不能健康快乐成长。
这不就是现实生活中每个妈妈的缩影吗?
自从有了初宝后,我是喜悦的,没下手术台看到小小的她时心情的激荡无以言表。
其实初宝之于新生儿不算小,毕竟有七斤多,可是那时看她的小手指也就跟个棉棒似的,真的有些不敢碰。
倍加小心,全心全意的照顾着她想让她快快长大。
只是我不是个合格的妈妈,没有充足的母乳,饿得初宝哇哇直哭,我就跟着哭。
催乳师,各种汤水,各种偏方都尝试了,依旧没有起色。
最终,只能母乳、奶粉混合喂养,坚持喂到十四个月觉得实在没什么了就给断奶了。
到现在,初宝一感冒我就会自责,感到无比亏欠。
看着她一点点长大,从只能躺着任你摆弄,到伸手想抱抱,头能立起再到翻身,一逗就笑,然后不禁意间看着床上坐着小娃娃,生命的奇妙就在你眼前呈现会让你谓之惊叹。
长牙了,能爬了,开始牙牙学语,能扶着东西站了,能架着走了,开始推开你的手自已摇摇晃晃的前行。
开始叫爸爸,妈妈了。
初宝和大多数孩子一样,也是先会叫爸爸。
能说一句完整的话了。
初宝第一句完整的话是:“爷爷奶奶打麻将”。
孩子开始有了喜怒哀乐,幸运的是,初宝三岁之前就是爱笑,笑点奇低,你的语调微调都能让她“咯咯咯”的乐上好一会儿。
这个阶段真的太珍贵难忘了。
如果有了孩子,请一定珍惜三岁之前的这段时光。
真的,绝对的肺腑之言。
02
妈妈和孩子成长矛盾磨合阶段
《包宝宝》中,当孩子大了,有自已的想法时,他不再满足于生活中只有妈妈,他开始尝试着他想尝试的,可是妈妈很担忧,怕比他大的孩子会欺负他,怕他会受伤。
为什么我之前会和你说一定要你珍惜三岁前的亲子时光,因为到了这一阶段的孩子有了新的变化。
孩子好奇心和情绪如量血压时的高低压线。
上起下伏,让你倍感无奈与焦虑。
初宝这个阶段不仅是笑点低,哭点一样低。
一言不合就咧嘴哇哇。
而且有了自已的主意。
三岁前,你让她东,她必东,你让她西,她必西。
可是三岁以后,你让她东,她西,你让她西,她可能干脆就不听你的向南了。
顶嘴也在这时开始了。
你说:“看小电脑时间长伤眼睛”。
她说:“那你也别看手机”。
你说:“吃凉的不好”。
她说:“我就喜欢凉的”。
明明她做错了,你说她,她反过来边哭边跟你理论:“妈妈,你这么做是不对的,你不该这么对孩子”。
当然,毕竟是自已的孩子,还是很可爱的。
她会搂着你的脖子说:“妈妈,我爱你,我永远永远不会离开你的”。
她会拉着我们的手自言自语:“我们是幸福的一家”。
可爱时忍不住对她亲了又亲,抱了又抱。
可气时恨不得有个魔法把她变成三岁前。
随着孩子成长的磨合阶段每个家庭都存在,只是作为父母,我们只能不断的学习调整,毕竟孩子在成长,社会在变革。
03
两个成熟独立个体的激化阶段
《包宝宝》中,包宝宝一天天大了,有了自已的小天地,他开始把妈妈屏蔽在自已的小世界之外,而妈妈失控的焦灼与失落的愤慨都在包宝宝决定离开家那一刻激化了,妈妈气愤的一口吞下了包宝宝却又后悔的瘫坐地上流泪。
初宝没有到这个阶段,所以我没有更深刻的感受。
可是作为子女,我能从我走过的路和我父母身上得到一些内容。
记得少年时有了虚荣心和攀比心的我竟然对父母说:“你们看人家多好,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买什么”?
我妈愧疚没有言语,流着眼泪。
我爸严肃的对我说:“我觉得我们对得起你,毕竟我们白手起家把你们养大,供你们上学,至少没让你缺吃少穿。”
记得高二了,我还为了看偶像剧半夜爬起来看。
我爸气得对我说:“你要是学习有这个劲头就好了,你知不知道,电视剧是假的,不好好学习,生活艰难才是真的”。
记得外出求学时,我妈一直站在站台外望着火车上的我流眼泪,到现在我依旧记得站在铁栅门外的母亲的样子。
记得我在大学时和老公认识并谈恋爱,大二时把人带回了家,我爸脸都青了,气得一夜间嘴角起了个大泡。
记得姐姐结婚时,办回门时妈妈一直流着眼泪,爸爸一言不发。
记得我结婚时,我爸红了的眼框和没喝多少酒却醉得一塌糊涂。
我知道,我和我的父母走过了这个激化阶段,尽管当时的我觉得委屈,愤怒,或是不解,可是越长大越明白,这些经历都是必不可少的阶段。
我希望在初宝这个阶段时,我能更好的走过这个阶段,可能也会感到愤怒,失落,或是悲伤,可是这是必经这路不是吗?
04
妈妈的退场与孩子的懂得和解阶段
《包宝宝》中妈妈从吃掉包宝宝痛苦不堪的梦中惊醒,她松了口气后躺在床上默默流泪。当听到离家的包宝宝回来后,她也是有气的不想理包宝宝,可是包宝宝只是放了一盒点心叹气要离开时,她就急忙小心的拉住了他,然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包包子的完美结局。
这也是个阶段,妈妈的退场需要时间,孩子的懂得也需要时间,最终是母子的和解。
我依旧没更好的感同深受。
可是我隐隐的感觉到这个阶段妈妈浓浓的悲伤。
我竟然现在就害怕这个阶段的到来,毕竟那终来的和解是要妈妈经过怎样极致的痛换来的。
那个曾依在身边说着永远不离开你的孩子最终还是轻易的离开了你。
那个为她日日精心准备的饭菜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也许面对的是你热情满满的坐好了饭菜,饭菜热了几遍也等不到那个离家的孩子。
那个曾手拉手的岁月,那双小手长大了,可是拉起的手却不是你的。
记得有个很好的姐姐说过。
在她女儿结婚后,她无法拉受女儿和女婿在她眼底下同住。
你们同住,但是别在我眼前。
有人会说,这是偏爱。
不是的,你不是她,你怎么知道她离场时的痛。
有了初宝,我能理解她。
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亲历程度不同,真的没办法评判别人的对与错。
唯愿我能体面的退场,初宝能早早的懂得。
我们不用花很长的时间就能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