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感觉这两位看彼此的眼神有一点“含情脉脉”,当然,这是一句开玩笑的话。在《绿皮书》的电影中,有一些特别的色彩让它这部电影获奖显得有些争议,但是认真看过这部片子,其实我们能够了解的还是挺多的,也是值得一看的。
中国有句老话:“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一百年的缘份,可以在今世坐同一条船;而做夫妻,则需要一千年的缘份。夫妻缘份实属难得,而修“同船渡”有那么难吗?
这话当然是不能放在现在社会背景上来理解的 。古代交通不发达,普通老百姓出行难, “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机会恐怕相当于如今的一场环太平洋之旅。因此,能同一条船出一次行,自然是难得了,何况乘船的安全系数又不高的,同一条船,意味着患难与共,生死与共。
“三八”妇女节,学校工会组织老师们看了场奥斯卡奖电影——《绿皮书》。电影故事背景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正是种族隔离和歧视较量的白热化时期。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于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了他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同年11月,反对任何形式的种族隔离与歧视并积极推动《民权法案》出台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被暗杀。当然电影里并没有提到这些显赫的政治事件。(好像托尼说的 “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是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话。)“绿皮书”就告诉我们故事的背景:“绿皮书”是一本专为黑人设计的旅行指南,这本书标注了各个城市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等。
电影主角设置有些反常识,同出行的司机托尼是来自底层的白人,雇佣他的老板唐·雪利却是来自顶层的黑人。托尼,意大利裔,夜总会的保安,由于夜总会关门装修,他失业在家。唐·雪利,音乐博士,古典乐钢琴家,将举办为期两个月的南方巡演,需要一个司机。他俩黑白对立,阶层对立,文化习惯对立。唐·雪利为找到合适的司机,颇下了一翻功夫。当一向对黑人颇不友好的托尼面临高薪诱惑也毅然推辞后,唐·雪利仍然利用间接关系说服了托尼。唐·雪利为什么在众多应聘人中执意挑选托尼,除了他后来说的“因为托尼擅长处理关系”外,恐怕还有重要的一点——托尼是白人,有利于帮助他在种族歧视的南方解决问题。托尼因为肤色而拒绝唐·雪利,唐·雪利因为肤色而选择托尼,这说明他俩看问题的视角是相同——现实妥协主义或者现实主义。
除此之外,他们仍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共同点,那就是对音乐的喜爱。托尼尽管是个大老粗,但说起古典的现代的歌星和歌曲,却是滔滔不绝,对车里收音机播放的每支歌曲都能说点流派。尤其是唐·雪利在台上弹奏钢琴时,在幕布旁注视、聆听的托尼,仿佛沐浴着乐曲之光,一脸沉醉和膜拜。之所以能打动托尼抛家弃子,为黑人做车夫,恐怕不仅仅是每周125美元的报酬,还有他跟妻子交谈面试情况时强调的雇主唐·雪利的音乐博士身份,托尼对黑人的钢琴家头衔无比羡慕和敬佩。
到此,我们可以得出他们的第三个共同点——彼此欣赏。托尼欣赏唐·雪利的音乐才情,唐·雪利欣赏托尼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彼此深深隐藏起来,甚至表现出相反、对立的矛盾,但这点欣赏让他们踏上“同一条船”,同一趟出行。
小轿车与古代的船只一样,空间狭窄。在长时间的路程中,靠沿路风景解乏是远远不够的,无论多奇异的景色,在其中穿梭一个小时后,你都会觉得单调。那什么来解无聊?那就是“聊”啊。一开始,唐·雪利有点不能忍受托尼的大嘴巴,甚至说“你能不说话吗?”而随着车程的延续,随着车里空间的亲密接近,托尼与唐·雪利从音乐聊到了彼此的家庭。
众所周知,人生是一条没有返程的路,大家有着相同的起点和终点。所不同的是他们中间的路程。影响中间路程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遇到的人和他们所经历的故事。遇到什么样的人,有的是我们不能选择的,有的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就像托尼与托尼。这条两个月的路途,两人彼此欣赏,彼此影响。托尼欣赏唐·雪利的天才,唐·雪利欣赏托尼的勇气。起初,是唐·雪利教导托尼,比如捡起扔下的可乐塑料杯,归还顺手牵羊的绿石子,拍净因跪在地上赌牌而弄脏的裤腿泥土,像一位严肃的老师教导不讲文明不守纪律的学生。后来,却是托尼给唐·雪利上了最有效的一课,告诉他“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比小心翼翼维护自己尊严更能赢得尊严的是踏出第一步的勇气。是的,挑战世俗,抛弃偏见,这是托尼对唐?雪利说的,也是对他自己说的。他们彼此一直小小翼翼地遵循巡演合同,不敢影响演出,不敢有半点差池,当他们意识到自己都是被肤色、被私利捆绑后,终于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在巡演的最后一站,在邀请方boss面前,在隔离黑人的餐厅,优雅地说“不”……天才与勇气完美结合。
“这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恰巧我们成为了朋友,这不是缘分,只仅仅是我们本就应该是朋友。”(《绿皮书》)是的,能不能成为好的朋友,并不靠那些不可捉摸的缘份,而是彼此是否相互欣赏、相互影响、在此过程中让彼此变得更美好。
如果你有这样的朋友,祝福你!因为“百年修得同船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