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观后感
+

小偷家族解析影评

2019-03-0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关于这部电影,有点心酸又有点感人,我们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回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残忍。这部电影,很现实,给我们很多的深思,“偷”不是一个好的行为,那就让我们在这部电影里面体会到什么是责任与真正的爱吧。

小偷家族解析影评

今年一月,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凭借2018年上映的《小偷家族》揽获包括“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法国电影凯撒奖”在内的七项大奖并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提名”、“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原创音乐提名”、“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非英语电影提名”。

高楼的夹缝中生活着一家子人,毫无血缘关系,靠偷谋生,是为“小偷家族”。

既是小偷,“偷”便是家常;“偷”不被反对;被孩子质疑,“偷”也有理由……

信代,奶奶,阿治,祥太,玲玲,像所有小偷一样,偷衣服、生活用品、玩具……有时迫于生计,但也会为了钱。但他们又不同于小偷:玲玲是偷来的,因为被虐待;祥太是捡来的,因为不忍心他死去;直到最后情节反转,一家人的自由也是偷来的。

电影以平静的视角展示各种“偷”,成年人教会本性单纯的孩子做违背道德之事必然不被世人接受。

“偷”这样的劣根性也不会被正义包容,但注定不会被法律原谅的人为何踩在警戒线上也想享受偷来的快乐?

玲玲留下,房间愈加逼仄狭小,像一家人的生活一般,被现实逼迫着不断后退,逐渐挤压得只剩一条缝隙,却在寒冬过后有阳光从窗口洒落进来,一家人也能在夜空看见星星和别人家的烟花。

小偷家族解析影评

你可以遵从内心,但必然有所失去。

当一家人的秘密被揭露,警察向阿治问出了我一直很好奇的问题:“你让孩子偷东西,内心不会感到不安吗?”

只是“我也没有其他什么能教给他们了”。

警察:“这两个孩子是怎么称呼你呢?妈妈?母亲?”……

信代:“怎么称呼的呢?”“怎么称呼的呢?”……

故事中因不同目的聚集起来的每个人都被撕裂,在现实中裸露出隐秘的内心。

为什么有人宁愿挑战法律,四处躲藏,不被重视,唯独不愿放手?

或许如信代手上的烫伤一般,在某个时刻被玲玲发现,得到了纯真的关怀,得到了如家人般的温暖,人性本善。

阿治像很多父亲一样,目送儿子离开,内心被极度的不舍撕扯着,却在孩子的决绝中只能向着车子的方向狂奔,再多的语言也淤积于心。

简短的见面,只一句:“我今晚留下吧。”就足以让他高兴半天,离别时多次欲言又止,鼓励安慰,或许只想说一句:“孩子,可以留下吗?”

名义上的父亲无所作为却毫无保留,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此伟大。

早年没有陪在母亲身边尽孝,直到母亲去世也没有多陪陪她,成了是枝裕和导演终身的遗憾,在采访中他说:“(我)没有好好尽孝心,怀着这样的感情,我拍下了这部电影。”因此,对家人的愧疚和思念在电影中被以警察拷问的方式质问出来。

依旧是那个一击入魂的问题:“孩子怎么称呼你呢?”

祥太在公交车上犹豫良久,只摘帽回头,轻轻一句:“爸爸。”

影片前半部分有太多细腻而缓慢的生活镜头,片尾却没有留给观众圆满的结局,甚至结束得有些让人猝不及防。以悲悯的情怀去看总感觉还应该再发生点什么,但这像极了水墨画留白的剪辑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电影中这样一紧一松的剧情发展,让观众已经融入其中的情感失去了情节的寄托突然扩散,像是汹涌的洪水在入海口处突然脱离固定的渠道奔散开来,这样的手法使观众自觉地对电影进行深入思考,影片最终也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65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