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部电影的影评已经烂大街了,各种分析的都有,但是还是希望大家在百忙之中能够看中这一篇。流浪地球,很多人都看了,也还有人没有看,那么它的表现力和小说,还有《三体》来讲怎么样呢?下面一起来看看流浪地球专业评价吧。
众所周知,电影是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我看了原著,很吃惊的是,这居然是一部中短篇小说(三万字篇幅)。电影只是从原著中选择了一个时间片段——地球利用木星引力(引力弹弓)获得加速度,以便飞离太阳系。而电影中表现的内容,在原著中其实是没有的,换而言之,导演与编剧(大刘本人)借用了原著,讲了一个新的故事。对于一些原教旨小说粉丝来说,这是篡改,但于我而言,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一个很不错的故事。
电影设定的背景是在未来,由于太阳不稳定,将出现氦闪导致强烈的辐射会摧毁地球,因此地球上的联合政府(就是联合国的加强版)决定建造一万台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飞离太阳系,经历停止自转、加速、流浪、减速、进入半人马座比邻星轨道成为新行星这样五个阶段,历时2500年,一百代人。电影开头的十几分钟,就将太阳氦闪风险、联合政府建造行星发动机、全球抗议风潮、地球停转导致的海啸摧毁城市等事件背景做了介绍。男主角刘启的父亲——刘培强(身为空间站的宇航员)离开地球执行任务十七年,即将返回地球与家人团聚,但是木星突然的引力异常导致地球发生剧烈地震,大量的发动机出现故障,使得地球过于靠近木星,即将到达洛希极限,会被木星巨大的引力撕碎。于是地球上派出数量庞大的救援队去不同的行星发动机进行修复工作。男主角刘启带着妹妹偶然之间就卷入了救援队伍,历经千难万险,去修复发动机。然而地球距离木星过近,空间站上的人工智能判断地球已经无法挽回,于是启动了另外一个备用计划,带着30万颗受精卵,一亿颗农作物种子,记录人类文明全部知识的存储器,自己飞向目的地。就在希望变成绝望之际,地球上的救援队想出一个点燃木星大气,推动地球远离的办法。众志成城,在众多救援队的帮助下,他们点燃了发动机,制造了6500公里高的火焰,但是还差最后一点。最终,宇航员操纵空间站牺牲自己,成为点燃巨大火焰的那根火柴。
有评论说,这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对于以前只了解《珊瑚岛上的死光》,看过《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一代人,我相信这应该是中国科幻电影的新起点。
好的科幻电影,要有好的背景设定,有一个好的故事,以及好的银幕展现。《流浪地球》基本上实现了上述条件。导演做了一个一百年的编年史设定,作为故事的基础背景(好的幻想作品,无论是科幻如《银河帝国》,还是奇幻如《冰与火之歌》、《魔戒》,都创造出一个历史或者世界作为背景)。与美国式科幻片的区别在于,《流浪地球》并不是一个孤单英雄救世界的故事,而且一群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故事,其中穿插了亲情,寄托了对家的热爱。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片子要放在正月初一的原因(电影中开头和结尾都呼应了大年初一这个时点)。电影的特效非常出色,开头庞大的行星发动机耸立,展示出人类的力量。大量的道具设定很用心,无论是车辆、武器还是地下城的社会生活用品。对于被手撕鬼子、各类现代武器穿越过去的神剧摧残视觉的观众来说,至少是算得上严谨与认真。
然而本剧还是有不足,不少评论说演员演技生硬,情节突兀,不符合逻辑以及背景设定缺乏依据等等(最近豆瓣打分事件引发的网络热评就不说了,可以自行关注)。我觉得首先,科幻片不是纪录片,不是科教片,科学基础是讲故事的依据,不是故事的核心。如果只讨论科学上的可能性,那么《2012》是不会发生的,《星际穿越》中也不会在高维空间中影响过去(因果律)。另外,原先拍出来的版本长达4小时,有近一半的内容在正式上映的版本里被剪掉,导致情节上有脱节。(关于被剪部分,网上已经有很详细的评论)
如果把这些删减的部分补回来,那么电影更解决原著的设定思想。而原著展现的场景,并不是一个脉脉温情的世界,而是充满冷酷与嘲讽。比如说地球停转带来的海啸,导致一半的人死亡(电影里只是用了一个画面——通过抽签进入地下城,暗含了那些没有通过抽签的人,面临什么命运)。比如原著中,主角的父亲很平淡地和母亲分手,又复合(电影里直接让母亲得绝症,直接带来父子冲突)。比如原著中地球需要经历几次绕日轨道运行进行加速(这个设定是合理的),而在远日点和近日点,幸存人类的歇斯底里。比如后来在预期的时点,太阳并没有发生氦闪,于是出现叛乱,叛军企图把地球开回原先的轨道。联合政府为了不毁灭地球,被迫投降。而叛军让俘虏们暴露在严寒的冰面上冻死。就在此时,太阳氦闪了。这最后的一幕,真是充满讽刺意味的闹剧。那句“让人类保持理性,真是一种奢望”,电影里是人工智能MOSS说的,但在原著中,是联合政府最后的领导人说的。大刘的作品,似乎充满这种冷酷或者说对人性的冷静判断,包括《三体》。(三体中圣母心的优柔寡断导致人类失败,就是例证。插一句《三体》大结局,太阳系被二维化,绝对是无以伦比的震撼)
然而这样的冷,并不符合观众的期望,我们总想看到希望,毕竟“希望是这个时代比钻石还珍贵的东西”。有了希望,人类还有光明。关注人类的命运,这也是科幻小说永恒的主题。
在地球发动机出现故障的时候,并不是一个英雄去救援。在电影的设定里,派出了三十万支队伍,进行饱和式救援。主角所在的救援队,也并没有完成预定的任务。(这里有大段删减的内容,从设定来看,是地面存在的叛军袭击了很多救援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要派出那么多队伍去救援)在没有出现的场景,是各地的无名英雄修复了这些发动机。在最后的“春节十二响”场景中,也是幸存的各国救援队聚集一起推动点火撞针。我能想到的,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面临文明生存还是毁灭的时候,做出共同的努力。这里没有高呼让人类庆祝自己独立日的领导,没有等最后一秒大喊mission completed的帅哥(插一句,MI4里面那核弹都砸到纪念碑了,居然还没爆炸,完全是扯淡,人家都应该是空爆,这样威力大)。
有人在讨论,中国崛起后给世界带来什么价值观。应该不是买买买,不是吃吃吃。而本片传递的这种精神,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注解。
全片中最感动的桥段,是MOSS在全球发动机修复后,却不得不广播,地球失去脱离木星引力的机会,劝大家珍惜最后的两个小时,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我忍不住想起《泰坦尼克号》中,巨轮沉没前最后时刻,滞留在船上的人与自己的爱人拥抱在一起,平静地告别世界。我想,《流浪地球》能够打动观众,绝对不是靠肾上腺素刺激,而是发自人内心的亲情。
作为科幻片,难免有被批评的bug。太阳氦闪就不说了,目前我们的太阳还能稳定,如果没有意外,还能活几十亿年(大概人类文明灭亡了,它还在),不过既然是科幻片,最基本的设定必然是一种小概率的可能性。比如《星际穿越》中的全球农作物枯死,比如《2012》中地壳板块异常运动。片中最大的争议恐怕是按木星的洛希极限,是不足以撕碎地球,而且木星的引力异常,也很突然。其实靠近木星的时候导致发动机受损,以至于地球过于靠近木星,这样就很合理了。距离木星过近,会有撞击危险,而且地球的大气层被木星引力破坏,地球也会变成死球,无论如何也要脱离。点燃木星的氢气,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想法,尽管点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影片的设定中,只有一半抽中签的的幸运儿可以进入地下城生活,剩下一半的人,将不得不面临可怕的命运。有评论对此大加抨击。然而在我看来,如果到了延续人类文明的时候,人口的数量真的就只是一个数字而已。至少抽签的设定,比一亿欧元买船票,以及少数人进入太空舱来得公平。(附带说一句,飞船创造的生态环境是不可能维持大量人群的长期生活,这恐怕也是流浪地球计划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影片中没有展示出来的场景,大部分是与反叛有关。按电影设定,没有抽中幸运签的人留在地面,其中有部分人活下来,他们对地下城居民充满仇恨(毕竟是生死大事),靠袭击地下城拍出来的工作人员,抢夺补给而生存。这些设定,与原著主旨吻合,展现了人性的黑暗面。电影最后展现了三年后地下城的反流浪地球计划游行,暗含了续集将展开对反叛的描写。恐怕这是一个更加困难的部分。
的确,在漫长的历史上和遥远的未来中,让人类保持理智,真的是一种奢望。然而,正因为人类有丰富的情感,才使得人类文明取得无与伦比的辉煌,也使得人类文明充满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