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点》
观后感王潇
从《燃点》开始预告,我就很想能近身看看别人是怎么创业的,或者说,挺想看到别的创业者具体怎么生活的。再功能性一点儿,我希望能得到一组参照:比如他们的孤独有多孤独,痛苦有多痛苦,绝望有多绝望。毕竟那些光辉的创业者们,他们的光辉时刻大多我们已经都知道了。
《燃点》这个名字让我迅速联想到创业路上会有的决定性瞬间,情绪的高点或低点,我说不定会遇到最多的创业共情时刻。买好票之后,我甚至做好了在屏幕前泪流满面或者雄心万丈的准备。
电影开场不久,我就发现,以上都不是。
随着纪录片的展开,我发现黑暗中我获得了一个奇特的视角:好像突然置身于一个类似于《Survivor》的真人秀,而我也是一名选手,正在目不转睛地通过剪辑录像观察其他人。真人秀还在继续,于是我紧张地审视每个镜头,专注观察不同级别的选手在各自的晋级路上,都在用什么方法做着什么任务。
由于这个视角,我从电影一开始就急于看到选手行动的路径,最好能有大神选手在关卡前的具体操作,唯恐画面因为剪辑拼接而变得不完整。
我看到真人秀中会用到的“随采”镜头――选手坐在镜头前复盘他们上一段关卡,表达观点――这些叙述都会至少在表面上是平静的,我还是看不到在之前那段路上,他们的孤独有多孤独,痛苦有多痛苦,绝望都多绝望。真实想法是,我想知道我的那些比起来,到底在什么水平。而每一种应对困境和情绪的能力,能支撑一个选手走到哪里,走多久。
看到中途,我意识到我不会泪流满面或雄心万丈了――已经创业十年了,我竟然还盼望在一个创业纪录片中看到完整流畅的故事。这是创业,创业里面存在一切,就是不存在完整流畅。
我看到那些OFO和锤子的镜头,仿佛自带隐喻和唏嘘,所有呈现的情景在这个时间点变成了追溯,观众像都在屏息等待画面给出更多蛛丝马迹。
我还看到电影中的选手们,都几乎经历了一个相似的关卡:罗永浩、傅盛、马薇薇、Papi、金星,戴好耳麦等待上场演讲的时刻。在舞台灯光和沸腾观众席的背景下 那个演讲者的小身影会显得格外孤独。这个关卡我相当熟悉,当镜头跟随他们从后台走到舞台中间灯光下时,我也感到我一起站在了那里,站在了命运的舞台上。
这是第一次在看电影时感到了奇怪的带入――我清醒地知道,我是画面外另一个选手而不是观众。我甚至感到,我有14个月也被同样记录了下来,所有画面都在心间。当一些片段引起观众的哄笑或者嘲笑时,我的后背感到不适――我认为这不好笑。
这是一场大型时代创业真人秀,只要还没被淘汰,《Survivor》还在进行,意义就赋予在了这里,这个人就变成了一个奔跑到黑的疯子,上帝和路人视角就无法真正存在。
我就是那个疯子,坚信这里面有意义,坚信这条路上面的体验超过其他,于是把这条命放在这条路上,然后亲手按下HARD模式,进入一个漫长的《Survivor》,活到现在。
今天下午,我坐在上海曹杨影城的观众席上,突然理解了一件事:《燃点》屏幕上的人,屏幕外的人,千千万万的创业者,从师徒几人开始,各组各的队,各打各的怪,各渡各的劫。
但是,这些人,到底是因为被取得真经的渴望煎熬着,还是被创业成功的渴望煎熬着,这是不同的两件事。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创业。
一种是在时代下寻找和创造新
商业模式,而这新模式已经逐渐明确,需要快速行动干掉对方。第二种是发现了热爱时也发现了市场,去探索和实现热爱,去论证更大市场。这两种创业动作和节奏不同,但都给同时代的人带来价值。
如果你是第一种,机会和窗口最重要。如果你是第二种,只要不死,所有挫折都是浇灌热爱的养料。但第二种,不必非得生生死死,通过做一名专业人士参与行业也可以做到。
如果是第一种,则傅盛、戴威、唐岩、金星的部分对你来说会有用。如果是第二种,那么罗永浩、Papi、马薇薇的部分对你来说充满共鸣。
只要以上二者居其一,或最幸运的合二为一,《燃点》中张颖和徐小平的
建议和观点对你来说都是强心针。
如果以上都还模糊不清,加入创业《Survior》会是一个全然孤独、绝望和痛苦的过程。如果你也是在自负与自卑之间来来回回,体验过大概率的失败,安传东的故事会令你获得最大的共情。但在这时,《燃点》中同样的镜头和话语,就会变成加深执迷的有毒鸡汤。对《燃点》电影的
观后感的区别,获得意志或击碎幻想,取决于你是谁。
一个只被创业成功的渴望煎熬的人,会活得疲惫而惶恐,一个疲惫而惶恐的人负担不了理想。
“任何人的命运都可以最终被展现为一张以时间为轴的地图,时代和天赋也许帮助我们绘制好了初始部分,然后由我们自己的想象力和时间绘制余下的部分。那些卓越的人们常常会展开整个命运地图向下俯瞰,看从出生至死亡之间到底还可以有多少想象力。想象并锚定了许多的a点和b点,在我们害怕和犹豫的日子里,他们在命运地图上完成了一条条连线。当我们翻看航海家、登山家和探险英雄的手记,会发现每天都好像是普通的一天,晴朗或者下雨,吃了些普通的食物,他们在那天之中,也只完成了地图上一点点微小的距离。”
《燃点》带我们翻看了航海家、登山家和探险英雄的手记,我们会发现每天都好像是普通的一天,晴朗或者下雨,吃了些普通的食物,他们在那天之中,也只完成了地图上一点点微小的距离。
据说所有纪录片素材会再剪辑成5集的网络版本。《燃点》里面的故事都还没完。只要故事还没完,只要还有故事,我们就要等等看。
《燃点》
观后感:两个字,不燃
很难有一部打着“
励志”旗号的电影能像《燃点》这样,上映预热还没到位,作为鸡汤食材的创业项目就凉摇摇欲坠了好几个。
秉着堵上“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这类质疑的态度,我权衡一下距离,选择了最早场次去电影院刷了这部电影。
做好会失望的充分准备,并抱着“冲着papi颜值”的态度,我还是被这部电影的质量激怒了,
一句话小结就是:
一锅鸡血失败,鸡贼有余的鸡汤。
先说鸡血
尽管作为科技自媒体,从没干过影评,但有些规矩还是懂的,比如:不要剧透。
由于前期宣发并没有多大投入,或者说这类电影“并不存在宣发”,这部电影实际上在路人认知是极低的。
但其实,你并不难从主创团队中推测出内容。导演关L,在此之前的成名作的 CCTV2《赢在中国》及其续作浙江卫视《我是创始人》,以此大概也能看出《燃点》的路数:
电影版《赢在中国》
但你再瞄一眼主演:罗永浩、戴威、张颖、papi、傅盛……清一色的知名创业者对吧。
显然,《燃点》并不需要剧透,因为剧情你都知道了。
走进影厅刚一落座,旁边的哥们就和我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诶,你是为啥来看这部电影呢?”
“哦,我做媒体的。”
“我估计今天很多都是媒体来看。”
“大概是吧,谁没事儿大早上来看这个。”
“我是来给自己打鸡血的。”
我不知道这位哥们最后是不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鸡血,但从他全程瘫坐、整个厅里也几乎没啥动静儿的情况来看,大概率是失望了。
正如前文所说,《燃点》并没有真正在宣发上投入,微博也几乎都是参演的创业者以及他们的粉丝们充当着自来水。
《燃点》预设的观众至少是对于互联网创业有一定认知的人群,这意味着至少需要一些“未公开内容”才能满足他们的为胃口,但《燃点》几乎没有。
电影中,有老罗的相声和采访片段、有 papi 酱拍视频的花絮、有ofo的线下活动记录……但严格来说,这一部分细碎的片段与各家公司已经公布的材料并没有太大差异。
而最终呈现出的效果,无论是让公关部门发一份存档,还是导演带着团队实拍,都没有实质上的区别,这给观众带来的是明显的“拼凑感”。
要说“独占内容”也有,但大多是前后穿插的车轱辘话,带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极强的“文案感”与“设计感”很难说有触及到创业者内心的东西,papi酱与朋友的饭局与在上海家里的袒露心声,倒成了其中少数显得真诚的情节。
继前两年涌起的综艺大电影风潮后,将创业节目电影化是不是会成为下一个“风口”我不知道。但是至少的《燃点》不是一个好的起点。
再说鸡贼
看海报和上面的豆瓣页面截图,在你第一反应中主角是谁?
其他人先不论,至少罗永浩、戴威、马薇薇和 papi酱的是绝对的主角吧。
但电影的主角并不完全以海报上头像的大小,和出镜的时长来衡量,看完《燃点》后你脑子里大概只会记住下面这位:安传东。
从第一个项目如何入不敷出,拿不到客户,到找到张颖寻求融资,被问及
商业模式、盈利能力时语塞,再到与员工的争吵,并最终放弃原有项目
安传东是电影中唯一一个被刻画得如此细致的角色,但你几乎看不到他有任何着调的地方。
不妨看看电影中出现的安传东的两个创业项目:
第一个叫“跨界美食家”。按照电影中的细节,这是一个
一句话都讲不清楚的创业项目。他既帮商家拍短视频,也发布一些美食评测;但在与张颖见面时,安传东口中的“跨界美食家”又变成了:卖会员卡,一张卡 199 元,可以在活动商家吃四顿饭。镜头一转,张颖直言“我都不相信这能做起来”,不止张颖,吃瓜群众也很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项目:
第二个项目出现在片尾,名叫“席读”,是一个“专注古文阅读的App”,上线已经一年多在 App Store 依旧只有 29 个评分。《燃点》上映后,安传东的微博下面下载安装 App 的动机依然是“感动”而不是产品本身。
从“跨界美食家”到“席读”,我很难理解安传东到底经历了什么,选择在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重新开始。但从安传东与天使投资人的交流中可以得知,“跨界美食家”已经是转换跑道后的产物,被投资人视为“找对了方向”,但转头就被老辣的张颖一针见血地点出了症结所在。
基于电影中出现的项目与表达而言,我认为安传东或许并没有想好创业这条路到底怎么走,而是“为了创业而创业”。
但以电影主创团队之前的作品方向,以及影片本身题材来看,是不可能对于互联网创业,乃至
商业最基本的运行逻辑没有认知的,这就让主创对安传东在电影中的安排显得十分鸡贼。
在影片前半段对于唐岩、傅盛的采访中,明显透露出的讯号是偏理性的: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并不是随时都适合创业,创业不是最优解,从财务自由也不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然而到了安传东的部分,重点刻画了与团队成员堪称琐碎的争吵、公司倒闭搬家、租住的房屋一片狼藉等创业者们司空见惯的苦。
影片甚至还追到了安传东过年回到河南滑县老家时,一边抹眼泪,一边聊起之前掏空父母的老本为员工发工资的场景,他甚至表示不管怎样都要继续创业。
在安传东这里,创业又成为了跨越阶级的唯一途径。前后对比,我看到的是背离的价值观,这也是我认为电影鸡贼之处。
海报上印着“创业很难,但坚持很燃”,但在电影中最终却是以“贩卖苦难”的方式完成了对“难”的诠释。至于“燃”,很抱歉我没能看到。
最后
在片中戴威正在与团队开会,头疼ofo单车损耗率居高不下的问题时,我手机上突然收到财新的推送:“上海凤凰与ofo和解 共享单车如何拖垮供应链?”这是一个偶然的巧合,但也的确从侧面印证了互联网创业大潮中的随时出现的种种未知。
这恰恰才是真正“创业很难,但坚持很燃”的地方。所谓创业黄金时代结束,前路只会更难,与其苦苦追求不知何时突然降临的黑天鹅,不如瞄准一个赛道,真正沉下来跑顺其中的商业逻辑,那恐怕才是一件更“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