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观后感
+

《啥是佩奇》观后感7篇

2019-02-1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啥是佩奇》观后感


一部短短五分钟的网络宣传短片《啥是佩奇》自18日发布以来,被大量转发,迅速成为各类网络社交媒体上的“热词”。这部带有幽默、悬念与感动的“现象级”的广告宣传短片,巧妙地踩着中国即将到来的最重要节日的时间节拍,以其色彩鲜明的“现实主义”故事情节,恰如其分地戳中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那根牵挂远方的“敏感神经”,从而引发了社会大众强烈的感情共鸣。

对这则故事的动人演绎,无疑成功满足了当下中国大众对圆满亲情的那种深切期待。而这种期待之所以深切,其中的一大根源在于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区域之间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导致的人口大量迁移,这种迁移又随着时空的不断延伸,对亲情产生了不可避免地割裂,以致使甜蜜的团圆成为一种远在天边的奢望。短片中主人公李玉宝的家庭人员城乡分布情况,在现今中国并非个例。而情况更为普遍的则是大多数年轻人在城市和故乡之间“候鸟版”的迁徙状态,陷入在城市里难以购房立足,在故乡又难以糊口养家的两难境地。

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于千千万万的进城务工人员来说,无疑是莫大的福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目标导向明确,具体措施有力可行,成为解决长期以来城乡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成为年轻人顺利回流兴业团聚的关键所在。振兴乡村,使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是新时代党和政府对亿万农民的庄重承诺,更是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应有的使命担当。

乡村振兴不仅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各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政策制定前问计于民,做足全景式调研,掌握好第一手资料;政策实施中,敢于担当负责,认真贯彻高效执行,回应百姓关切。唯有以“在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功”的工作态度,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干部之火”燎燃群众之原,方可将乡村振兴战略的美丽蓝图变为现实,方可将亿万农民的深切愿景变为实景,方可将“啥是佩奇”的短片不再上演,甜蜜的团圆不再成为奢望。

《啥是佩奇》观后感


近日,一则名为《啥是佩奇》的广告短片爆屏网络。主人公爷爷为完成孙儿新年礼物的心愿,弄清“啥是佩奇”历几番波折,最终在他人指点下用鼓风机制作手工版的佩奇。短片最后一帧“爷爷版”佩奇的特写,瞬间戳中众多网友的泪点,引发人们对“佩奇”传递的浓厚亲情和家庭团聚的思索。

年关脚步已到,“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不断让公众产生共鸣。短片故事发生的背景,正与当前“回家过年”的呼声“同弦合律”。短片艺术化表达的佩奇,经过众人生活化的解读,其实已然成为一种隐喻,直指家庭家人共聚共享天伦的期盼和愿景;更是一种链条,串联起公众对关爱家庭、呵护家人的善念和情感。

扣问现实,啥是“佩奇”?一千个家庭可能有一千个答案。有的希望是一桌“一个都不能少”的年夜饭,有的虽人各天涯但愿长久平安共婵娟的祈祷,有的寄托对来年家庭生活、事业幸福等的良愿。有人说,家是一个人温馨的港湾,也是一群人重新整装待发的起点,对过去的辛酸苦辣能够消化、为耕耘未来的甜蜜美好激起力量。无论如何,家和情在每个人心中留下一道清晰可见的标线和记号,成为不可替代的存在。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建设、营建风正亲情。从《尚书》云,“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到《大学》提倡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再到《战国策》主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又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等家风家训。足见,家和情的“佩奇”蕴藏在勤俭、修身、教养、读书等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之中。

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在告诫世人,护亲情、享天伦、尽孝道稍纵即逝、时不我待,要尽其所能扮好角色、担好责任。人生在世,除了体现价值底蕴的社会职责、事业使命等,还有不可辜负的家庭和亲情,丰富和饱满着人生的羽翼和厚度。所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以家风孕育好家庭、孝敬好长辈、关怀好下一代,让家的“肌体细胞”健康运转,为国的“功能系统”强壮刚硬注入正能量

然家有“小家”和“大家”之分。日前抖音平台流传一则短视频,有军人在站岗执勤,父亲从老家大老远赶来见面,只能肩并肩默默注视他。父亲内心的骄傲不言于表,军人的脸上唯有笃定和坚韧。当“回家过年”的心响不断激荡,依旧有人演绎“岁月静好是有人负重前行”的坚持和执着。无数如军人一样的他们,舍弃“小家”团圆、为“大家”平安,无私付出、默默奉献、砥砺信仰、恪尽职守,向家人和家庭送出的最好“佩奇”。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守护家的温馨和幸福,少不了让家人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提升、物质基础的丰盈,而这些都离不开勤劳双手的开垦和实干。一个人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社会也在为他打开一扇门、回报他以阳光和温暖。做家人的领头羊、做家庭的主心骨,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发家庭幸福美好的个人梦,将后者融入前者,让涓涓细流汇流磅礴大海、与之相向而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定能追求属于家和情最完美的“佩奇”。

《啥是佩奇》观后感


近日,一个名为《啥是佩奇》的电影宣传短片刷屏朋友圈。短片中,因远在外地孙子的一句“要佩奇”,在大山里的爷爷就开始满村寻找佩奇,经过查阅字典、多方打听,终于知道佩奇是“小猪,红的”,他就根据别人的描述,打造出一个佩奇。故事的结尾,当“爷爷牌”佩奇亮相,一股暖流击中我们的内心。

细细品味,短片讲述的是亲情故事,但所蕴涵的一心为亲人付出真心真情的“佩奇”情怀,又何尝不是我们基层干部所需要的全心全意的为民情怀。

基层干部当有“为了人民群众”的真心。爷爷为了弄清楚“啥是佩奇”,查字典、串门子、问朋友,行为背后是一颗“为了亲人、挂念亲人”的心。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而基层就是我们贴近人民群众、联系人民群众的最前线,对于基层干部来说,要有“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真心,在思想上要学会把人民群众视为“主人”,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际工作中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基层干部当有“奔走相问”的作风。短片中,爷爷翻阅字典、在村里奔走相问“啥是佩奇”,这其中启示我们基层干部要主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方能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想。“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意思是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定通晓民情,通晓民情的人必定亲近人民。基层的现实情况是复杂的、多样的,基层干部要坚持调查研究的良好作风,“迈开腿”走出去,走到田间地头,才能深入群众,在感情上把人民群众当“亲人”,才能贴近群众、拉近与群众心与心的距离,才能知晓群众真正的所想所需,才能真正找准方向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办好事。

基层干部当有“不辞辛苦”的执着。爷爷所打造的佩奇能打动我们,正是他所展现的锲而不舍、不辞辛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坚持不懈想尽一切办法为人民群众谋幸福,是我们基层干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应有之义。在工作中,我们要甘当人民群众的“仆人”,真正“挽起袖子”“甩开膀子”“扑下身子”,敢于直面群众工作中的难点、痛点,从人民群众的点滴小事、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姿态和久久为功的执着做到“民有所求、我有所应”。

基层工作虽然充满艰辛,但只要我们有“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真心,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扎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就会品尝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欣喜与甘甜。

《啥是佩奇》观后感四


最近,被《啥是佩奇》刷屏了,有欢乐,有温馨,亦有感动。5分钟的短片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位在乡村的老人盼望着儿子带孙子一起回家过年,电话中他问儿子,孙子想要什么样的礼物,答案是“佩奇”,这可难坏了这位农村大爷,他不知道佩奇为何物,于是,就开始了“寻找佩奇”的过程。

在结尾的时候,老人在城里与儿子团聚,带来了核桃、大枣、佩奇……不是贵重的物品,却满满的都是心意。礼轻情意重,这团聚的日子,是最美好的时光。


今天,是春运的第一天。远在他方的游子开始陆续回乡,也有家乡的老人去城里过年,无论怎样,一家人平安团圆就是年。

团圆也是孩子对父母的孝敬之举。在快节奏的生活当中,年轻人在外忙碌,忙工作,忙照顾幼小的孩子,给予家中年老的父母精神上的关爱严重不足。有这样一则广告,一位老父亲,用自己的病危才聚全了家里所有的子女。这是多么的可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千万不要等到无法挽回时再后悔。

父母在,我们尚知来处,父母去,我们仅剩归途。古有李密对刘氏“乌鸟之情,愿乞终养”的感人孝言;有王祥对继母朱氏“卧冰求鲤”的感人孝举,他们都是在用真实行动在践行孝道。当然,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不需要有这样的做法,但孝敬父母的心不可少。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或者接父母来城里过年,让父母感受我们的赤诚之心。

短片中的老人虽完全不了解潮流,却愿意为孩子“赴汤蹈火”。中间闹出的一系列笑话让观众捧腹,内核却是爷爷对孙子深沉的爱。一句话,长辈或许不懂你,但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因此,让我们不仅仅是在过年的这几天,还要在未来平常的日子里,多去拜访一下长辈,孝敬长辈,给予他们精神慰藉,相比于金钱,他们更需要团圆。

《啥是佩奇》观后感五


5分40秒催泪又走心的贺岁短片《啥是佩奇》瞬间火了!成为2019年第一个朋友圈“爆款”。那么,说“悟能”,可能一些人比较生疏,但是,说八戒,大家就会心一笑了。临近2019己亥猪年,火了佩奇,千万别冷了悟能。我们不能只是让佩奇眉开眼笑,我们更应该让悟能阳光灿烂。

宣传“悟能”,让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你挑着担,我牵着马……”86版《西游记》是中国观众记忆中永不磨灭的经典,造就了89.4%的收视率神话。为什么《西游记》能火30多年?总导演杨洁曾一针见血地回答:“那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那是我们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一部民族经典就是一座文化富矿,阅读它传承它,就是在“品味经典”中体现“不忘初心”,就是在“古风犹存”中彰显“文化自信”,就是在“精神家园”中凝聚“中国力量”。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媒体舆论,在“悟能”上搞好春节文化产品,以“悟能”为载体推出众多宣传活动。向杨洁和蒋大为老师学习,传承中国经典,唱响中国旋律,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源远流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佩奇火了,悟能决不能冷,他们应该一起在2019年的春节舞台上手拉手、欢乐相聚。 让英伦粉红小猪佩奇,和中国温情的新春团圆完美结合。

爱护“悟能”,让中国文化代代相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金庸先生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就是以康熙为保护大清龙脉不受损伤为脉络而展开的描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和文化根基,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我们都必须在精神世界里不断彰显它而不能湮没它。“佩奇”表面上只是一个卡通形象,其实,它是“最重中国情,大爱是传统”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2019年的春节,恰逢猪年,“佩奇”更是再火爆新台阶。对于这个从西方走来的小家伙,我们欢迎,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从《西游记》中走来的“悟能”。打造世界命运共同体倡导求同存异、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但我们更要传承创新、精心打造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发展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使曾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华夏文明再创辉煌、贡献人类,是新一代共产党人应肩负起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珍惜“悟能”,让中国文化长盛不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是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的源泉和沃土。《西游记》中的悟能等师徒四人,历经81难终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这和共产党人98年的来路是何其相似。中国共产党以敢为天下先、勇立潮头的创新胆略,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走过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演绎了民族史册上自强不息的历史传奇。中华民族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有中华文化赋予国人的特质支撑。我们在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革故鼎新”,而不是割断自己精神命脉的“弃旧图新”。“悟能”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结晶,值得自豪;“悟能”是我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经典,必须传承弘扬。在通往民族复兴的光明大道上,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有亿万个悟能、悟空、悟净高唱“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复兴号”红船就一定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啥是佩奇》观后感六


最近,一部名为《啥是佩奇》的宣传片刷爆了朋友圈,讲述的是山区的爷爷给自己小孙子准备新年礼物的故事,我们当下的年轻人对“佩奇”、“抖音”、“吃鸡”之类的网络和动漫词汇早已习以为常,但是贫困山区的老人们对这些新生词语却依旧十分陌生,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寻“奇”之旅上演开来。

这个宣传片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紧紧的抓住了所有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的心,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从老人们那里获得着或者说索取着无穷无尽的爱,然而到了该我们偿还这份爱的时候,却因为工作、时间、距离等种种原因而迟迟难以兑现。相比于车贷、房贷,这份“爱的负债”更是社会上每一个年轻人都在背负的债务,却也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负债。上下班路上,我经常会在收音机里听到这样一个公益广告:老人拿着儿子给买的崭新的手机找手机维修师修理,年轻的修理师一边夸老人的儿子孝顺,一边检查手机,结果却发现老人的手机并没有问题,而老人却落寞的说“那为什么我始终接不到儿子给我打的电话啊”。每每听到老人颤颤巍巍的声音,我总会泪湿眼眶,所以每天晚上下班回家我都会叮嘱自己给爸妈打个电话、或者发个视频聊天,向他们问声好,报个平安,只有做完这些,我的心里才会有稍许的放松。

金钱、豪宅、事业、荣誉、晋升......我们年轻人想要的有很多很多,然而我们的父母呢,他们想要的仅仅是亲人的关怀和陪伴,年节将至,你是否还在为了出人头地而拼命奔波?你是否还在为准备什么样的年货而绞尽脑汁?给自己的心灵放一个假,回去陪一陪父母,看一看老人,他们从来不需要你衣锦还乡,他们需要一直都是“平安到家”,不要忘了,团圆就是最好的礼物,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啥是佩奇》观后感七


这几天,朋友圈被一条“啥是佩奇”的短视屏疯狂刷屏,新华网、人民网和各大网络平台纷纷转载,视屏以佩奇为载体,展现了人们对团圆的期盼和对爱的诠释。《啥是佩奇》一天的播放量超过了3100万,微博的话题阅读量超过3亿,成了2019年毋庸置疑的第一个网络爆款、流量担当。

无独有偶,19日新华社报道由他们播发的英语短视屏《暖!骑车男子挡住车流,守护拄拐老人过马路》在海外社交平台也成了超级爆款的产品,截止目前,此片在海外社交媒体浏览量达1.88亿,5000余万人互动,624万人点赞。在短短46秒的视屏里,我们感受到了当代年轻人对老者的敬意。

这两条2019年爆款短视频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传递着这个社会的正能量,所以在这一系列数据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当今中国新媒体对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影响。

新媒体是相较于传统意义上包括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类之外传播信息的媒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以互联网为首的新媒体正在悄然攻陷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

截止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88亿人,短视频活跃用户规模达5.18亿人。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表明网络已经成为了现实名副其实的延伸,他不再是简单的虚拟世界,而是正在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社会价值和道德观念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我们应高度警醒,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务必加强对相关行业的监管,充分发挥其宣传的优势和自身的特点,传播社会正能量,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

一是新媒体应规范自身发展,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作为新媒体平台和广大媒体人应当严格自律,承担起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守媒体宣传的主阵地,弘扬社会正气,释放社会正能量,不要为了娱乐大众、吸引眼球而盲目地做“标题党”,不负责任地胡乱报道,毫无根据地胡写乱编。务必保证第一手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要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多做对社会价值观有益的正面报道。

二是利用新媒体,让社会正能量持续、顺畅传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强调的:“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敏锐地捕捉社会生活中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合理地利用新媒体将社会正能量传播释放出去,着手对内容深度的挖掘与推广,聚焦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或利用契合事件特点的有利时机进行典型推广,使其影响力向纵深推进。

三是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多元与传播素养不高并存是当今我国社会的一大特点。如果受众人群的媒介素养高,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会通过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发布、转发出去,使充满正能量内容最大限度地传播和推广,并得到社会认同。与此同时,高素养的传播媒介会在接受大量信息的过程中区分判断哪些信息是虚假不实的错误信息,使有危害性的不良信息到此终止,避免误传和以讹传讹。

四是领导干部要重视运用和善于引导新媒体。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从事与新媒体相关工作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清醒地认识新媒体的出现并不是洪水猛兽,从某种意义上是拓宽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渠道。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宣传优势,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通过各种平台发布出去,让社会看到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发生的巨大变化,激发社会各阶层的爱国主义热情。要允许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声音,决不能用“一捂二盖三拒绝”的方式方法,要学会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积极引导,使其最大限度地为我所用,把社会正能量弘扬出去,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舆论氛围,帮助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58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