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以南叫七哥
2月8日下午,带好友家7岁的儿子洋洋去电影院看“小猪佩奇过大年”。因去的晚了几分钟,进入电影院的时候刚好在播放爸爸和孩子们欢笑的镜头,洋洋问我,怎么不是佩奇?我们不是来看佩奇的嘛?我一度也以为是走错了播放厅。镜头的及时切换解答了我俩的疑虑,同时拯救了我当场的尴尬。
看到电影结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南方的外婆到北方的奶奶家过年,奶奶旅游回来,盖过了孩子们对外婆的关注度,奶奶又是准备过年气氛,又是剪窗花,又是包饺子的万能神操作完全吸引了孩子们注意力,外婆看了很嫉妒的,为表示拉回些孩子们的注意力或面子问题,外公被强行赶上岸写
对联,还被安置了一个写毛笔字不错的称号。影片最后,奶奶外婆一起做年夜饭,影片很好的诠释了南北饮食文化的差异。哦,对了,其中还切换了几分钟的小猪佩奇的故事。
看电影前,好友提醒我,她家宝贝儿是个“不安静”的孩子,同时也不要什么都依他,不要什么都答应他。
接上宝贝洋,出发电影院的路上,我问后座的宝贝洋,你看电影一般喜欢干什么?孩子欢快地回答我,吃爆米花!我欣快的同意,并愉快的和孩子提前约定,我们好好看电影,我们就买洋洋喜欢的东西。
电影播放中,宝贝洋一边吃爆米花一边安静看电影的熟练操作技术,看得我是一愣一愣的,偶尔突然转头和我交流他也会剪窗花,也认识霸王龙等等我叫不出名字的恐龙,或问我电影情节中他看不懂的剧情,让我确定,这真的是我带来的那位好友口中“不安静”,“皮”的7岁宝贝儿子。
电影结束了,孩子蹦蹦跳跳的在前面走着,我后面拉着他外套上的帽子,就怕人多走散了。
和孩子一边走,一边愉快的交流,我问孩子,看完电影,哪个让你印象深刻?孩子一脸懵的看着我,我懊恼,我怎么能用“印象深刻”这个词去和还是7岁的孩子交流。我立马换了一种问法,洋,今天的电影好不好看?孩子答好看,但是佩奇的地方太少了,佩奇出来是一下一下。我又问,洋,刚电影里,那位奶奶是怎么包饺子的?孩子摇了摇头,,,孩子乖巧的跟着我往外走,心想这么乖巧的孩子,怎么会是好友口中的“不安静”娃。
把孩子安全送到爷爷家,并在信息和好友说孩子已到家,让她打电话开门。我话还没有说完,孩子直接开嗓子喊“爷爷,开门”,哈哈,,,这孩子还是“原来的孩子”。
好友在信息里说谢谢我带孩子去看电影,辛苦我了。其实我想说,我应该谢谢洋洋,要不是借带着他看这个电影,我这90后老阿姨还真拉不下这个脸,去看儿童动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