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观后感
+

年少不懂鲁迅

2019-02-1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原创: 天涯若比邻
过去学生语文课本里面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位中国作者,我想应该是鲁迅先生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藤野先生》、《药》......
年少读鲁迅,只知道是著名的作家,老师让记住他的一些用字造词,但总感觉和正规的语文不一样,可能是大家的缘故,只是大家用的,就是对的,我们用的就是错的(好像有鲁迅文字的特点了)。除了描写鲁迅小时候的读书生活的文章,我们读读还有点意思外,其余的似乎就有些摸不着头脑,为什么语言这么讽刺,经常用暗喻、正话反说,白话文夹着一点文言文,里面还经常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人物。
学习语文,尤其是学习真正的文章,所以我一直建议要读名著,读原文,但一定要在历史背景下读这些文字,否则会不知所云。过去读鲁迅就犯了这个问题,只是知道当时中国处于困难之中,却不深入,而语文老师认为这是历史老师的事情,他们只要教语文知识即可,其实是大谬。因此,我们去读《阿Q正传》,甚至如《药》、《社戏》等都会有莫名其妙的感觉,难免误解鲁迅先生。我幸而遇见一位语文老师,在教我们学习《白毛女》的时候,提示我们要去看原著和歌舞剧,当时我几乎都不知道那段有名的唱段,更别谈那段历史。后来我去看了舞剧,再去看文章,印象就太深刻了,不用背,想忘都忘不掉,这种语文学习才算是有了效果。
文字乃是过去历史的积淀,没有历史的文字自然是虚假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看美国的引进来的一些语文课本材料,大部分文章都是和美国历史、文学史有密切关系的,虽然也有文法知识的题目,但却有不少历史性的发散思维课后作业,对于我们这些对美国历史略有了解的人都要去百度下才能明白,对学生而言,不啻于要去补上一堂历史课。读鲁迅的文章,没有一定的历史积累是不行的。所以最近在课本里面的鲁迅先生的文章越来越少了,其实不是坏事,因为与其放在课本里面让学生死记硬背,反而会让现在的学生对其产生误解,倒不如在课外去引导有能力的学生去拓展阅读,有机会去鲁迅的故居和生活场所,近距离接触,更会得到阅读者的共鸣。
当然,语文不是全部取代历史,也要有优美的描写、崇高的理想,少不了童话、科幻,但是一定要真实,要从人的感情出发,才有感染力。读鲁迅的先生的文字,大部分还要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似乎现在小学生不怎么学习历史了),去尽力理解为什么鲁迅先生要写这样的文字,这样才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读《呐喊》后记。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51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