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
+

奥巴马9条家规:对孩子最好的保护,是忍住那份爱

2019-05-29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中国一直流传着一句古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生活中,因为孩子缺乏规则意识而造成的悲剧比比皆是:
江苏一小男孩因在餐厅乱跑而被火锅料烫伤;
13岁男孩游泳池里对他人无礼,最终导致一条人命失去;
公交车上,小男孩多次“踢打”陌生男子,引起男子的无情抱摔……
有多少父母都在用“孩子还小”来给孩子不守规则打圆场,又有多少“熊孩子”后来因此变成了“熊大人”。
一次次的侥幸,让多少事由偶然变成了必然。
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想起去年暑假,和女儿妞妞之间发生的一件事,很想分享给各位爸妈。
有时候,忍住我们心里那份爱,给孩子以成长的机会和空间,或许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01
想起奥巴马的例子,他曾是美国总统,也是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但有一个身份更令他自豪——两个孩子的父亲。
在两个女儿分别是10岁和7岁的时候,他制定了“9条家规“,内容并不复杂,但操作性强,而且极具意义:
1、不能有无理的抱怨、争吵或者惹人讨厌的取笑;
2、一定要铺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洁而已;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冲麦片或倒牛奶,自己叠被子,自己设置闹钟,自己起床并穿衣服;
4、保持玩具房的干净;
5、帮父母分担家务,每周1美元;
6、每逢生日或是圣诞节,没有豪华的礼物和华丽的聚会;
7、每晚8点30分准时熄灯。
8、安排充实的课余生活:跳舞、排戏、弹钢琴、打网球、玩橄榄球;
9、不准追星。
看完这“9条家规”,你会发现奥巴马最重视的还是孩子规则意识的养成,而且都是生活中切切实实可以操作的事情。
父母应该给与孩子自由,但这个自由不是无限制、无规则、无节制的,更不是纵容和无作为。
02
去年暑假的一天,天气炎热,因为在家闷得慌,于是我准备带妞妞去会善寺。
出发时已经是上午10点多,于是提前约定,不再到其它地方去玩。
会善寺离家大约六公里,骑上摩托车,沿着环山公路,二十分钟就到了。
会善寺依山而建,古柏参天,确实是个清凉地方。
游玩了一个小时后,我们准备返回。
就在这时,妞妞提出来返程要去嵩阳公园游玩,嵩阳公园有很多大型游乐设施,免不了又要玩这玩那,已经快中午了,我就没再答应她。
并且,出发前我已经和她约定好,不再去别的地方。
虽然理是这个理,但是妞妞还是不情愿,于是我告诉她:
“出发之前我们有约定,就得按照约定来做。
你有点不愿意,爸爸也理解,你也可以不高兴,但我们现在必须回家。”
妞妞继续坚持她的意见,也不坐我的摩托车,于是我说:
“这样吧,我再等你五分钟,你如果坐车,我们就回家,如果你不坐,我自己骑车回去,你就得走路了。”
五分钟以后,她没有上车,我就骑车返回。
到离会善寺大约一公里的地方,我把摩托车停在路边乘凉,观望着妞妞的情况,如果妞妞主动寻求帮助,我一定带她回去。
大约等了二十分钟,我暗暗着急,心里也七上八下,既担心妞妞中暑,又担心妞妞害怕。
终于,远远看到妞妞出现在我的视野,看见她又累又热,我满心的爱怜。
当时是36℃的高温,柏油马路上,人少车稀,地处偏僻,真希望孩子能过来向我求助。
妞妞走近了,有意识地朝我撇了一眼,对我不理不睬,继续走路。我叫了她一声,她很硬气,依然自顾自地往前走。
那好吧,我继续硬起心肠,骑车就走。
如此这番,我每隔一公里,就停下来等到妞妞跟上。
到嵩阳书院门前,这个地段已经进入市区了,我终于松了口气,距离会善寺已有4公里,妞妞也已经徒步了近一个小时。
坐屋里不动都嫌热,在偏僻的环山柏油马路上一个人独行,除了忍耐高温运动量,也要承受独行的心理压力,那种体验可想而知。
我在书院对面的机井旁停下车乘凉,关注着妞妞的动向。
二十分钟后,一个小红点出现在我的视野,看到妞妞走得满脸通红,看样子确实是累了。
她在一棵榆树的阴凉处坐了下来。显然,她没有发现我。
看着她悠闲自得的样子,真是又心疼,又好笑。
妞妞东张西望,突然,发现了我停放的摩托车,兴冲冲地向我走来,还说:
“爸爸,给我点钱,我要买水喝。“
我假装刚发现妞妞,开心地把她揽进怀里说:
“你太厉害了吧,能坚持走到现在,我真佩服你的意志力!给你钱,赶紧买瓶水补充一下水分,能关注到自己身体,也是爱自己的表现。爸爸希望你是一个爱自己的人。”
03
爱自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经过一个小时高温徒步的运动,妞妞已经完全化解了起初的不良情绪。
喝完水,又买了一支冰淇淋,我们就骑车返回。
通过这件事,妞妞摸清了我的处事原则:
事先约定的事情,就要执行;没有约定的事情,可以商量决定。
就这样,妞妞的规则意识逐步建立起来。
04
人的成长,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其中,规则意识是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毋庸置疑,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至关重要。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规则的灌输那么简单,需要在生活和实践中反复强化,通过亲子相处模式的互动,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生活事件,明白无误地向孩子传递出明确的信号:
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可以商量着做,哪些事情没有商量的余地。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试探父母的底线,不是说孩子有多狡猾,而是人的本性使然,这一切都是在孩子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
从孩子出生起,就已经在不断试探这个世界的底线,不断尝试自己操纵这个世界、试探父母的限度。
人的本性都希望自己无所不能,能操纵这个世界,能操纵父母,在婴儿期,孩子会逐渐发现,只要自己发出哭的信号,父母就会尽自己所能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
父母就是通过生活情境,让孩子感受到他所能操纵的界限,这个界限感,就是规则意识的初步建立,当孩子能听懂话的时候,规则意识的建立,就可以开始了。
05
父母没有界限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我们不妨仍然以“孩子摔倒“这件事为例:
当孩子摔倒后,他是希望被关注,并被父母扶起来的,如果父母如孩子所愿,给孩子扶起来,那么,孩子就从父母那里接收到了这样的信号:
“我摔倒了,父母应该把我扶起来,我是不用靠自己的努力做可以站起来的。”
孩子隐约会接受到这样一个信号:父母会帮助我解决所有的问题。
如果在孩子摔倒后,父母能忍住那份爱,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站起来,孩子就从父母那里收到了这样一个明白无误的信号:
“我摔倒了,父母是不会扶我起来的,我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站起来,否则,自己就要一直躺在地上,这样,孩子就接受到了这样一个信号:解决问题,要靠自己。”
这样长此以往,就断了孩子过度依赖的想法,孩子就逐步建立了基本的规则意识。
就比如一位小男孩和妈妈的对话:
“如果我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
“我永远爱你,不过,你们得把羽毛收拾起来。”
“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
“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
在这样理念的指导下,父母在生活中就会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意识到正是孩子成长提升的机会。
如果孩子是一棵小树,父母是一棵大树。
那么,父母只有与孩子保持足够的距离,孩子才有成长的机会和空间。
有时候,我们过度的帮助,恰恰是遮挡孩子阳光的乌云。
一定的释放和宽容没有错,但在释放的面前,必须有一条清晰的界限,有些事情可以容忍,但有些界限坚决不能跨越。
作为父母,必要时忍住心中的那份爱,给孩子以成长的机会和空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45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