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导游词
+

尚书第导游词范文

2019-04-08    作者:    来源:

  尚书第导游词篇一:尚书第

  各位团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由我带大家到有“江南明城”之称的尚书第参观游览。首先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大家如果不介意的话可以叫我小*。今天的行程就将由我为大家提供服务,希望我的服务能得到大家的满意,在此也预祝大家今天能玩得开心、愉快。

  尚书第古建筑群在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尚书第”和“世德堂”这两大建筑为主体,占地面积为1.27万平方米。其中尚书第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多平方米,它以规模大,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工艺精湛而闻名。尚书第始建于明朝,距今有370年的历史。它的主体建筑有5幢,辅房有8幢,一字排列,前有甬道,后有花园,是一座典型的、传统的“三厅九栋”建筑格式,排列成封火墙木构架建筑群。房子的主人叫李春烨,他是明末天启年间的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在城门口曾设“下马石”和文武百官在此下马的石碑,现都已毁灭。

  好的,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依仗厅,这是当年主人迎送宾客的地方。厅上悬挂有“大司马”的木匾,“大司马”原本是秦汉时代的官名,在汉代,它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为“三公”。明清时是兵部尚书的别称。今天我主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这幢古代民居建筑和其中的几个展馆。眼前这条甬道南北两头都有开大门,昼启夜闭,非常的森严。

  我们现在所站的地方是第一幢的门厅,这个门厅主要供马夫、轿夫用餐的地方。因为封建社会的马夫、轿夫是不能随同主人进入正厅用餐的。这一幢的大门开得比较特别,它不是朝正前方开,而是朝北开。第一幢我们把它辟为“古代建筑文化艺术陈列馆”,这里所展现的仅为我们泰宁县古建筑文化的一小部分,希望通过它,让各位游客对我们这个古老山城的古建筑文化所了解。

  我们现在来到尚书第第二幢。这幢是尚书第的主厅,也是整体建筑的精华。当年李春烨就居住在这幢房子里,现在我们把它辟为泰宁县文物陈列馆。大家看这幢门楼,它保存的非常完整。上面的“四世一品”,是明朝天启皇帝赐封李春烨家族四代享受一品的待遇,因为它是往上封,所以真正享受到一品待遇的是他的母亲和李春烨夫妇。

  我们继续往里参观。 这是轿厅,是当年李春烨家族停放轿子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小车库。这幢房子的布局采取传统的“三厅九栋”连片的建筑形式,也就是每幢都有前厅、中厅、后厅,几幢并排相连,幢与幢以封火墙相隔,以廊门相通;厅与厅以风火墙相分;形成既相隔又相通,既连片又独立的科学性、实用性很强的民居建筑形式。 我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叫中堂,也就是大厅,是当时李春烨接待朝廷官员、接圣旨以及办大事的场所。大家看“清朝师柱”这块匾,这是当时福建的布政使司莫俨皋为李春烨所立的,布政使司就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清朝”二字,往往被人误以为是唐、宋、元、明、清当中的清朝,其实它是指清正廉明的意思。“师”指的是李春烨加封为太子太师。“柱”就是把李春烨誉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中流砥柱的

  意思。 这是一扇中门,平时是不打开的,只有办大事时才开,比如红白喜事、接圣旨等。大家看两边的回廊,当厅上有客人时,女子等下人就只能走这回廊了,所以这回廊就是回避走的廊。

  各位团友,大家请看这天井,尚书第的天井比较特别,都是由长条石块拼成的,成棋盘形,进水孔和出水孔比较讲究,而且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下雨不积水。它的暗沟和我们现在的也不一样,我们现在的是直的,而尚书第则呈S形,称为“龙形暗沟”。它是由一条长龙形的暗沟围着一口蓄水池,要等到水满以后才慢慢地往外流,这就叫“肥水不留外人田”!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开始参观文物陈列室。 第一间展现的是泰宁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古文物。从这间陈列室可以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我们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第二间主要展现的是宋代的一些文物。现在我们来到第三间陈列室,这间主要展现明末清初的一些青花瓷器和漆金木雕等。这间是革命文物展览室,主要展现泰宁在第二次世界战争时期的一些革命文物和曾到泰宁革命斗争的老一辈革命家的情况。大家可以看看!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第三幢楼,我们把它辟为腊像馆,里面有25尊腊像,也是当时全省最大的腊像馆,展现了李春烨及其佳人生活的情景。李春烨由于种种原因,文字记载的不多,但口碑故事却不少;有的说好,有的说坏,褒贬不一。但他勤奋好学、大器晚成和为人孝道等优良品质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这间轩阁主要展现李春烨与他家人商议家事的情景。坐在正中的

  老先生就是房子的族人李春烨,在他对面的是正房夫人,右边的年轻女子是他的三夫人。他的一生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苦读、晋升、隐退。后人用了三个词语来概括他的一生:大器晚成,青云至上,急流勇退。

  第四幢将为大家展现的是三百多年以前泰宁先民在元宵节中的部分场景和缩影,再现当年线香灯、跳神、迎扬公、出桥灯等热闹场面。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第五幢楼,这一幢的建筑特点与前四幢有明显区别,从它的建筑特色来看,很可能是供女眷住的房子,宽敞的天井有利于小孩玩耍,李春烨的母亲等女眷在此居住既可以照看小孩,有可以念念经文,安享晚年之乐。现在这里是名人书画、石碑艺术馆。大家现在先看黑砚石上雕刻的春、夏、秋、冬四季诗。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晚年被打成伪学派,隐居在泰宁城南村时写的。这是观音堂,供李春烨的母亲以及女子上香、拜佛、念经的地方。

  从尚书第的建筑格局来看,是分两期工程完成的。第一期工程是建第一幢至第三幢,第四幢和第五幢属后来加建的。至于加建完第四、第五后,为什么又要加建这扇大门呢?当然是李春烨想把自己的这幢房子有个好朝向,因为他认为他的家境后期不顺主要是风水问题。风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祖辈墓葬,二是房屋风水。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尚书第的这条甬道,它的门框与门框之间,都有错开半米至一米,是一种“不露财”的说法,也有人说是“挡邪风”。 尚书第的仪仗厅朝北,这在当地建筑中也属罕见。也许李春烨认为此朝向不利,

  在加建的第四、第五幢楼后,还在南边设了一正门。

  好了,各位团友,我的导游讲解到此结束!希望我的讲解能令大家满意,现在再给大家20分钟的自由时间参观、拍照。谢谢!!

  尚书第导游词篇二:泰宁尚书第

  各位团友,早上好!大家旅途辛苦了。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参观泰宁尚书第古建筑群。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假日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叫王亚云,大家可以叫我小王。这位是陈师傅陈师傅已经有10多年的驾车经验,所以大家对他的车技可以放一百个心。今天将由我和陈师傅为大家提供服务.我们将本着“宾客至上”的原则为大家服务,这里我预祝大家能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尚书第是目前我国南方保存较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它以规模宏大,布局合理、风格独特、工艺精湛而闻名遐迩。199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也就是公元1627年,距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了。尚书第占地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多平方米,主体5幢,辅房8幢,共120间,坐西向东,一字排列,前有甬道,后有花园,是一座典型的按照泰宁传统的“三厅九栋”建筑格式排列的封火墙木构架建筑群。房子的主人叫李春烨,他是明末天启年间的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在前面城门口曾设有下马石和“文武官员在此下马”等石碑,现已毁。

  我们现在来到仪仗厅,是当时主人迎送宾客的地方。厅上悬挂有“大司马”木匾。“大司马”本是秦汉时代的古官名。在汉代,它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为“三公”。明清时是兵部尚书的别称。今天主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这幢古代民居建筑和其中的几个展馆。眼前这条甬道南北两头有双开大门,昼夜启闭,非常森严。我们现在站在第一幢的门厅,这个门厅主要是供马夫、轿夫用餐的地方。因为封建社会马夫、轿夫是不能随同主人进入正厅用餐的,这也充分暴露出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第一幢的大门开得比较特别,它不是朝正前方开,而是往北面开了这扇大门。第一幢我们把它辟为“古代建筑文化艺术陈列馆”,这里所展现的仅为我县古建文化艺术的一小部分,希望通过它,让各位游客对我们这个古老山城的古建文化有所了解。

  我们现在来到尚书第第二幢。这幢是尚书第的主厅,也是整体建筑的精华。当年李春烨就居住在这幢房子里,现在我们把它辟为泰宁县文物陈列馆。请大家抬头往上看这幢门楼,它保存的非常完整。为什么文革时期“破四旧”没有被破坏掉呢?这还得感谢当时住在这里的一位李氏老太太,当她知道红卫兵要来砸这幢门楼时,情急之下,连夜发动李氏族人用黄泥把门楼上的“四世一品”、“镂空花”、“财神爷”、“如意神”等全部糊掉,然后涂上雪白的石灰,写上“毛主席万岁”。当红卫兵要来砸时,一看傻眼了,谁也不敢动,这幢门楼就这样被完好

  无缺地保留了下来。“四世一品”,这是明朝天启皇帝赐封李春烨家族四代享受一品的待遇。而且它是往上封,(李春烨自己及夫人、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而真正享受到一品待遇的是他的母亲和李春烨夫妇。大家现在请跟我往里走。

  这是轿厅是当年李春烨家族停放轿子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小车库。现在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幢房子的建筑风格。它布局合理,采取传统的“三厅九栋”连片的建筑形式,也就是每幢都有前厅、中厅、后厅,几幢并排相连,幢与幢以封火墙相隔,以廊门相通;厅与厅以封火墙或楹门相分;形成既相隔又相通,既连片又独立的科学性、实用性很强的民居建筑形式。它规模宏伟、占地面积大,房屋高度多在7米以上;用材讲究,建筑等级特别。如前厅采用宫庭建筑常用的抬梁建筑模式;它建筑工艺精湛,如门楼上的砖石雕刻、斗拱花饰等。总的来说,尚书第历经370多年还保存得如此完好,?我们认为有这么几个因素:一是基础牢固平稳。如所有排柱位置,全用大条石铺平,柱下鹅卵石为基础,相当于现在的水泥地梁。二是所用木材质地良好。都是当时最好的原杉木(泰宁古称杉城),坚固耐用。三是上不漏顶。全用大灰瓦密集压盖。四是有高大的封火墙分隔。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火情,一幢后厅、二幢前厅、三幢后厅都曾失火,也只有局部损失而不至于殃及其他房屋。

  显的区别。先看看砖与砖之间的缝隙,当时只有0.1公分,而我们现在有1公分,相差十倍!门楼上这些主要部位的用砖都是用人工磨制过的,墙面非常平整。混合土跟现在也不一样,我们现在一般用黄泥、沙石及水泥搅拌砌墙,而古建筑是用白石灰和糯米作为粘浆砌墙。尚书第大门是坐北朝南,但平时都是从仪仗厅进出。从尚书第的建筑格局来看,是分两期工程完成的。因为尚书第的正厅放在第二幢,这显然不符合中国古代建筑中所讲究的对称格局。由此可见,第一期工程是建第一幢至第三幢,第四幢和第五幢属后来加建的。至于加建第四、五幢后,为什么又要加建这扇大门呢?当然李春烨是想把自己的这幢房子有个好朝向。李春烨认为他的家境后期不顺,主要是风水问题。风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祖辈墓葬,二是房屋风水。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尚书第的这条甬道,它的门框与门框之间,都有错开半米至一米,它有一种“不漏财”的说法,还有一种迷信的说法“挡邪风”。所以,农民建房子就非常讲究,他的大门绝对不会对着人家的大路口或者巷口去开的。尚书第仪仗厅朝北,这在当地建筑中也属罕见。也许李春烨认为此朝向不利,要在加建四、五幢后,在南边设一正门。据说当时李春烨在朝为官时,较少关心泰宁家乡之事,百姓对他也就另眼看待。他要地皮盖房子,乡民硬是把另一半地皮卖给他舅舅及李氏家族盖祠堂去了,反而把李春烨家的地皮占去了三尺!李春烨的儿子气愤之余,写信给李春烨,李春烨看后回书道:“千里来书仅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是争地不便与宗祠相

  争,更不敢跟娘舅争。泰宁俗话说:“山高挡不住太阳,官大大不过舅娘”“天上有雷公,地下有舅公”。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尚书第也只好是“半边府第”了!

  好,我们今天就参观到这,欢迎各位给我留下宝贵意见,有机会再到尚书第来作客,再见!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43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