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会汉语拼音是语文课程的目标要求,也是学生识字、学习普通话的准备和工具 。因此,小学语文的教学应从汉语拼音的教学开始。课程标准中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在实习期间我通过实践教学对汉语拼音的教学进行了研究。
一、 教学中的困境
家长和幼儿教师教的方法不当是拼音教学遇到的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对儿童的早期教育都很重视,在“望子成龙”迫切心情的驱动下,家长们买来各种书籍,早早地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有些幼儿园,也在这股热潮的推动和重压下,及早对儿童进行知识灌输。但在这一过程中,却忽视了方法和儿童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的重要性。这就造成了有的儿童形成了一种不当的思维定势,对于那些不准确读音已经深深的刻在了脑海之中。教师想把他们从旧辙中拉出来,是相当困难的,有个别学生甚至一直都改不过来。
儿童的基础参差不齐是汉语拼音教学中遇到可另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对拼音一点儿也不会;有的学生读的不规范、有错误、死板;有的学生不用老师教,他全会。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任务,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教师该怎样做才能达到教学的目标呢?
二、 教学策略
要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首先在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同时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策略。汉语拼音的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字母教学、声调教学、音节教学和书写教学几个方面。
(一) 字母教
由于入学新生年龄小,拼音教学任务重,所以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1、激发学习拼音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因此教师要积极努力的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如可以编个小故事:大家爬上山坡(po)去看大佛(fo)一个小朋友想摸(mo)大佛,爸爸告诉他大喇叭里正在播广播(bo),大佛是文物,大家要爱护不能随便去摸。从而带出b、p、m、f四个声母的发音。也可以用游戏的、图画引导、熟字带音等方法来帮助习读声母和音节。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投影仪、录音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创设学习拼音的情境,使抽象的符号形象化,枯燥的内容具体化。这样,才能让学生爱学、乐学,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好汉语拼音。
2、学说结合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容易在直接的视觉刺激下引起注意。在教学中,色彩鲜艳的插图,形象活泼的卡通人物,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例如,学习 “a、o、e”时在课前出示一张优美的乡村河畔晨景图,画面上大公鸡在喔喔(o)啼,阿(a)姨带着小朋友在河边看鹅(e)在水中的倒影。从一开始学生就被吸引住了。我先让学生自己看、说图上的事物,在他们已有感受的基础上,再引导他们认识单韵母a、o、e的音、形,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进行了汉语拼音的学习。
(二)声调教学
声调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清楚调类,读准调值。确定声调教学策略,要结合方言实际,找出对应关系,突出重点、难点,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
确定声调教学有两种,即韵母定调法和音节定调法。通常采用韵母定调法。
韵母定调法,即先发声,然后拼上已带声调的韵母,拼合成声、韵、调齐全的音节,如b-a-ba 、f-u -fu
音节数调法,就是先将声母和韵母按第一声相拼,然后按一、二、三、四声的顺序读出这个音节的调来,逐渐过度到能过直接读出这个音节的声调为止。
(三)音节教学
1、拼读音节
拼读音节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两拼法和三拼法。两拼法是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快速连读的一种方法,起拼读要领是:“前音轻后音重,两因相连猛一碰。”三拼法也称三拼连读法,是声母、介母、韵母三部分快速连读的一种方法,其拼读要领是:“声轻介快韵母亮,三音连读很顺当。”
2、整体认读音节教学
在小学音节教学中,有16个整体认读音节。这些音节,有些是由声母和部分比较特殊的韵母组成的,如zhi,有的是零声母音节如yi、wu等。所以要在教学中按整体认读的方法来处理这些音节,因为这样可以省去部分韵母和拼写规则的教学内容,减少头绪,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降低教学的难度。
整体认读音节的教学就是直呼法,即用直呼的方法直接读出音节。要注意的是,整体认读虽不经过拼读,但它仍是一个音节,因此教学时应让学生读得长而响亮,以便与声母、韵母的发音区别开来。
(四)汉语拼音书写教学
拼音字母的书写一四线格为规范。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四线格”,掌握字母在四线格中的位置:“主体在中格,中格要占满,上下格中不满格。”其次注意格式和笔顺。如果不能严格把握格式,就容易相混,比如把h写成n,把j写成i。所以要利用“四线格”从格式上对所有的字母严格加以区分。
拼音教学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只要我们积极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按照一定的教学步骤,我相信那些可爱的孩子能很好的学好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教育基础知识 光明日报出版设 李建平主编
小学语文教学论 湖南教育出版社 蒋蓉主编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